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設計了一種噬菌體組合療法,可以精確地靶向和抑制與炎癥性腸病(IBD)相關的腸道細菌。這項研究展示了利用噬菌體治療腸道菌群相關疾病的可能性。相關論文8月4日發表在《細胞》雜志。
“應用噬菌體療法的最大問題是細菌和噬菌體之間不斷發生的‘軍備競賽’。”該論文通訊作者、德國國家癌癥中心與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的Eran Elinav說,“如果你只使用一種噬菌體,細菌可能會非常迅速地產生耐藥性。據我們所知,我們的研究是第一個使用口服噬菌體混合物來對抗致病腸道共生體的,其能解決噬菌體耐藥性的巨大問題,并治療非傳染性疾病。”
IBD包括一系列影響世界上數百萬人的慢性炎癥性腸道疾病。雖然引發IBD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此前的研究表明,腸道中的某些細菌與該病有關。研究人員曾嘗試使用抗生素治療IBD,但這些療法不夠特異性或有效。抗生素在殺死致病菌的同時,也會殺死有益的腸道細菌,引起不良反應,并使細菌產生耐藥性。
“這項概念性驗證研究利用噬菌體作為一種精準打擊武器,來抑制一組導致IBD的共生菌株。”Elinav說,“我們的愿景是,這種新模式有望被開發和用于治療許多其他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Elinav團隊與一組國際科學家,以及魏茨曼科學院所屬的噬菌體治療公司BiomX Ltd合作,比較了在法國、以色列、美國和德國參加隊列研究的537名IBD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腸道菌群組成。研究小組發現,盡管IBD患者在地理、種族和飲食上存在差異,但他們的腸道中往往富含肺炎克雷伯菌(Kp)菌株,尤其是那些正在經歷IBD疾病發作的人。當將Kp移植到小鼠體內時,研究組發現小鼠出現了嚴重的腸道炎癥和組織損傷,這表明Kp菌株可能會導致IBD的惡化。
接下來,Elinav團隊從環境樣本中掃描并分離了數千個噬菌體。噬菌體是一種只感染細菌的病毒。他們發現了大約40種似乎對與IBD有關的Kp菌株有效的噬菌體,包括已經發展出噬菌體耐藥性的菌株。
該團隊在不同的參與者中測試了對抗導致IBD的Kp菌株的噬菌體聯合療法的療效。在這些噬菌體組合中,每個噬菌體借助不同的受體進入細菌,并通過不同的機制殺死細菌。Elinav說,即使細菌發生突變,使其中一個受體產生耐藥性其他的噬菌體仍然可以對抗它們。他補充說,一種有效的噬菌體聯合設計可以防止抗噬菌體細菌的形成和傳播。
Elinav團隊發現了最有效的噬菌體組合,其中包含5個噬菌體。在抑制Kp菌株的試管中,以及在IBD小鼠模型中,該組合可以減輕炎癥和組織損傷。
在Ⅰ期臨床試驗中,研究組進一步測試了這種組合中的兩種具有代表性的噬菌體,參與者包括18名健康的志愿者。實驗表明,當與抗酸劑一起服用時,噬菌體可以高水平存活,并在整個胃腸道保持活性,同時不影響周圍的微生物群。
該團隊計劃在隨后的II期試驗中進一步測試5種噬菌體組合,參與者包括攜帶致病Kp菌株的IBD患者。此外,Elinav團隊正在努力識別與其他疾病相關的細菌,并開發有效的噬菌體聯合療法來對抗這些疾病。
“我們設想的是一個精確醫療的設計。”Elinav說,“利用它,我們可以描述一個腸道菌群相關疾病患者的致病菌,然后應用噬菌體療法,針對個人量身定制混合方案,以抑制細菌。”
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鑫淼團隊與江南大學朱升龍教授、陳永泉教授合作報道了一種可以減少飲食中糖分攝入的腸道細菌,該發現可能有助于開發治療肥胖和代謝性疾病的新療法。相關成果發表在......
8月23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王曉雪團隊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MatthewK.Waldor團隊,發現了溫和噬菌體編碼的新穎的三組分毒素-抗毒素系統,并解析了這一......
CRISPR-Cas系統廣泛存在于細菌和古細菌中,是原核生物的一種適應性免疫系統,用來抵御病毒、質粒等外源核酸的侵入。然而在2013年,有研究人員在ICP1噬菌體中發現了I-F型CRISPR-Cas系......
CRISPR-Cas系統廣泛存在于細菌和古細菌中,是原核生物的一種適應性免疫系統,用來抵御病毒、質粒等外源核酸的侵入。然而在2013年,有研究人員在ICP1噬菌體中發現了I-F型CRISPR-Cas系......
近年來,微生物組研究揭示了體內的共生細菌表達的基因通過多種機制影響我們的健康。例如,體內的細菌還能夠影響癌癥免疫療法的效果;細菌蛋白質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細菌毒素能夠引發包括癌癥在內......
近年來,微生物組研究揭示了體內的共生細菌表達的基因通過多種機制影響我們的健康。例如,體內的細菌還能夠影響癌癥免疫療法的效果;細菌蛋白質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細菌毒素能夠引發包括癌癥在內......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極大地加速了遺傳疾病治療方法的開發。然而,臨床的進一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開發多樣化工具以應對基因組編輯的挑戰。其中,最關鍵的一個方面是遞送,因為Cas核酸酶及其衍生的融合產......
4月26日,噬菌體資源庫建設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辦,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和mLife期刊聯合承辦。會上,微生物所所長錢韋闡述了噬菌體庫建設對應對耐藥問題的重要性,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書教授、潘文教授等在Immunity期刊發表了題為:Bileacidsmodifiedbytheintestinalmicrobiotapromotecolorectalcancer......
近日消息,瑞士和法國科學家攜手,開發出一種芯片上的納米“光鑷”,能以最小光功率捕獲、操縱和識別單個噬菌體,有望加速甚至改變基于噬菌體的療法,治療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感染。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