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炎麟課題組標題為‘Chemical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Nanjing, eastern China:regionally transported biomass burning contribution’ 在大氣環境領域重要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 正式發表。
該文章剖析了在全國禁止秸稈焚燒的大背景下生物質燃燒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表明,2015年1月華東地區沒有公開的生物質燃燒活動,但是大氣氣溶膠中仍能檢測到生物質燃燒的示蹤物。估算結果顯示,生物質燃燒對于含碳氣溶膠貢獻可超過50%。生物質燃燒所排放的棕碳貢獻的輻射強迫為0.9 W m-2,約占同時期黑炭輻射強迫的四分之一。說明生物質燃燒排放的棕碳有很強的增溫潛勢,顯著影響大氣輻射平衡。
而針對生物質燃燒來源,該研究將衛星數據與觀測數據結合,并配合模式運算分析,最終發現,研究期間影響南京局地氣溶膠的生物質燃燒信號來自我國東南地區短時大面積的秸稈燃燒活動。污染物隨大氣運動被傳輸至南京當地,進而影響局地氣溶膠的化學組分與吸光特性。說明了區域傳輸在氣溶膠污染事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該研究為進一步探究棕碳的吸光能力及其與生物質燃燒的關系打下理論基礎,同時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了指導意見。
該文章第一作者為課題組博士生劉曉妍,通訊作者為章炎麟教授。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號:2017YFC02101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91644103,41977305,41761144056),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BK20180040)和江蘇省“雙創團隊”的資金支持。同時文章鳴謝國家留學基金委對作者劉曉妍的獎學金資助。
在全球尺度上,大氣氣溶膠成核對云凝結核的貢獻將近一半,因此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在特定條件下,成核后的氣溶膠粒子會生長至霾。盡管大氣氣溶膠成核對氣候變化,空氣質量以及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
近日,華南師范大學生物光子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殷實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杜林團隊、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葛茂發團隊合作,在大氣氣溶膠表面生成有機硫酸鹽非均相化學反應機制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在......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曹軍驥研究員近日在希臘雅典市召開的第十一屆國際氣溶膠會議(IAC2022)上當選國際氣溶膠學會副主席,這是我國大陸學者首次出任該職位。國際氣溶膠學會(International......
大氣氣溶膠是指懸浮在空氣中的液體和固體顆粒物,在大氣中累積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灰霾污染。氣溶膠能夠吸收和散射太陽輻射,太陽輻射的改變會進一步影響溫度和濕度等氣象因子。植物葉片光合作用會迅速響應光、溫濕度等......
大氣氣溶膠重要組成部分的沙塵氣溶膠在傳輸過程中通過多種物理過程對下游的季風氣候產生顯著影響。沙塵氣溶膠直接輻射效應通過吸收和散射太陽短波輻射改變局地能量平衡,從而通過“快過程”影響局地熱狀況及大氣環流......
近日,科學家們在南極洲觀看到了一種罕見的現象。本應在隆冬時節一片黑暗的南極洲上空,卻被耀眼的粉紅色霞光籠罩。造成這種現象的,居然與發生在今年一月份、距離南極洲7000公里的湯加火山噴發有關。為何與湯加......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李夢涵博士以高精度硫同位素分析為主要手段,對澳大利亞悉尼盆地的二疊—三疊紀地層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噴發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在全球范圍內的擴散和沉......
近日,我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凌研究員和張兆軍副研究員等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發現了二氧化硫水合團簇的結構演化機制,為理解二氧化硫氣溶膠成核機理提供了新......
6月16日,全球猴痘確診病例突破2000,達到了2027例。猴痘病毒在歐洲社區中間廣泛的人際傳播已經被證實,但其傳播途徑卻一直令人困惑,“體液”、“飛沫”、“病變體”、乃至“性行為”似乎都不足以解釋病......
5月24日,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發布了《場館生物氣溶膠監控處置系統技術要求》團體標準。此項團體標準以涉及密閉空間、人群聚集的體育文化綜合型場館為公共聚集場域切入點,針對以生物氣溶膠監控處置系統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