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王加寧正對土樣石油旋蒸處理
②王加寧(中)同愛爾蘭專家在東營孤島針對石油污染土壤,進行污染環境下優良生物菌劑及修復技術的探討
③王加寧(右四)在東營孤島同當地的工作人員一起進行試驗場地調研及規劃
④王加寧(右)和工作人員在油井周圍進行石油污染土樣的采集工作
被稱為“工業血液”的石油是人類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但隨著越來越多油氣井的出現,土壤石油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這顆“化學定時炸彈”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
而山東省科學院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王加寧帶領的“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團隊另辟蹊徑,找到了拆掉這枚炸彈的“秘密武器”:愛吃石油的微生物。
世界難題
據了解,我國大慶、勝利、遼河和中原等油田數萬口油井附近100~200平方米的范圍內都看不到草木生長的痕跡。
“土壤被原油污染后就成了不毛之地,每開采40億噸原油,就有7%的原油流入周圍環境。”王加寧說。
而石油污染土壤修復既是油田環境保護的世界性瓶頸難題,也是衡量國家污染土壤治理技術水平的標志。
目前,石油土壤污染修復方法主要有3種:化學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通過物理方法或者化學方法處理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態受到嚴重破壞,土壤變成廢渣,難以根本解決問題。而利用微生物分解石油,不僅能修復污染,還能讓土壤更加肥沃。
生物修復作為土壤污染治理的主流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受限于石油類污染物的降解難度,一直還未形成工程化和實用化的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
王加寧團隊從十幾年前就開始承擔國家“863”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復課題。“難度在于石油成分很復雜,包括烷烴類的、芳香烴類的、石油里面的膠質和瀝青質。因為石油成分復雜,受污染土壤中可能存在幾百上千種化合物,一種方案很難修復。”他說。
因此,該項目技術攻關的難點之一就是不斷篩選,找到效果最好的菌群。“要篩出來一個菌劑最好的配方,可能得幾百上千次實驗。”王加寧說。
拆掉“炸彈”
2013年山東省科學院聘請了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郭書海研究員作為學術帶頭人,成立了“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創新團隊。數年來,他們經歷了不斷重復的實驗,針對烷烴、芳烴和膠質等石油組分的降解過程、強化機制及材料設備,開展了修復原理、工藝方法和技術工程化三方面的全鏈條創新,以電動協同、微生物包埋、生物增溶為增強手段,創建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強化修復工程技術體系。“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復工程技術體系構建及應用”成果榮獲2017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實際上,這些微生物就“生活”在油田附近。“油田周圍被污染的油泥地里生長著不少微生物。其中有一些依靠石油中的碳源生長,我們先挑選出‘飯量’大的,然后進一步篩選論證,將它們制成菌劑。”王加寧說。
從上萬種菌群中發現適合細菌之后,研究人員還要找到最適合培養菌群的環境,然后投入模擬應用,再次不斷實驗。
最終,該團隊在石油污染土壤、采油產生的油泥砂、多環芳烴及農藥污染場地及農業面源污染等領域的修復技術上取得了較大突破,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方面,開發了耐鹽、耐低溫、耐高油污修復菌劑2個,結合生物強化、生物刺激、土壤改良等技術,在勝利油田建立了石油污染修復前、修復中和修復后的技術應用規范,填補了我國利用微生物—植物聯合修復石油污染土壤的空白。
落地生根
目前,該成果在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和吉林油田進行工程應用,累計處理石油污染土壤12萬噸,消減了生態脆弱區環境風險,取得經濟效益1.43億元,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油田區石油污染土壤修復的工程技術難題,主要成果入選《2016年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
例如,勝利油田金島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利用該項目研發的生物及強化修復技術,自 2014 年1月至2016年11月針對勝利油田孤島采油廠、樁西采油廠、河口采油廠等多個采油廠周邊的石油污染土壤和采油過程中產生的10.4萬噸含油污泥進行了修復工程應用。經過12 個月的修復周期后,土壤中石油污染物濃度降低73%,修復后的土壤達到了農田的使用標準。
現在,在勝利油田附近的實驗田,油污地開始有了生機,實驗棚里的植物已經生長得郁郁蔥蔥。
“新舊動能轉換每個產業都離不開環保,之所以叫舊動能,就是因為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從這個角度理解,動能轉換的最終問題還是環保問題,新舊動能轉換名單里的十大產業沒有把環保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產業,但每個產業都必須把環保、生態放在首位,而對關停企業的治理就更離不開環保技術了。”王加寧說。
此外,團隊先后與烏克蘭、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愛爾蘭、西班牙等相關大學、科研院所及企業建立了國際合作關系,在環保、高效石油吸附材料的研制及關鍵技術引進及應用領域,開展聯合研究,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產品,推動了我國石油污染控制及修復領域技術進步。
記者26日從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管網集團)獲悉,9.45兆帕全尺寸非金屬管道純氫爆破試驗日前在位于新疆哈密的國家管網集團管道斷裂控制試驗場成功實施。這標志著國內首次高壓力多管材......
中新社香港6月20日電香港理工大學(理大)20日召開記者會公布,理大研究發現兩種治療超級細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新方案,顯示出良好療效和臨床應用潛力。由理大微生物學講座教授、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
調查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微生物組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共存的細菌群落。而且,他們首次發現,其中一個是導致人類衣原體的細菌的近親。這一發現提供了關于珊瑚礁健康的更多信息,并可能有助于解決珊瑚白化的問題。大......
由于一種使用SHERLOCK(CRISPR的進化版)檢測唾液中細菌的新型工具,這在未來可能可以幫助人們在檢查后很快帶著關于口腔健康的更全面信息離開牙醫。這種精確的工具比現有的方法要快得多,并可能導致口......
惰性的、沉睡的細菌--或稱孢子--可以在沒有營養物質的情況下存活數年,甚至數百年,抵御熱量、紫外線輻射、抗生素和其他苛刻的化學物質。孢子如何恢復生命一直是一個長達一個世紀的謎。新的研究確定了感應蛋白是......
研究人員在細菌中發現了一種新的途徑,有可能使各種行業脫碳。這一突破可以大大減少燃料、藥物和化學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之間的合作研究工作已經催生了能......
根據亞當-羅森塔爾博士的研究結果,細菌群落中基因相同的細胞表現出不同的功能。這意味著該群體的某些成員表現出更多的被動行為,而其他成員則產生使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毒素。熒光顯微鏡圖像顯示,在一個基因相同的群......
雖然耐抗生素的細菌在不斷增加,但你可能認為這些潛在的致命細菌主要是在人和其他動物聚集的地方發現的:即地球表面。但是來自加拿大和法國的研究人員在一個更人注目的地方發現了它們。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
炎癥性腸病(IBD)的病因很復雜,其中宿主遺傳學、腸道微生物組、屏障功能障礙和免疫過度激活加快了疾病的發展。IBD患者在疾病發作或癥狀發作前腸道通透性升高,粘膜相關細菌數量增加,微生物群組成改變。這些......
近年來,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為腫瘤細菌療法的深度優化帶來新的契機。基于合成生物學手段,科學家們能夠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或細胞而非傳統的化學小分子或生物制劑,作為新型疾病治療方法的開發基礎。人工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