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周叢照教授課題組,從巢湖成功分離五株侵染偽魚腥藻Chao 1806的噬藻體Pam1~Pam5,揭示了Pam1~Pam5的進化多樣性及它們在巢湖自然水體中的相對豐度,并以這五株實驗室純化的噬藻體基因組序列作為參考基因組,鑒定了10株尚未培養的噬藻體。相關研究成果于8月17日在線發表在《微生物群》上。
光合自養微生物藍藻作為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參與調控碳氮等物質循環。然而隨著全球變暖以及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水體富營養化日益嚴重。全球淡水水體每年都大范圍爆發季節性藍藻水華,對周邊流域的生態環境及人畜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噬藻體是一類特異性侵染和裂解藍藻的噬菌體,是藍藻的天敵,參與調控藍藻的季節性消長,因此有望成為一種環境友好型的水華治理工具。相比于被廣泛研究的噬菌體和海洋噬藻體,迄今為止只有少數的淡水噬藻體被分離、鑒定和測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噬藻體的研究和應用。
通過在水華爆發季節從巢湖采集水樣,研究人員首先從巢湖水體中分離和放大培養了一株偽魚腥藻Chao 1806。以此為宿主,篩選分離得到五株尾部形態各異的淡水噬藻體Pam1~Pam5。全基因組測序表明,這五株噬藻體的雙鏈DNA基因組長度在36到142 Kb之間。隨后的比較基因組學和系統發育分析表明,Pam1~Pam5具有不同的DNA包裝機制,且在進化上是相互獨立的。利用宏基因組學分析手段,研究人員計算了它們在巢湖南淝河口水體中的相對豐度,結果表明短尾噬藻體Pam1和Pam5占主體。研究人員進一步以Pam1~Pam5和先前報道的其他淡水噬藻體基因組做參考基因組,從巢湖水體的宏基因組數據中聚類出10個新的尚未培養的淡水噬藻體重疊群。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普遍認為,動物最早于6.35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但由英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中非大西洋沿岸加蓬附近的法蘭西維利安盆地,發現了約21億年前可能存在更早生態系統的證據。這一發......
比利時列日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研究團隊在距今約17.5億年的一種藍藻化石中發現了類囊體膜結構,這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類囊體化石,比此前類囊體化石的最早紀錄提前了約12億年。新研究為進一步了解藍藻......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由中國科學家領銜完成的全球尺度的水華模式地圖顯示,近海浮游植物水華的規模和頻率在2003-2020年間都有所增加。這項環境研究提供了評估此類事件的寶貴資源,可為制定相關......
研究人員幫助揭示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重要生物“觸角”的圖像。大自然已經進化出通過光合作用來利用太陽的能量的結構,但這些陽光接收器不屬于植物。它們存在于被稱為藍藻的微生物中,藍藻是地球上第一個能夠吸收陽光......
每年7-8月份是無錫太湖藍藻易發季節。記者從揚州大學獲悉,由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叢海兵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智能藍藻微能耗加壓控藻船近日在無錫太湖下水,試運行取得圓滿成功,其對湖面藍藻控藻率可達到80%......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周叢照教授課題組,從巢湖成功分離五株侵染偽魚腥藻Chao1806的噬藻體Pam1~Pam5,揭示了Pam1~Pam5的進化多樣性及它們在巢湖自然水體中......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周叢照教授課題組,從巢湖成功分離五株侵染偽魚腥藻Chao1806的噬藻體Pam1~Pam5,揭示了Pam1~Pam5的進化多樣性及它們在巢湖自然水體中......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周叢照教授課題組,從巢湖成功分離五株侵染偽魚腥藻Chao1806的噬藻體Pam1~Pam5,揭示了Pam1~Pam5的進化多樣性及它們在巢湖自然水體中......
“目前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藍藻水華只是水體污染的結果,治理水華做好截污治污、消除污染,藍藻水華也就消失了,無需研究藍藻水華的基礎科學問題。這種看法反映了對藍藻水華問題認識上的不深入,是過于簡單化......
產毒藍藻水華威脅水生態系統健康和飲用水安全,除了在淺水湖泊常見的微囊藻水華之外,新型水華藍藻——拉氏尖頭藻(Raphidiopsisraciborskii)由于其入侵性、高毒性、暴發性等特征日益受到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