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問題是,企業為何沒有底線?為什么沒有底線的企業幾乎不用承擔任何責任?究竟怎樣才能震懾住它們?
■總結最近企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會發現一個對公眾造成不良影響的公共事件背后,必然有一個有缺陷的公共政策以及監管缺失。
■社會不能放任沒有底線的企業總是“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很多著名企業如美的、霸王、紫金礦業在環境、安全、質量、健康方面出事不少,如此連續劇上演,不由得人不去想,為什么企業出事這么多?這其中有多少偶然,多少必然?又是什么導致了企業的一錯再錯?再看企業出事之后的反應,往往普遍冷漠,推卸責任,缺乏對消費者和公眾的起碼關心。難道這些企業絲毫沒有責任、良知以及道德的底線,沒有畏懼?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很多著名企業如美的、霸王、紫金礦業在環境、安全、質量、健康方面出事不少,如此連續劇上演,不由得人不去想,為什么企業出事這么多?這其中有多少偶然,多少必然?又是什么導致了企業的一錯再錯?再看企業出事之后的反應,往往普遍冷漠,推卸責任,缺乏對消費者和公眾的起碼關心。難道這些企業絲毫沒有責任、良知以及道德的底線,沒有畏懼?
不少企業在宣傳中,往往會不遺余力地標榜自己會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做企業好公民,但這些溢美之詞,并沒進入企業的行動中去。企業公民的最核心內容是要自覺遵守經濟底線、環境底線和社會底線等三重底線的要求,意即企業必須履行最基本的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但在有些企業的生產經營中,似乎從來就沒有底線。因為沒有底線,沒有畏懼,三鹿可以在嬰兒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在被揭露之后,企業自己也遭遇破產厄運,以一種極端方式永遠留在破產案例庫里。現實中,還有更多的企業不斷游走在灰色地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問題,不斷挑戰公眾的心理底線。比如著名家電企業美的,始終躲不過很多“門”的困擾,先是有能效標識門,接著有小家電企業幾乎同聲控訴的竊取門,后來又出現欺騙廣大消費者的紫砂門事件。最近從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等主流網絡上,又發現美的再招是非,因為使用美的電熱水器造成漏電,一對小夫妻命喪黃泉。最近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紫金礦業,也是在環保方面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問題,甚至被環境保護部不斷警示、警告,但企業無所畏懼,最終釀成重大污染事故。
誠然,企業生產經營是動態的過程,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指望企業零事故、零投訴、零負面不太可能。企業偶然犯錯,并不稀奇,關鍵是對待錯誤的態度,及在未來經營中能否避免一錯再錯。
優秀企業也會犯錯,但一個優秀的企業應該有最起碼的行為準則和邊界意識,比如哪些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哪些模糊地帶是絕對不能涉足的。如果企業底線可以一再突破,就如同一個失去道德制約的人一樣,我們不能指望這樣的企業會為社會帶來多少價值。
我們遺憾地發現,很多企業確實沒有底線。我們的問題是,企業為何沒有底線?為什么沒有底線的企業幾乎不用承擔任何責任?究竟怎樣才能震懾住它們?看現實,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法律,有相關主管部門的監管,但在法律之外,還有很多模糊地帶,每一個監管部門的監管范圍雖然很明確,還是有很多三不管地帶給企業可趁之機。比如,美的紫砂門為何監管空白?原因在于質監部門只管紫砂煲有沒有按照國家的生產規范標準去生產,但國家并沒有紫砂的量化成分標準,所以很難通過檢測鑒定。至于它對人體有沒有毒、有沒有害,那又要通過衛生部門的毒性檢測才能確定。所以,這樣的監管下,指望企業都自覺不容易,有些企業自然很容易找到灰色空間。
有權威人士指出,總結最近企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會發現一個對公眾造成不良影響的公共事件背后,必然有一個有缺陷的公共政策以及監管缺失。
實際上,分析企業為何沒有底線這一問題,我們很容易把原因歸咎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社會現實。紫金礦業污染事故發生之后,媒體熱議該不該對紫金提起懲罰性賠償,但是董事長陳景河在事發半個月后表達了這樣的態度,“我們承擔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什么叫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也許陳董事長非常清楚,按照應該承擔的說法,即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的規定,“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按照直接經濟損失的30%計算罰款,但是最高不得超過100萬元”。這100萬元是紫金礦業2009年50億元利潤的1/5000,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所以,這樣的承擔陳董事長當然不會心痛。試問,這樣的數字能震懾住企業嗎?
紫金礦業事故發生后,本報記者采訪資深律師,律師的觀點是,如果在環境污染損失賠償案件中能夠引入懲罰性賠償,將對企業起到很大的威懾作用。同樣,不光是環境污染,只要是在環境健康安全領域,都應該引入懲罰性賠償。
但現實是,懲罰性賠償在國內環境污染事件的訴訟中還沒出現過。所以企業可以有恃無恐。比如美的紫砂門事件后,雖然輿論嘩然,但美的依然能從容應對,他們的理由是,美的只不過是把普通的砂煲宣傳成了紫砂,美的生產的紫砂煲屬無毒無害產品,可以安全使用,并不會對健康產生危害,所以不能無條件退貨,只能有條件退貨。
我們都希望企業能有底線,但沒有底線的企業確實會存在,關鍵是,社會不能放任沒有底線的企業總是“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有專家在美的紫砂門事件之后指出,監管缺位所隱藏的危機遠遠大過一個企業給消費者造成的傷害。面對屢禁不止的企業違法行為,法律不應該缺失,監管更應該到位。
企業不斷暴露各種丑聞,其實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考驗監管機構的神經、考驗公眾的忍耐力,我們希望,未來加強執法應該把這些黑名單中的企業作為重點,未來消費者、投資者應該首先淘汰這些欺騙公眾的企業,讓他們無處可藏。
對于沒有底線的企業,最好的制約力量自然是法律。有權威人士評價,紫金礦業污染事故是一個包括環保法、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在基層被嚴重漠視的標本,更是環境污染事件沒有被徹底解決卻被“快消化”的典型。
所以,我們滿懷希望,我們充滿期待,期待美的、紫金礦業等此類事故能帶來反轉,那就是加強監管,引入懲罰性賠償,讓給社會造成損失的企業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