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8-19 09:49 原文鏈接: 饒毅:從此不再參評院士

      一只鞋子掉下來了。8月17日清晨,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發布:饒毅出局。

      沒有太多的等待,另一只鞋子緊接著落地,饒毅宣布,從此不再參選院士

      兩只鞋子立時引發了公眾無數關注。

      這或許是一種揶揄。

      3天前,饒毅撰寫長篇博客文章,呼吁降低科學界職稱。

      8月17日,他自己的晉升戛然而止:止步于院士第一輪評審。

      饒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07年,時年45歲的饒毅從美國西北大學歸國,他曾任該校講席教授。饒毅的回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志之一。

      8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在媒體公布,各學部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評審,選出初步候選人145位。

      出乎很多人意料,此前呼聲極高的饒毅教授沒有出現在這一名單中。也有人認為這在情理之中:饒毅大膽敢言的聲譽早已遠播到科學界以外。

      這一消息在科學界知名網站上掛出不到1個小時,饒毅在科學網實名博客上予以回應,標題直截了當:“從今以后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7日中午,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大樓,中國青年報記者見到了“漩渦”中的饒毅。

      饒毅證實了科學網博客的內容。

      這篇不長的博文中,充溢著自信和堅持。

      博文簡介了參選原因,“鑒于推崇中國科學院前身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方面代表性科學家林可勝等、敬佩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如神經生理學家馮德培等、尊重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國內艱苦環境中堅持做好科學研究的院士、感謝其學部委員(特別是馮德培、鄒崗等)在80年代對我的支持和現有院士近年在我回國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我于2011年初接受推薦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表達了的尊重和感謝后,博文給出了一個決絕的聲明:“從2011年8月17日后將不再成為候選人。”

      科學網顯示,饒毅的這篇博文,已躋身科學網博文月排行首位。截至記者發稿時,有25784次閱讀,文后的實名評論長達27頁。

      博文掛出不到一小時,科學網上有人撰文《為饒毅院士說事》,有人分析《饒毅院士為何出局?》。有趣的是,一天前,就有人精準判定《饒毅當不了中國院士!》。

      饒毅認為,“公開說明還是有一定意義的”,作為國家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院士評選一直廣受關注,沒有通過評審而發表聲明的,饒毅似乎是第一個。

      對于為什么之前沒有拒絕參選、此刻發博文是否是制造噱頭的質疑,饒毅說,“我覺得應該接受被提名推薦,因為如果你看我1996年起介紹了多個中國科學家,就知道我認為科學院傳統上有很好的起源,后來也有很好的人,所以,即使有些問題,后人應該參與才能從內部改善。科學院院士榮譽對行政權力,是一個平衡,體系還會較長時間存在,雖然有些方面應該有所改變。同理,我不參加后,其他人還應該參加,用這種方式表態的只需一人就行。”

      最終的結果,饒毅早有預料。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第一次名單公布時,饒毅就已寫好了這篇博客文章。而令外界意外的結局似乎也有跡象可尋。

      最近半個月里,饒毅發表了大量博客文章,筆觸所及,有轉基因在中國帶來的警惕,也有兩岸的科學合作,而最令人矚目的文章出現在3天前。

      饒毅在那篇題為《減少中國科學界浮躁的一個必要步驟》的博文中尖銳提問:“在中國科研經費相當多的今天,為什么我們現在的科學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學方面,難以達到中國近代史上的高峰?進一步還可問,為什么普遍人們覺得目前中國科學界比較浮躁?”該博文相關內容3天前在《人民日報》發表。

      他為此開出一劑藥方:在對科學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況下,降低職稱。具體而言,博士后起步的教職應該是助理教授,享有中國目前“正高”的所有待遇,而且工資可以提高,但必須經過晉升副教授和正教授的兩輪評審。

      饒毅分析,如果中國的科學,至少生命科學,只以做到國外好的大學副教授為學術退休的標桿,那么,即使中國科學界有非常優秀的人、認真工作的人,其學術往更高、更深發展的可能性仍將大為減小。

      博文中,饒毅歷數中國科技界的浮躁:有些國內所謂做得好的人不聽國際重要科學家的報告,而為了當選院士的投票只聽國內院士的報告;更有甚者,所長邀請了人,自己不聽。

      這篇博文在網絡上頃刻間掀起軒然大波。

      有人遺憾饒毅在關鍵時刻沒有忍住,即使在評審的半年里,他也對早已飽受詬病的中國科研體制多次發出聲音。一個為很多人接受的觀點是:暫時地收斂一下,評上院士擁有更大話語權,此后的呼吁更有利于科學界環境的改良。

      “有些人妥協一小步,之后就會步步妥協了,只會夾著尾巴做人了,無數的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饒毅給出如是答案。

      饒毅在專業領域的成就已廣為認可。此前,他做過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論文發表于《自然》、《科學》和《細胞》等雜志。一位生物科學領域知情教授則透露,饒毅早在1994年在國外就擁有了自己的實驗室,而現在很多國內的院士則大多在1996年以后才有。

      很多人把饒毅比作那個指出國王沒有穿衣服的孩子,“中國還有哪個‘界’不浮躁、還有哪個人不浮躁?很多問題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只有他‘傻傻地’說出來。”

      也有人對饒毅充滿期待,“但愿像饒先生這樣的人多些再多些,整個社會才能少些焦慮和浮躁。”

      饒毅并不認同說自己不了解國情的觀點。他舉例,自己很多建議都是說,要從可以破局的地方試點推動,就像他不是不知道,一般院士很難一次就當選,但他已經決定從此放棄。

      他不滿足于只做一個泡在實驗室和文獻中的研究員,“除了做好本職,‘智識分子’對其他問題也要有自己的看法。看到問題,就要說出來。如果不敢說,那還怎么做?

    這個毅然關閉國外實驗室帶上孩子回歸的中年男子的中國夢依然。他說,回國這些年,見證了科學界進步也在一點一點地發生,也相信環境會越來越好,“在北大做個教授挺好,我對中國科學仍舊樂觀,對北大發展樂觀”。

    相關文章

    饒毅發文批中科院這家研究所:“近親繁殖可能全國第一”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公眾號發文指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存在“任人唯親、近親繁殖”問題,再次揭露學術界的陰暗面。饒毅一直敢于正視學術腐敗,多次指出選拔使用不當等弊端。此舉令人欽佩,也顯示學術......

    中科院學部回應《饒議科學》院士增選存行賄受賄問題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當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院士選舉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賄賂上交》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饒議科學”該文稱:“中國科......

    饒毅與梅林創立首都醫學中心,建“高水平創新研發集群”

    2023年4月9日,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微信公眾號平臺正式上線運營。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由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和知名神經生物學家梅林教授創建,是北京市政府批準成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

    10年饒毅團隊在Neuron/NC等發表29篇文章

    嬰兒的母系依戀關系是哺乳動物的首要社會行為。嬰兒依戀行為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2023年3月2日,首都醫科大學饒毅及劉琰共同通訊在Neuron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andcellularmec......

    饒毅:世界科學史的百年冤案(中英對照)

    【本文發表于2019年英文《內分泌與代謝趨勢》雜志,評論迄今廣為流傳的有關腎上腺素的科學史錯誤】本文指出生物醫學史上有三個錯誤與腎上腺素有關:一是誤認為第一個激素是胰泌素,二是誤認為化學分離純化腎上腺......

    饒毅教授創始|華毅樂健蘇州GMP基地正式開業!

    2023年1月9日,蘇州工業園區重大科技領軍企業蘇州華毅樂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蘇州GMP基地正式開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倪乾,園區科協主席、科創委副主任、科技招商中心主任肖詩滔,華毅樂健科學創......

    饒毅:要不要接種疫苗?要不要接種中國疫苗?

    因為多種原因,今天,是否接種疫苗,是否接種國產疫苗,都成為了問題。反對接種疫苗的原因,包括:1)在西方一直有人反對強制接種疫苗,認為需要留有個人選擇的自由。但是,西方各國政府普遍強制接種是保護人民所必......

    饒毅:今年諾貝爾獎的不公平之處

    Svante P??bo被同事扔水里,以慶祝他10月3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也試試扔他到水里----冷靜分析他獲獎是否最公平。至少從1990年代我已經注意P??bo的研究,而《知識分......

    饒毅科學:“群體免疫”的適用范圍和決策風險

    全民接種疫苗后,如果疫苗高效而全民被保護,這是疫苗免疫,因為是每個人或絕大多數都接種疫苗,這是個體免疫的效果,不是群體免疫。群體免疫是指一部分人接種而獲得免疫力之后,其他人不接種疫苗,但因為接種的人形......

    這年頭,中國考驗了一些諾獎得主的人品

    中國有些人對科學交流感興趣,邀請國外優秀科學家來華訪問或開會,特別是在一線研究活躍的科學家,或者對我國學術文化有良性影響的科學家。毋庸諱言,我國也有一些人、一些機構、一些地方,對科學沒有興趣,而只是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