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發生以后,轉型升級成為我國奶業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
近日,中國奶業轉型升級研討會在寧夏銀川召開。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介紹,2008年以來,我國奶業面貌煥然一新,實現了綜合生產能力、產業素質和質量安全水平三大提升。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奶業總體規模居世界第三位,以規模牧場、中高產牛群為主體的生產體系基本形成,生鮮乳質量大幅提升,奶站全面實現機械化擠奶、冷鏈儲運,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連續7年保持在100%。
“但我國奶業發展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經濟新常態下消費增長乏力、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國際競爭加劇、消費信心不足等嚴峻挑戰。”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表示,業界還有許多功課要做,有許多“內外功”要修煉。
“內憂外患”的局面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如今很多市民還傾向于購買國外奶粉。家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包女士在事業單位上班,經常為家中的兩個孩子購買國外奶粉。
她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奶源、配方、產品品質等方面,感覺國外奶粉都比國內奶粉做得好,不僅市場準入嚴格,知名品牌集中,而且一個品牌往往能涵蓋各年齡段,價格也較便宜。“反觀國內奶粉,品牌有上百種,質量參差不齊,假洋鬼子太多。”
包女士的想法反映了社會普通大眾對國內奶粉的認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外乳品大量的進口。據統計,2008年—2014年乳品進口大幅上升,從14萬噸增長至2014年的105萬噸,年均增長39.4%。進口的乳制品折合生鮮乳約是1200萬噸,約占到全國奶類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在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看來,目前我國奶業發展處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2015年初,倒奶現象一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當時,奶業狀況驟然變化,急轉直下,價格一路下跌。河北、山東、黑龍江、北京等區域出現了限收、拒收生鮮乳的情況,面對困難情況,整個行業包括奶牛和乳制品企業充滿焦慮。
“倒奶現象發生最直接原因在于乳品進口數量增加,進口價格低廉。”高鴻賓分析道。奶業的發展似乎進入了惡性循環,甚至有人說,中國的奶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
但這更像是危言聳聽。據馬有祥介紹,2015年以后,我國畜牧業平穩發展,奶業繼續保持了較好發展態勢,規模化、產業化、組織化程度穩步提高,預計我國奶類總產量達到3920萬噸,比上年增長2%。
河北省灤縣奶業協會會長、軍英牧場總經理歐陽春英養了20多年的奶牛,從最初的2頭發展到如今的3000多頭,在如何養牛上很有心得。她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從2008年開始,奶牛養殖由傳統的模式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化,配套管理方法是標準化、數字化、信息化,這就使得奶牛吃得好、睡得好、睡得好,產的牛奶質量自然就高了。
但奶價低、賣奶難、虧損大,仍是奶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打鐵還需自身硬
在于康震看來,當前奶業面臨的困難與宏觀經濟大環境和國際乳品價格周期性波動有密切關聯,“但主要原因還是自身的競爭力不強。飼料、人工等要素成本上升快,技術、管理等節本增效能力提升較慢,生產成本過高問題突出。”
歐陽春英以飼料成本為例向記者介紹,現在各個牧場都采用了大量的全株青貯飼料,牛奶收購企業要求每頭牛飼喂量不能低于7~8噸,所以一般三五百頭牛的牧場也得貯一兩千噸,“我們這種大牧場一年最少不能低于3萬噸青貯,現在是400元/噸收購價,至少需要1200萬元。”
有專家認為,受土地承載及水、牧草等資源瓶頸限制,中國奶牛養殖成本不可能像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那么低。但配套設施完善起來,建立起以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為主的中國奶牛養殖,原奶價格未來在國際上必然具備比較競爭優勢。
旗幟嬰幼兒乳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九強經歷了牛奶加工、養殖奶牛,到種植牧草,如今又做起嬰幼兒奶粉的過程,他對奶業的發展有切身的感受。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奶業發展具有后發優勢,從奶牛的品質出發,不斷改良奶牛品種。
于康震也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建設優質奶源基地是基礎,加快推動奶牛標準化養殖和優質飼草料生產體系建設,繼續推進一體化,完善奶業利益聯結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乳制品監管不斷強化,乳制品加工企業質量安全意識逐漸提高。凡是規模化的、有標準合同的養殖場基本沒有拒收情況,總體上質量穩定,倒奶的多是散戶,小、散、亂、差。
“自從發生三鹿奶粉事件后,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都不收購散奶了。”歐陽春英也認證了這一點。
事實上,養殖與加工一體化的發展,利于對牛奶品質更好地控制,“這是我們的優勢。”鄧九強表示,國內奶業的發展不僅僅是要模仿外國,更重要的是“彎道超車”。
鄧九強是從歐洲考察結束,剛下飛機就接受采訪的。他告訴記者,國外同行聽到國內的專家和企業的介紹,他們很驚訝,認為這代表了世界奶業發展的新階段。
著力講好奶業故事
在鄧九強看來,對于中國奶業的未來,我們要靜心研究,思考我國奶產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尤其重要的是國家層面要進行頂層設計,走中國自己的未來發展模式。
“國內瘋狂購買國外奶粉,就是因為他們宣傳得好,你說他們哪項技術超過咱們了?”講到這里,歐陽春英提高了語氣。她前幾天也剛從荷蘭考察回國,針對當地部分企業牛奶放置三天后再加工的行為很不理解,“放那么久都變質了,怎么保證質量?”
以對牛奶中體細胞數的要求為例,記者了解到,因為體細胞數反映了牛奶質量及奶牛的健康狀況, 鮮奶收購標準也將體細胞數列入其中,很多乳品企業將它作為鮮奶定價的指標之一。目前,世界多數地方均將合格鮮奶體細胞數定為50萬/毫升以下。
受訪的多數企業負責人都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提到了這一點,目前國內標準非常嚴格,基本在20萬/毫升以下,甚至有些企業已經達到10萬/毫升。
而這種現象的出現,也導致國內有實力的企業紛紛走到國外建廠,然后將奶粉賣向國內。“去國外經營牧場,那里不僅土地價格便宜,其檢測標準也按當地的要求走,相比國內更低了,誰不愿意出去呢!”一位乳品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然而,“即使標準很嚴格,但實施起來水分很大,太有彈性。”包女士向記者表示,否則就不會出現“三鹿奶粉”事件了。
在鄧九強看來,上述情況反映了公眾對政府和企業缺乏信心,國家應該做好引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