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06-20 09:51 原文鏈接: 如何從科技人力資源大國轉向建設科技強國

    近日,中國科協發布中國第一部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報告建議第一條即為中國應從人力資源大國轉向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高科技人力資源水平,這引發了社會對科技人才的再次關注。

    那么,中國科技人才現狀究竟是怎樣的?科技人才培養、引進面臨哪些問題?應當如何解決?本報就此采訪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王玉鵬、北大工學院院長陳十一、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陸日宇、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部長王春法——

    中青年科學家嶄露頭角

    筆者:數據顯示,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4246萬人,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人力資源大國。這是否就可以說,我們已進入科技人力資源強國的行列?

    王春法:雖然我們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很大,但是相對來講,大師級的高科技人才還是比較缺乏。當然,這也是一個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是一個由量的增加向質的提高轉變過程不可逾越的階段。

    陸日宇:整體而言,我國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從研究生教育來看,我國研究生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較之以前有了很大增長。

    目前35歲左右的中青年研究人員中,就有很多出類拔萃的。前幾年,頂尖的、領軍型高水平人才非常缺乏,現在雖然還是缺人,但是較以前的狀況有了很大改善。

    陳十一:我國高科技人才現在有了長足的進步,至少在我們這個領域,我們國家開始有很多中青代的人取得世界一流的成就、在國際一流的雜志上發表文章。應該說,我們確實冒出了一批非常有潛力、有才華的中青代學者。

    但是我們與國際一流國家還有差距。我們發表的文章,從原始創新、技術含量到對今后的影響,與世界一流水平有差距。

    王玉鵬:目前,我國基礎學科發展迅猛,同時也聚集了一批人才,但是整體來說,我們國家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們積累的還不夠,另外就是環境上、機制上還有一些與現代科學發展不太相適應的地方。

    但是隨著我們國力的增強,這種差距也會越來越小。現在,人才回流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國外頂尖的人才開始考慮回國。在國內,他們更有一種主人翁的歸屬感。

    個人要少些急功近利

    筆者:針對目前科技人才現狀,在今后的人才培養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

    陸日宇:就人才培養而言,氛圍最重要。中科院鼓勵置疑、鼓勵學術自由的傳統非常好。現在,我們所40歲到50歲左右的研究者都在科研第一線,或者是學科帶頭人,或者擔任某一研究所所長。許多30歲左右的嶄露頭角的年輕人都積極參與到各個項目里面,10年之內,這些青年科研者就會成長起來,中科院現在開始關注他們的成長空間問題,對他們在研究經費上給予傾斜。

    就自身成長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急功近利。比如,一篇論文中可以講清楚的,卻寫了兩篇論文來發表,這樣做一方面論文的引用率會下降,另一方面,同行可以很清楚地就看出來,會產生消極的評價。這樣非常不利于與國內外同行進行交流合作,誰也不愿意找一個浮躁的研究者進行合作。而與國內國際同行的交流合作對一個青年研究者的成長影響非常之深。

    王春法:此外,我們的社會要有一種寬容失敗的氛圍,要了解科學、理解科技活動的特殊性,對科技人員的科技活動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這樣有助于形成一種促進社會創新、敢于冒風險攀登高峰的氛圍。

    科學是一個高度探索性的工作,它最大的特點是高度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一定要求他成功,那么他最好的辦法就是什么都不做。科研工作者就不會愿意從事高風險性的活動,那么科學的創新性、前沿性的探索活動就會越來越少。

    要創新人才評估機制

    筆者:要給科研工作者自由探索的空間,如何從機制上加以保證?

    陳十一:人才培養體制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對教授的評估體制和研究經費的分配體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都需要經費的支持,而在我國申請教學、研究經費,教授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精力,很多時間浪費在科研以外的事情上,學術水平不再是評估的唯一標準,學術研究某種程度上被社會化了。

    陸日宇:在科研經費分配方面,國外固定分配的經費較多,申請的經費較少,科研不會受很大的影響,我們國家現在也注意到這一點,固定經費也在增加。科技部給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固定投入現在也比以前大幅度增加了。

    王春法:十年磨一劍,任何科研活動要做出一個成果來,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從申報的科研項目來說,要“寧可少些,但要好些”。對于看準了的人,看準了的項目,我們給他一個連續的、穩定的支持,讓科技工作者不再整天為申報課題犯愁、為資金犯愁。

    對于科技工作者而言,需要逐步養成一種戰略眼光,自覺根據國家戰略需求、瞄準世界學科發展前沿有針對性地選題、立項。科技工作者申報項目時,應該基于對科技自身發展的判斷、基于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的判斷,做出一個選擇。

    要充分發揮領軍人才的才能

    筆者: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對于我們國家來說,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高層次的領軍人才不夠,我們需要一批有戰略眼光的、有深厚科研理論功底的、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趨勢把握非常準確的戰略科學家。您怎么看待?

    王春法:領軍人才的產生需要我們提供一個舞臺,使他們能夠發揮其領軍才能。這幾年,從我接觸的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在國外的科學家愿意回國工作,有一些還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王玉鵬:一流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需要國家相應的政策,單憑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其他配套的環境建設。

    陸日宇:科學研究的風險很大,尤其是科學評估,需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領軍型人物就擔負著這樣一個評估的重任。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是最困難的,同樣的研究成果,不同的人甚至會做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因為許多研究成果的價值有時候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體現出來。所以,領軍型科研人員的責任非常重大,對別人工作的評價、引導要非常謹慎。

    不可忽視科研軟環境建設

    筆者:科技發展,合作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在這方面,目前是怎樣的狀況?下一步該怎么做?

    陸日宇:現在我們同國外的合作不僅是越來越多,而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的合作,基本上是政府間的推進,我們并不占主導地位,現在的合作是平等的,或者他們主導或者我們主導,大家平等地合作交流。但是我們在國際學術機構的發言權依然較弱,這一方面有歷史原因,畢竟發達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時間相當的長;另一方面在于他們有很好的渠道和方式進行溝通。這都需要一個過程,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本身科研實力的增強,國際學術機構也越來越重視中國,幾乎每一個討論都缺少不了中國,我們需慢慢地進入。

    王玉鵬:基礎研究應當進行最大程度的交流、合作,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整體水平。我們的年輕一代可以通過交流得到培養;另外,在某些領域,我們國內科學家應當說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國外科研者也向我們學到很多。科學思想是需要碰撞的,這種碰撞產生的思想火花應該說是很燦爛的,最終會導致1+1>2的結果。

    陳十一:比如在美國,教授之間的交流非常充分,這種好的學術交流關系到科研軟環境建設。學科現在都是交叉的,不同思想、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教授可以坐在一起交流。我曾在國外一個非線性研究中心做研究員,一個物理學和一個數學教授,可以在一個工作室里合作工作,不久他們共同寫出非常好的論文,一篇物理學家做不出來、數學家也做不出來的文章。他們最后得出一個創新性的成果。

    王玉鵬:整體而言,我們的交流環境越來越好了,信息越來越通暢了。但我們面對面的學術交流還是不夠。做科研,這種學術交流的環境熏陶非常重要。

    相關文章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公布第74批面上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共4061人

    近日,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發布了《關于公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74批面上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的通知》。經專家評審和評審結果公示,決定對4061名博士后研究人員予以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74批面上資助(軍隊......

    4062人!博士后科學基金第74批面上資助擬資助人員名單發布

    2023年11月17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留學人員和專家服務中心發布了《關于對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74批面上資助擬資助人員名單進行公示的通知》,公布了獲得資助的4062名博士后研究人員名單。詳細內容......

    ITER、GEO、SKA親歷者講述中國走向國際大科學合作前沿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以下簡稱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世界科技創新領域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也是世界科技強國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本國創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有重點地......

    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對就業帶動作用會不斷增強,就業形勢將在總體穩定基礎上不斷改善切實把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好,......

    二十大·專家筆談|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必將更加凸顯,一流大學對于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重要意義也越發彰顯。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郭紅松 繪......

    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

    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他說,要堅持教......

    勇當科技強國的鋼鐵脊梁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民族復興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今年是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成立70周年,值此之際,......

    第三屆人力資源高峰論壇在滬舉行

    9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舉行第三屆人力資源高峰論壇。論壇以“沉淀”“聚合”“共創“為關鍵詞,特邀專家學者、行業精英與安泰校友圍繞人力資源發展的主題展開分享與圓桌討論,共探行業發展趨勢......

    加強科學普及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厚植土壤

    2022年暑假,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聯合打造的《科學公開課》在全網播出。其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每次播出的公開課觀看量都超過200萬人次。這讓物理所科普工作負責人......

    張慶偉: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