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5-23 10:48 原文鏈接: “小白”機器人探測集裝箱輻射

      “小白”之所以如此聰明,是因為它采用了機器人底盤+核輻射探測模塊集成化設計思路,應用激光制導和機器圖像學習技術,在機器視覺深度學習基礎上,可自動識別集裝箱尺寸,判定行動模式。

      近日,能準確定位輻射源、精確測量輻射計量,會聲光報警、能與關員遠程通信的智能機器人“小白”正式亮相天津海關,為守護口岸生態安全再添“利器”。這也是在全國進出境口岸范圍內,首次利用智能機器人設備,對入境集裝箱實現全自動遠程定位識別、輻射計量探測和核素識別。

      可替代人完成危險輻射探測

      “報告,小白已到達指定位置,開始作業!”

      在天津新港海關的監管現場,查驗關員薛斌輕輕點了一下平板電腦,在集裝箱堆放的現場,深藍色底盤、白色柱形機身,外形酷似小型坦克的智能機器人“小白”就開始按照他的指令,圍著目標集裝箱緩緩繞行,進行輻射探測作業。

      突然,“小白”發出急促的蜂鳴告警聲,薛斌手中的平板電腦也同步告警,提示目標集裝箱存在輻射物,并已超過警戒值,建議將該批貨物立刻轉移至隔離區域。

      完成全部集裝箱的檢測任務后,“小白”就會返回充電樁,自行補充能量,等待下一次任務指令的發出。

      據介紹,這個叫“小白”的智能機器人,全稱為“5G+遠程輻射探測機器人”。它是由天津海關實驗室聯合同方威視公司共同研發完成的,主要應用于對進口貨物的放射性排查。

      據天津海關科技處相關負責同志介紹,以往海關查驗關員在對疑似含有放射物的集裝箱進行查驗時,不僅探測采集過程比較復雜,而且存在人員受到放射性傷害的可能。

      為實現核輻射監測流程的規范化、智能化,監測數據可追溯、可管理、可分析,同時降低查驗關員作業風險,天津海關積極推動5G+人工智能技術在海關監管領域的應用,讓機器人替代人來完成風險高、操作動作重復的核輻射監測工作。

      “小白”在探測過程中還會實時回傳探測數據,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會自動向查驗關員發出告警信息,為后續處置提供可靠參考。

      探測時能夠判定最優路徑

      與以往該場景中的同類機器人相比,“小白”更加智能化。操作人員只需按開始和結束鍵,剩下的規劃路徑、尋找目標、探測等工作就可以放心交給“小白”自動完成了。

      “小白”之所以如此聰明,是因為它采用了機器人底盤+核輻射探測模塊集成化設計思路,應用激光制導和機器圖像學習技術,在機器視覺深度學習基礎上,“小白”可自動識別集裝箱尺寸,判定行動模式。在繞行過程中,還可對目標集裝箱12個點位的輻射探測數值進行3次采集,并將采集的數據與標準數據進行自動比對,從而精準定位輻射源位置,獲取輻射計量。

      “在這個應用場景中,集裝箱的大小、尺寸并不統一,而且位置有無數種排列組合,人可以通過觀察、走近、選取位置等動作檢測集裝箱,但這對于機器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分解成多個步驟來完成。”“小白”研發團隊成員韓偉博士介紹。

      通過機器視覺技術,研發人員實現了輻射探測機器人對不同集裝箱尺寸、大小以及位置的精準識別;通過開發不同數量的集裝箱和不同擺放位置的集裝箱的算法模型,實現輻射探測機器人對多個集裝箱輻射劑量的順序探測與掃描;同時利用控制系統通過“粗調”加“精調”的工作模式,確保輻射探測頭在機器人行走過程中始終與集裝箱表面保持10厘米的精確探測距離。

      “機器人還能通過深度學習不斷提升性能,即使探測多個不規律堆放的集裝箱,也能夠選擇最優路徑進行探測。”韓偉介紹,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能大幅提高海關檢測的效率。

      目前天津海關正在積極探索集裝箱輻射探測機器人未來在集裝箱堆場的巡檢、危化品集裝箱的現場查驗等業務領域,進一步提升天津海關智能化監管的能力。


    相關文章

    新型電路為機器人“思考”騰出空間

    科技日報北京10月8日電(記者張佳欣)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首次研發出無需電力就能向機器人發出復雜指令的方法,這能為機器人“大腦”騰出更多“思考”空間。這一世界首創成果為新一代機器人的誕生開辟了可能......

    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

    9月24日至25日,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劉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善......

    美軍研發清除生化污染機器人

    “自主設備凈化系統”機器人。圖片來源:美國陸軍網站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目前,為處理車輛上的生化武器,士兵們不得不穿上笨重的核生化防護(NBC)裝備,耗時約1小時才能完成一輛車的消毒,整個......

    真菌和計算機組合機器人問世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真菌“生物混合機器人”。圖片來源:美國康奈爾大學科技日報北京9月1日電(記者張佳欣)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一種由真菌和計算機組成的“生物混合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將真菌的......

    科大訊飛人形機器人亮相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

    科大訊飛正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8月21日,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開幕。本次大會上,科大訊飛帶來了“訊飛超腦2030計劃”的最新進展和大模型加持下、“腦力”再升級的訊飛人形機器人。當前人形機器......

    螞蟻“快照識途”助力微型機器人自主導航

    螞蟻等一些昆蟲有很強的“識途”能力,即使遠行也能順利找到“回家”的路。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科學·機器人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從螞蟻等昆蟲的視覺導航能力獲得啟發,創建出一種適用......

    湖北326名監測高手同臺打擂

    近日,第三屆湖北省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省級賽決賽開幕。來自全省51支代表隊326名選手將在大賽中各顯身手,同臺競技。據了解,本屆大比武為期三天,設生態環境監測綜合比武和輻射監測專項比武兩部分......

    生成式AI可訓練機器人執行多種任務

    鏟子,刀子,錘子,扳手3個不同的數據集:模擬(上)、機器人遠程操作(中)和人類演示(下)讓機器人能學習使用不同的工具。圖片來源:麻省理工學院科技日報北京6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美國麻省......

    王乃彥院士:取回核爆關鍵數據的“逆行者”

    人物簡介王乃彥,1935年1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世界......

    有輻射的檢查,真的會增加患癌風險嗎?

    前段時間,“非必要不做CT!每多做一次CT,患癌風險增加43%”的消息在網絡上傳播開來。一時間,公眾對于“CT致癌”甚至對所有輻射類檢查,產生了困惑。真的是這樣嗎?這條信息的觀點,源于發表在2023年......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