<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10-21 09:06 原文鏈接: 中國物種滅絕速度高于世界50%以上

      環保記者:中國物種滅絕速度高于世界50%以上

      嘉賓簡介:華衷(Jonathan Watts)任英國《衛報》的亞洲環境記者,曾任外國記者駐華協會主席,現居北京。他的媒體生涯包括在中國的七年,在日本的七年,其間曾五訪朝鮮,也參與報道了04年印尼海嘯,08年西藏動亂、四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等大事件。他曾為多家媒體工作,如BBC,CNN,瓊斯母親雜志,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南華早報,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等。2010年,出版環保著作《當十億中國人一起跳》。

      主持人:覃里雯,《周末畫報》北京新聞中心主任、資深媒體人。加盟《周末畫報》前,曾先后擔任《經濟觀察報》高級記者和搜狐網新聞中心總監,曾在中東和東歐做深度采訪,出版《冷酷的新聞紙》和合著《思想的歷險》。

      主持人:各位下午好,歡迎參加《周末畫報》新聞版的“周末觀天下”活動,這是活動第二期,我們請來的是英國《衛報》的環境記者華衷先生,給我們講一講他在中國的環保之旅,或者說觀察環境之旅,至于環保呢,更多的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要做的事情。下面請華衷先生給我們具體講講。

      白鰭豚:兩千萬年歷史的物種滅絕

      我曾跟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去長江里尋找白鰭豚。任務開始的時候,大家還在船上喝著百威啤酒。50多年前,在長江流域有成千上萬的白鰭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數量急劇地減少。這一次活動政府投入很多資源,聚集了各種高級的設備,還有從日本、美國等全球各地請來的專家,都在尋找這個瀕危動物。

      白鰭豚數量的減少是源于污染,還有過度的捕魚,以及噪音的污染――白鰭豚通過聲音來傳達彼此之間的這種信息,它們因為噪音的污染而不能互相傳遞信息。經過了六個多星期艱苦的尋找,居然連一只白鰭豚都沒有找到,所以他們只能宣布白鰭豚這種生物已經瀕臨絕跡了。

      中國的物種滅絕的速度要高于世界平均速度的50%-60%

      這個故事為什么這么重要呢?因為白鰭豚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兩千萬年的時間,是人類生存時間的兩倍。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現象。我曾經報道過印尼的大海嘯,還有包括北京的奧運會,但它們都沒有這個事件來得重要,因為它是一個兩千萬年才發生一次的物種滅絕。從那時起,我就決定專做環境方面的報道。

      中國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因為它處于一個臨界點――當你過了這個臨界點的時候,巨大的環境變化就會發生。

      中國已經到達環境拐點

      如果讓我用一種顏色來形容這七年以來我對中國環境這方面的印象,你們可以想象是什么顏色。不出我們的意外,那肯定就是灰色,從我在中國這七年的歷程,告訴我實際上中國實際上既不是紅色,也不是綠色,而是灰色。

      你可能會說,這又算什么?這沒什么,每個國家發展過程中,都有一段時間是很臟的,會承受環境污染。在150年前,狄更斯曾經在他的小說里寫過這種“天上下雨,地上是黑泥,把太陽都遮住了。”的情況,那是一百多年前的倫敦。不光是英國,在美國也好,在日本也好,他們都經歷過這種以環境為代價,帶來飛速發展的階段。就像小孩一樣,臉上要長雀斑,然后才能長成大人。

      這是一個發展與污染關系的模式。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非常窮,可是環境非常好。然后開始發展經濟,經濟直線上升,一開始你會去燒煤,砍樹,把環境搞得一團糟。到了頂峰的時候,也就是人均的收入五千美金左右的時候,你說:“等等,我不想在這么臟的環境里面生活下去。”這時候你就要開始花錢治理環境。

      實際上在中國的很多地方,人均收入已經快達到五千到八千這個點了,所以中國也快到這個拐點了。

      中國的環境問題到底是誰之過?

      環境治理只有兩種途徑,第一種就是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面。用錢,用智慧,用理智去治理環境。另外一種方式是人性比較黑暗的一面,就是把污染放到其他地方去。在這一點上面,中國是一個受害者,很多國家把他們不需要的東西放到中國來了。

      此外,中國16%-24%的碳排放,都是為了制造輸出到其他國家的產品。究竟是誰對環境負有責任呢?中國有責任,但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其實也應該承擔責任。

      其實,問題始于英國。兩百多年,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在這兩百多年的時間里面,環境問題就不斷地從一個國家傳遞到另外一個國家,從英國到歐洲,然后到美國,到日本,到臺灣,然后現在傳到中國。但是在中國處于一個被動的環節,它沒法把自己的這個問題再轉嫁給其他國家。中國地域廣大,而它在之前工業化的國家,沒有中國那么多的人口。而且,全球消費能力越來越膨脹。

      要中國把環境問題轉嫁給其他國家是越來越難,所以中國就把這個問題轉往內陸省份。這本書要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環境問題是否已經推進到了地理上的極限。因為工業化已經快推進到無人區里去了,比如戈壁灘,還推進到了內蒙古草原等等偏遠地區。鐵路的建設現在伸向西藏,可能在未來五到十年,西藏有很多水壩的建立,對環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新疆則成為了中國的另一個煤炭中心。

      環境問題讓中國每年喪失5.7%的GDP

      在我開始做環保之旅之前,我其實沒有意識到環境問題有多么復雜,有很多變化有很多因素在里面在起作用。比如說冰川,中國的冰川每年都以5%的速度在消亡,但有一些冰川反而是在增長的,只是更多的冰川在縮小。有比如這個青海高原上草原退化的場景,它既是環境變化的起因,又是它的結果。這個當地牧民說,二十年前,這個地方的草大概是他的膝蓋那么高,需要把這個草砍掉才好走路。現在的草原退化,也許是因為大氣環境變化,也可能是因為過度放牧,還有,比如你看地上那些洞,那是老鼠的洞,所以也可能是因為不同的物種入侵。草,有點像一個家的屋頂,地球正在失去這個屋頂,很多的熱量就會散發到空氣和宇宙當中。

      洪災是中國的一個問題,但我認為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缺水。大家可能在新聞上都看到了這張圖片,這是云南旱災時候的一個干涸的湖,這個地方在六個月以前還全都是水。我們就會想,在經濟上、在人的生活中,為環境所付出的代價到底是什么。

      這樣的影響下一步就是到達城市,因為環境惡化,這些非城市人口就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家鄉,到城里面去尋找生計。上億的人將從農村遷入城市。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的環境問題正在讓中國每年損失5.7%的GDP。

      2007年的中國人碳足跡是最完美的

      最后我要說一下,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的一些努力,比如說發展風能。中國在過去五年里,每年都在將風能的容量增倍,現在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風能國家。

      我這本書要傳達好幾個信息。第一個,就是中國的環境問題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也超過了世界其他各國對中國的想象。第二個,就是中國改善環境的努力,也是在外界沒有辦法想象的,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

      而我現在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能夠解決消費主義的問題。要達到一個平衡,就是一面讓中國人也能像別人一樣,享受很好的物質生活,一面又避免耗盡自然資源。

      2007-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做了一個全球碳足跡地圖。碳足跡,就是根據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源計算出碳排放量的一個指標。在2007年,中國人均碳排放量處于一個正好的點上,就是環境可以承受的中間點上。但是在2007年,如果全世界每一個人都像美國人那樣浪費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四到五個地球才能承受這樣的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如果我們想要一個自然和諧的地球,在自然環境方面,我們應該都像2007年的中國人。

      但人性不是這樣的,人性總是想不斷地消耗更多。現在我們處于困境之中:每個人都想消耗更多,而環境被毀掉了,所以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思想,思維方式,去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

      活動簡介:周末觀天下 Modern Global View ――《周末畫報》新聞版月度沙龍

      觀風于野,心懷天下。

      今日中國城市菁英,在現實和虛擬世界自由穿行,思想和身體都不會輕易止于任何邊境――他們不滿足于單細胞式的生存,他們熱愛真善美,探索世界,質詢權威,實現熱望,反思現實,尋求理解。

      自1998年新版《周末畫報》誕生,漸成中國城市菁英時事、思想、文化、商業、時尚、生活指引。2010年,記錄評述12載全球熱點事件的周末畫報新聞版,開辦“周末觀天下”月度沙龍,每月邀請全球各界杰出人物講述其成就,與《周末畫報》讀者對話,激發時事、社會與文化領域思想的火花。

      “周末觀天下”沙龍每月中旬舉辦,合作伙伴單向街書店,搜狐網獨家網絡支持。

    相關文章

    《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工作方案》答記者問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構建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完善碳排放......

    《碳排放計量能力建設指導目錄(2024版)》印發

    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碳排放計量能力建設指導目錄(2024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局)......

    海外燃煤電廠成全球碳排放主要推手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沈惠中團隊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研究,團隊深入分析了全球908個海外燃煤電廠的投資數據,首次詳細量化了這些電廠在1960至2022年間由海外投資導致的直接......

    這個簡單的駕駛技巧可大幅減少汽車碳排放

    司機可能會在接近十字路口時加速行駛,并在紅燈前猛踩剎車——這種常見的駕駛習慣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但是,一項近日公布于預印本服務器arXiv上的研究顯示,將汽車設計成在十字路口滑行,可以顯著減少每......

    《自然》:加拿大野火排碳估計達647萬億克

    中新網北京8月29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2023年加拿大野火的碳排放估計達647萬億克,這一過量碳排放超過了2022年10個化石燃料最大排放國中7個國......

    加拿大2023年野火的過量碳排放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2023年加拿大野火的碳排放超過了2022年10個化石燃料最大排放國中7個國家的年排放量。這一發現增加了人們對森林是否能作為長期碳匯的擔憂。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2023年加......

    國務院發布《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相關統計核算、監測計量能力得到提升,為“十五五”時期在全國范圍實施碳排放雙控奠定基礎。據相關采訪報道,......

    市場化機制賦能綠色轉型顯成效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額超270億元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完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加強綠電、綠證、碳交易等市場化機制的政策協同”。碳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

    全球生物質燃燒碳排放清單數據集建立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與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石玉勝團隊在全球生物質燃燒排放清單遙感估算領域取得進展。該團隊利用風云3D極軌氣象衛星火點監測數據,結合多源地基觀測和衛星產品反演可燃生......

    不同火災類型對全球碳排放量有哪些影響?

    中國 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與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近期在全球生物質燃燒排放清單遙感估算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發現,在全球碳排放貢獻中,草原火災位居首位,年均貢獻量為12.1億噸碳......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