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9-26 16:08 原文鏈接: 勇當科技強國的鋼鐵脊梁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

      “民族復興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

      今年是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成立70周年,值此之際,15位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學校70年來的發展情況,表達了為我國鋼鐵產業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的堅定決心。

      “培養更多聽黨話、跟黨走、有理想、有本領、具有為國奉獻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促進鋼鐵產業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發展,為鑄就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的鋼鐵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對老教授,也對奮戰在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上的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

      鑄就科技強國、制造強國,關鍵在科技、核心靠人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鋼鐵產業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發展,需要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敢啃硬骨頭、敢探深水區的鉆研與付出。

      矢志報國鑒丹心

      “收到總書記的回信,我們備受鼓舞,這既是肯定也是鞭策,激勵我們投身科研、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致信人之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正寰說。

      1952年,胡正寰成為北京鋼鐵學院的第一批學生,也由此開啟了自己與學校、與國家鋼鐵事業共發展的奮斗歷程。70年,從青絲到華發,胡正寰一輩子投入在軸類零件軋制技術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工作中,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這項高新技術的國家之一。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總書記字里行間充滿對學校建校以來工作的認可,更體現出對包括我國鋼鐵工業在內的制造業的重視。”致信人之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蔡美峰感懷于心。從事巖石力學與采礦工程方向研究的蔡美峰,十分注重礦山開采的科學性,開發出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應力測量技術,提出了安全高效開采、礦山動力災害預測與防控等技術。今年79歲的他,還堅守在推動綠色礦業建設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一線。

      勇攀高峰,矢志報國。胡正寰、蔡美峰等老教授們心系黨和人民的事業、飽含對科學研究的熱忱,為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樹立了榜樣。“老教授們的科研成果和奉獻精神是我們永遠的珍貴財富。”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張建良說。

      長流程的高爐煉鐵是鋼鐵制造過程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近年來,張建良帶領團隊改進傳統高爐煉鐵工藝,研究利用氫能代替焦炭等傳統能源實現鐵礦石還原的新工藝。氫冶金的實現與應用,將較大程度減少鋼鐵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

      “實現全氫還原技術應用還面臨一些難題,但我們會繼續攻關克難,這不僅是對鋼鐵專業的初心傳承,更是對總書記回信精神的貫徹踐行!”張建良說。

      綠色低碳謀發展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建設鋼鐵強國、制造強國,必須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整個鋼鐵行業碳排放量約占國內碳排放總量的15%,僅次于電力行業。

      “實現‘雙碳’目標任重道遠,我們會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不斷突破、勇攀高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姜濤說,鋼鐵低碳生產從原料就得要精,但我國鋼鐵精料長期存在優質品種少、能耗高、排放大、成本高等問題。

      為此,姜濤和團隊反復試驗,創造設計出高料層均熱燒結的理想料層結構,成功實現了以進口粗粒粉礦為主要原料的超高料層均熱燒結,年節能1100萬噸標煤、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900萬噸以上,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初秋時節,北京科技大學的校園里仍是滿目綠意。在冶金生態樓,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教授朱榮正在和學生討論科研問題,“厚德立人、集智創新、鼎力實踐”十二個字醒目地懸掛在辦公室。

      實現鋼鐵行業近零碳排放,是朱榮40年來投身于電弧爐煉鋼的目標與使命。盡管業界一段時間曾對電弧爐煉鋼關注度不高,但他卻越走越堅定:“一般生產1噸鋼,碳排放量接近2噸,而電弧爐煉1噸鋼,碳排放僅有四五百公斤,甚至將來可降到一百公斤以下。”如今,朱榮帶領團隊研發的電弧爐煉鋼復合吹煉技術、二氧化碳綠色潔凈煉鋼技術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冶金科學技術特等獎等獎項,且正在規模化應用。

      “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鋼鐵生產線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王國棟深有感觸地說,“總書記的回信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

      被譽為“中國超級鋼之父”的王國棟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絲毫沒有放慢緊跟數字化時代的腳步。“數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是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王國棟介紹,鋼鐵生產流程復雜,充滿不確定性,“大數據+機器學習”為把握規律增加了可能。2019年開始,他領銜團隊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收集處理大量數據,建立起數字化高爐,使生產過程逐漸透明化并能得到實時反饋,提高產品質量,減少資源浪費,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數字化支撐。

      薪火相傳育芬芳

      科教興邦,育國之棟梁。“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言傳身教,以模范行動影響學生,讓學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去攀登一個接一個理論和實踐的高峰!”蔡美峰講述著自己的教育思想。

      9月初,東北大學鋼鐵智能制造班迎來第二批學生。“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我們與未來技術學院合作,增設了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方面的課程,著力培養智能制造方向的人才。”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袁國介紹,實驗室開發出了以超級鋼為代表的系列先進鋼鐵材料、全套知識產權的軋制過程工藝與自動控制系統,相關鋼鐵材料加工關鍵工藝核心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我們將以總書記回信精神為指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充分發揮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精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冶金事業建設者。”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院長閔小波說,他們開展“冶金+資源、環境、新能源材料、智能”等交叉牽引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將科學家精神等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打造中南熾金文化品牌,開展科普在線直播、“問渠長廊”晨讀、院士報告會等素質教育活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北京科技大學建校以來,為國家培養了26萬多名科技人才。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院長焦樹強說,近年來,學院持續完善“冶金+”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課堂實踐、社會實踐、工程實踐”相銜接的“鋼鐵實踐”體系,每年組織學生深入企業一線開展科技咨詢和技術服務,鼓勵學生勇敢挑戰“卡脖子”問題。

      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爭做聽黨話、跟黨走、有理想、有本領、具有為國奉獻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正成為實現科技強國、制造強國道路上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擔當。他們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凝聚起蓬勃能量。

    相關文章

    18地發布方案:鋼鐵設備大規模更新換代

    2024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金融監管總局七部門聯合印發《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為了更好的推進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工作,多地也出臺......

    向科學要答案: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1955年6月,葉渚沛(右二)與來訪的蘇聯科學院副院長巴爾金(左三)交流學術問題。1958年7月落成的化冶所實驗高爐(即石鋼018車間)。葉渚沛在化冶所。過程工程所供圖■本報記者甘曉“鋼鐵,經歷烈火的......

    ITER、GEO、SKA親歷者講述中國走向國際大科學合作前沿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以下簡稱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世界科技創新領域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也是世界科技強國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本國創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有重點地......

    夯實“基石計劃”保障鋼鐵原材料資源安全

    12月23日,由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主辦的“2022(第十一屆)中國鋼鐵原材料市場高端論壇”在線上成功召開。本屆論壇以“夯實基石計劃保障資源安全”為主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表示,為提升資源保障......

    低密度耐磨高錳鋼強韌化與斷裂的演化機制獲揭示

    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先進鋼鐵研究團隊聯合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合金物理工藝研究所,研究揭示低密度耐磨高錳鋼強韌化與斷裂的演化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MaterialsSciencean......

    王國棟:打造我國自己的“超級鋼”

    王國棟,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長期以來從事鋼鐵材料軋制理論、工藝、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基礎和工程技術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多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高技術項目(863)、攻關項目、......

    二十大·專家筆談|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必將更加凸顯,一流大學對于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重要意義也越發彰顯。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郭紅松 繪......

    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

    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他說,要堅持教......

    勇當科技強國的鋼鐵脊梁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民族復興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今年是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成立70周年,值此之際,......

    勇當科技強國的鋼鐵脊梁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民族復興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今年是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成立70周年,值此之際,......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