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隨著近20場論壇和主題活動的相繼落幕,2022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等一批重磅成果的發布,為期三天的第四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順利在成都落下帷幕。
閉幕式上,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先剛,英國工程技術學會主席鮑勃·克萊恩共同發布了2022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主要圍繞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個發展目標,內容涉及氣候、城市、制造三大領域。
據悉,以上問題根據Scopus數據庫、INSPEC數據庫相關科學研究熱點關鍵詞的檢索結果,由國內外知名科技期刊的主編、編委、戰略科學家反復討論、不斷凝練提出候選問題,并通過網絡在國內外開展了廣泛的投票,經中國科協第十屆常委會學術交流與期刊出版專委會最終選出。
“評選并發布十大科學問題,是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的重要活動,可以有效匯集全球智慧,引導全球科學家凝聚共識、協同攻關,深化全球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羅先剛表示。
聚焦新興技術和學科發展 多項重磅成果現場發布
閉幕式上,2022年度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同期發布,具體為鈉離子電池、納米酶、氣凝膠、薄膜熒光傳感器、納米粒子巨型數據庫、纖維電池、液態太陽燃料、織物顯示器、球形核酸疫苗、VR輔助的交互式建模。
“通過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的發布,希望展示不同的化學技術對于改善人類福祉、促進工業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人民健康的重要意義,以及通過化學科學與技術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性。”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主席哈維爾·加西亞—馬丁內斯表示。
此外,為響應聯合國“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年”有關部署,論壇還發布了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倡議和學科發展報告,呼吁全球科技界潛心基礎科學研究、深化務實合作、推動科學普及、促進可持續發展,共同推動基礎科學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先剛:
緊跟數字化步伐 數字光學發展將開辟產業新賽道
在以“領航全球數字經濟新時代”為主題的世界數字經濟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羅先剛圍繞數字光學進展情況作了報告,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數字光學技術的發展歷程以及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在信息技術的不斷演進中,數字化已經深入到經濟、社會、科技的多個領域。羅先剛提到,電子和光子的操控是數字經濟的科學和技術基礎,所以數字經濟想要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基礎技術的不斷提升。
談及未來數字光學的發展,羅先剛認為首先應該著手數字光學的標準化建立。只有將標準化建立完善之后,它才可以像電子技術一樣乘上高速發展的“列車”,最終形成有別于傳統光學技術的產業新賽道。
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繼:
成都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具有特點與優勢
人工智能將走向何方?在科學與產業變革論壇上,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日本工程院院士、歐盟科學院院士任福繼圍繞人工智能前沿技術作了分享。他認為,在近30年中,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發展本質上迂回了人工智能的根本問題,未來30年甚至60年,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將是基于理解,具有腦智、心智和意識的先進智能。
人工智能產業也是成都發力的重點領域之一。在任福繼看來,成都在區位、環境、歷史人文、人才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特點與優勢,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目前來看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中部,這就為地處西部的成都未來差異化競爭發展留下了廣闊空間。“成都人工智能產業未來大有可為。”也正是對成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信心,今年任福繼選擇回國全職加入電子科技大學。
近日,2023諾貝爾獎揭曉。能夠獲得這項一年一度的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科學獎項,是對獲獎者努力的最大認可。但是有研究發現,這種“認可”到得越來越遲了——幾乎一半的獲獎者從做出有諾貝爾價值的發現到獲得該獎項......
8月14日,由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的湖南油菜種質創新及生產應用學術交流會在長沙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作了題為《油菜育種進展與多功能利用》的報告,聚焦油菜雜種優勢利用育種及飼用、薹用等油菜多功......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和江蘇省生物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的資助下,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青年教師張含悅與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熊仁根合作在《科學》......
項目名稱:化學高分辨多重四極桿質譜儀招標項目編號:0834-2341SH23A267招標范圍:化學高分辨多重四極桿質譜儀1套招標機構:上海中招招標有限公司招標人: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開標時間:2......
干細胞研究有望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醫學難題,幫助人類實現修復創傷和病理組織、治愈終末期疾病的夢想。目前,全球進入人體試驗的干細胞研究超8000項。我國至今尚未有干細胞產品或技術上市,需要干細胞應用研究和......
6月12日,2023聯想創新開放日在聯想集團北京全球總部開幕,本屆開放日以“計算引領AI賦能”為主題,設置七大展區,全面展示260多項前沿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分布在算力基礎設施、應用與服務,以及ESG......
6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帶領的國際團隊的一項重要成果。研究團隊率先在銀暈恒星中發現了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演化后坍縮形成的對不穩定超新星(pair-insta......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浙江湖州人,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94......
近日,我所太陽能研究部太陽能制儲氫材料與催化研究組(DNL1621組)章福祥研究員團隊開發了一種低功函金屬粉末(Mg、Al、Zr等)輔助氮化的合成新方法,實現了在低溫、短時間內高效氮化合成......
隨著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人工智能(AI)應用快速發展,全球監管機構也在加快探索如何妥善進行監管,在鼓勵技術創新的同時保護公眾利益。據美聯社報道,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25日表示,政府將毫不猶豫地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