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藍藻水華只是水體污染的結果,治理水華做好截污治污、消除污染,藍藻水華也就消失了,無需研究藍藻水華的基礎科學問題。這種看法反映了對藍藻水華問題認識上的不深入,是過于簡單化的判斷。”
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旭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作上述說。他提出,當前許多人對藍藻水華問題的認識上存在誤區,應予以澄清,同時要加強對藍藻水華暴發和治理的基礎研究。
藍藻不再是“被動的結果”
徐旭東介紹說,天然水體從貧營養狀態積累營養發展到藍藻水華暴發,氮磷營養積累確實是關鍵因素(其中磷的積累最為關鍵)。“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不是這樣一個問題,而是在已經頻發藍藻水華的大型水體中,如何消除藍藻水華。”
他指出,在這樣一個反向的過程中,藍藻本身不再是被動的結果,而是水體中的主角、是關鍵因素之一。徐旭東稱,這可以從 3 個方面給出解釋。
其一,藍藻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不斷合成有機質,為微生物的活動提供了能量和碳源,并與微生物互作,強化“藻型湖泊”的特征。
其二,藍藻繁殖及其沉積死亡過程,都參與調動底泥中磷的釋放,因此,即使在完全隔絕外界磷輸入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維持藍藻在湖泊中周而復始的繁殖。
其三,多年暴發水華的水體已積累了豐富的藍藻種質,適應不同營養水平。即使穩步降低水體中的氮磷營養,藍藻通過種間和品系的演替,甚至在數年間積累遺傳突變以適應營養水平的變化,也會導致水體營養削減、而水華暴發程度不降或者不降反升的非線性關系。
發展新技術勢在必行
“除了藍藻與水環境的相互作用之外,長江流域大中型淺水湖泊十多年來的治理實踐表明,現有的措施甚至不足以控制污染源。”徐旭東說。
徐旭東指出,對于太湖這樣的大型湖泊,截污、挖泥、收藻都不足以解決污染源問題,引江水沖灌反而增加營養;而對于許多承擔調蓄、防澇功能的中小型城中湖來說,匯集雨季污染更是難以避免的。因此,發展新技術勢在必行。
“為此我建議,要加強大中型湖泊藍藻水華暴發和治理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以支撐發展水華治理的新技術、新路徑。”徐旭東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是他今年參加全國兩會的提案之一。
他建議,首先,要組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項,設置系列項目,系統深入地研究水華藍藻的周年適應性、伴隨湖泊營養削減的群落演替和種質演化,藍藻與微生物互作及生態效應,藍藻和其他微生物驅動的以磷為核心的營養元素循環,新型脫氮除磷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等基礎科學問題。
其次,建議針對污水處理、湖內脫氮固磷、藍藻和微生物遏制等環節,組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并發展微生物技術、物理和化學技術,以及其他生態工程技術。
同時,要注重促進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在水華治理實踐中的應用。為此,他建議組織藍藻水華治理的全國性政產學研聯合會,發揮基礎研究成果的指導作用,以企業為主體開展新產品試制和試生產,推動并規范技術成果的應用、轉化和推廣。
“要回過頭去把基礎科學問題搞清楚”
徐旭東說,大中型淺水湖泊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暴發,是我國水環境保護和修復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從21世紀初開始,國家863、973、“水專項”等科技計劃曾先后支持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但是,基于這些研究產生的知識和技術成果,總體來說創新性不足、突破性不明顯。
“在上述科技計劃中,針對藍藻水華基礎研究的僅僅是個別項目,絕大多數都是以工程示范為主的。”徐旭東指出:“正因如此,才造成了藍藻水華機理認識不清、發展新技術知識供給不足的局面。”
這也導致,經過十多年的持續投入,太湖、巢湖、滇池等重點湖泊的藍藻水華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但并未達到預期目標,有的甚至有加重趨勢。
實際上,藍藻水華問題也是水環境保護領域的世界性問題,我國所面臨的這一難題也是世界性難題。
“認真反思這十幾年的治理實踐,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徐旭東說,這要求我們要繼續堅持不懈地全方位控制污染排放,提高排污標準、加大控污力度,同時還要回過頭去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真正把我國大中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暴發和治理背后的基礎科學問題搞清楚,加強知識供給,發展新的技術手段。
比利時列日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研究團隊在距今約17.5億年的一種藍藻化石中發現了類囊體膜結構,這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類囊體化石,比此前類囊體化石的最早紀錄提前了約12億年。新研究為進一步了解藍藻......
研究人員幫助揭示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重要生物“觸角”的圖像。大自然已經進化出通過光合作用來利用太陽的能量的結構,但這些陽光接收器不屬于植物。它們存在于被稱為藍藻的微生物中,藍藻是地球上第一個能夠吸收陽光......
每年7-8月份是無錫太湖藍藻易發季節。記者從揚州大學獲悉,由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叢海兵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智能藍藻微能耗加壓控藻船近日在無錫太湖下水,試運行取得圓滿成功,其對湖面藍藻控藻率可達到80%......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周叢照教授課題組,從巢湖成功分離五株侵染偽魚腥藻Chao1806的噬藻體Pam1~Pam5,揭示了Pam1~Pam5的進化多樣性及它們在巢湖自然水體中......
“目前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藍藻水華只是水體污染的結果,治理水華做好截污治污、消除污染,藍藻水華也就消失了,無需研究藍藻水華的基礎科學問題。這種看法反映了對藍藻水華問題認識上的不深入,是過于簡單化......
產毒藍藻水華威脅水生態系統健康和飲用水安全,除了在淺水湖泊常見的微囊藻水華之外,新型水華藍藻——拉氏尖頭藻(Raphidiopsisraciborskii)由于其入侵性、高毒性、暴發性等特征日益受到關......
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藍藻水華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沉積物疏浚作為有效緩解藍藻水華的措施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在城市湖泊治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疏浚背后的生態學機制研究不夠深入。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
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吉星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皇家科學院、德國不萊梅大學合作完成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從藍藻的表型可塑性角度,創新性地將實驗室數據與數學模型模擬成果相結合,預......
2月19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吉星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皇家科學院、德國不萊梅大學合作,在《科學進展》上以第一作者發表題為《藍藻的固碳表型可塑性將促進其在高CO2環境下的爆發......
2月10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NaturePlants)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basisforenergyandelectrontransferofthephotosyste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