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自然·衰老》雜志6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科學家構建模塊并繪制成一個包含了35萬種人類蛋白互相作用的大型網絡,計算了千種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藥物的網絡接近度分數,進而發現處方藥西地那非——治療肺動脈高壓和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風險顯著降低有關。研究結果顯示,西地那非老藥新用或是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重要選項。
阿爾茨海默病(AD)是年齡相關性癡呆癥的最常見形式,困擾著全球數億人。阿爾茨海默病作為人群老齡化引起的一種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醫治方法,給社會造成了巨大且不斷增加的經濟和疾病負擔。
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科學家程飛雄和同事,此次利用一種計算方法整合了遺傳學數據和其他生物學數據,構建了能展現阿爾茨海默病生物學特征的13個疾病“內表型模塊”。團隊將這些模塊繪制成一個包含了351444種人類蛋白互作的大型網絡,隨后計算了1600種FDA批準藥物的網絡接近度分數,分數越高表示該藥物在阿爾茨海默病相關模塊中能與多種分子靶點進行物理相互作用。西地那非是得分最高的藥物之一,表明該藥或能影響阿爾茨海默病。
為進行驗證,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逾700萬人的保險理賠數據,發現開處方藥西地那非與隨訪6年后阿爾茨海默病確診風險降低69%有關。研究人員校正了性別、種族、年齡這些潛在影響因素,由于西地那非主要用于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所以性別因素顯得尤其重要。
研究人員提醒稱,他們的研究設計還無法證明服用特定藥物與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存在因果關系。因此,仍需開展針對男女性別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來確定西地那非在這種情況下的效力。
總編輯圈點
新藥發現的最佳起始之路在老藥。老藥新用的例子并不鮮見,比如我們俗稱的“砒霜”,可以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我們的家庭常備藥阿司匹林,近年來發現在心血管預防和治療中也有作用。西地那非,還有個大名鼎鼎的俗稱,但這小藥丸,真是深藏功與名,它竟然被發現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風險顯著降低有關。要知道,這種藥并不昂貴,如真有作用,那簡直是“人類之光”。但這只是一個提示性研究,還需要在機理和臨床上開展進一步研究進行解釋和驗證。
近期,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科研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研究者們分析了來自437名老人的165萬個腦細胞,建立了前額葉皮層的衰老細胞圖譜,尋找到了兩個關鍵的小膠質細胞亞群。其一......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家發現,通過檢測血液中的生物標志物,能在阿爾茨海默病(AD)癥狀出現前,捕捉到患者大腦內的病理變化。鑒于此,全球眾多科研團隊正競相開發精準的血液檢測方法......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家發現,通過檢測血液中的生物標志物,能在阿爾茨海默病(AD)癥狀出現前,捕捉到患者大腦內的病理變化。鑒于此,全球眾多科研團隊正競相開發精準的血液檢測方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員呂心游聯合公共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李金,繪制了阿爾茲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的轉錄組圖譜,揭示了AD外周血中性粒細胞......
6月26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侖卡奈單抗在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以下簡稱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病房開出國內首方。侖卡奈單抗(Lecanemab)是全球首個針對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又稱老年癡呆癥,是一種發展緩慢、不易識別和防治困難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患者眾多、患病率呈持續上升的態勢。準確地、可靠地、完整地尋找、認清阿爾......
一篇2006年發表于《自然》的阿爾茨海默病研究論文被認為具有里程碑意義,而現在,作者同意撤回這項研究,以回應對圖像操縱的指控。根據“撤稿觀察”的數據,該論文已經被引用了近2500次,是有史以來被引用次......
來自西班牙和美國多個機構的神經學家,研究了數千名已故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數據,以及另外10000多名在世患者的生物標志物。結果表明,約15%到20%的阿爾茨海默病病例可能要歸因于攜帶兩個APOE4基......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醫藥知識工程與智能軟件實驗室教授劉勇國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輔助診斷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IEEE圖像處理匯刊》。基于腦影像數據構建智能輔助診斷模型能夠為阿......
近日,《干細胞報告》的一項研究指出,家族性阿爾茨海默氏癥可以通過骨髓移植轉移。當研究小組將攜帶遺傳性阿爾茨海默氏癥的小鼠骨髓干細胞移植到正常小鼠身上時,接受者患上了阿爾茨海默氏癥,而且速度更快。研究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