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素(quercetin)因其堿性水溶液呈黃色又名槲皮黃素,不溶于水且味苦。槲皮素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英文名"quercetin"揭示其最初來源于植物--櫟樹(英文名:quercetum)。
圖片來源于網絡
槲皮素在茶葉,蘋果,洋蔥,西紅柿,西蘭花等多種食品中含量豐富。在植物體內,槲皮素發揮一種天然的植物生長素運輸的抑制作用,對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極其重要。槲皮素是許多其他類黃酮苷的苷元(組成部分),例如,槲皮素與鼠李糖結合形成槲皮苷,與蕓香糖結合形成蘆丁,與阿拉伯糖結合形成番石榴苷,與乳糖結合形成金絲桃苷等。
槲皮素一般可作為保健品,常被用于增加免疫力或預防感染。槲皮素具有多種功效,具有較好的祛痰、止咳作用,并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此外還有降低血壓、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減少毛細血管脆性、降血脂、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等作用,對冠心病及高血壓患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我們每日攝取的蔬菜水果富含生物性黃酮類,大部分就是槲皮素類,可見此類化合物在人類飲食中的重要性。
在抗癌方面,槲皮素已有眾多研究顯示其對各種癌細胞具有抑制作用。就具體作用機制而言,槲皮素具有多種生物學作用,抑制癌細胞內多種酶參與細胞增殖、信號傳導途徑。
低劑量的槲皮素發揮癌細胞特異性增殖抑制作用,這種抑制作用是由G1期細胞周期停滯引起的。槲皮素誘導p21 CDK抑制劑伴隨pRb磷酸化的降低,pRb通過捕獲E2F1抑制G1/S細胞周期進程。低劑量的槲皮素誘導輕度DNA損傷和Chk2活化,這是槲皮素對p21表達的主要調節因子。此外,槲皮素下調細胞周期蛋白B1和CDK1,這是G2/M細胞周期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槲皮素抑制關鍵轉錄因子NF-Y向細胞周期蛋白B1基因啟動子的募集導致轉錄抑制。該研究證明,通過抑制細胞周期進展,可以實現生理學相關劑量的槲皮素的化學預防功效。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顯示槲皮素在聯合常用化療劑或放療的過程中使用,具有一定的協同效應,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例如,槲皮素可作用于化學增敏和放射增敏化療也作為抗輻射,保護正常細胞的免受化療和放療副作用的困擾,這些優點可以顯著提升其抗癌治療作用。
然而,去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櫟樹提取物槲皮素名列3類致癌物清單中。事實上,3類致癌物與我們通常理解的致癌物的含義不同。3類致癌物指的是現有證據不能對人類致癌性進行確認,即致癌性證據是不充分的。如茶、咖啡因、糖精及其鹽、安定、氧化鐵、有機鉛化合物、靜電磁場、三聚氰胺及汞與其無機化合物等均是3類致癌物,3類致癌物的準確定義應該是尚未確定是否有致癌潛力的化合物。
因此,槲皮素雖然名列3類致癌物清單中,但尚不能確定其是否有致癌潛力。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等多種功效,可以抗氧化,保護心血管健康,在抗癌方面也顯示出較好的作用。不過,這類的研究數據均來自于細胞學實驗或動物實驗,直接在人體中使用是否起效仍待更多的驗證。對于槲皮素類保健品筆者并不推薦使用,因其不同于其他保健品,槲皮素及其類似物通過蔬菜水果即可足夠攝取。
在與癌癥的博弈中,胰腺導管腺癌(PDAC)始終是難以攻克的堡壘,其五年生存率不足10%,素有“癌王”之稱。傳統研究聚焦于基因突變與免疫逃逸,卻忽視了腫瘤微環境中一個隱秘的“共謀者”——周圍神經系統。2......
英國諾丁漢大學藥學院的科學家在研究一種由毛蟲真菌產生的化學物質方面取得了新進展。這一成果已發表在《FEBS快報》上。研究表明,這種化學物質能夠與基因相互作用,從而阻斷癌細胞的生長信號,為開發新的抗癌藥......
記者11月3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獲悉,該所果品營養與功能創新團隊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食品化學》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團隊發現將木犀草素與槲皮素、木犀草素與3-O-甲基槲皮素,以及槲皮素與3-O......
人類細胞中的蛋白質工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多樣。荷蘭癌研所科學家證實,癌細胞可利用這些核糖體來增強它們的“隱形”能力,從而躲避免疫系統的追蹤。相關論文21日發表在《細胞》雜志上。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對核......
拓撲異構酶I(TOP1,TopoisomeraseI)是一種能促使DNA放松并預防和消除轉錄過程中扭轉應力(torsionalstress)的重要酶類,然而,調節TOP1酶類活性背后的機制,目前研究人......
禁食與一系列健康益處有關。禁食信號如何引起蛋白質組的變化以建立代謝程序仍然知之甚少。2024年8月15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DavideRuggero團隊(博士后楊浩君為論文第一作者)在Nature在......
現代科學研究正不斷揭示飲食對健康的深遠影響,尤其是在癌癥預防和治療方面。2024年8月15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楊博士等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Remodellingofthetranslatom......
眾所周知,人體腸道內棲居著大量的共生微生物,這些腸道微生物數量高達100萬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重量可達2kg,至少有1000種不同種類。腸道微生物參與調控人體的消化、免疫、代謝和神經回路,以及......
一種新型基因回路能消滅耐藥癌細胞(視頻截圖)。圖片來源: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癌癥治療中,臨床醫生不知道何時、何地以及哪種耐藥性可能會出現,這讓他們落后于狡猾的癌細胞一步。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5月31日表示,該機構化學系研究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研究論文,闡述了一種利用水分解生成活性氧殺死癌細胞的新方法。研究組在實驗中注意到,癌細胞膜氧化時,會產生細胞焦亡過程。細胞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