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晨陽
業已成名的
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企業家
初露崢嶸的一線科研工作者
剛出茅廬的博士生,博士后
這樣的8個人,促膝長談
從夕陽西下聊到星月在天
會聊些什么?
在近日舉行的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上,特別策劃的“仰望星空 對話未來”環節,令人印象深刻。
在星空之下,這8位學者、學生、企業家,回顧了未來科學大獎7年來的成長歷程,講述了自己與這一獎項的淵源,也討論了對人類科學事業的情感和期待。
聆聽這段對話的,除了直播屏幕前的所有觀眾,還有600多歲的慕田峪長城,200多歲的老栗子樹,和亙古彌新的日月星辰。
以下是對話視頻及節選整理的精彩段落:
第一篇章 仰望星空 理解未來
王強,《“未來”科學家》叢書總策劃,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
丁洪,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首任主席,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首任主席,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講席教授
張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工業設計系主任,清華大學教學委員會委員
王強:我們是在一個漂亮寧靜的地方。我的右手邊是一棵栗子樹,已經有200年的歷史了,那邊是慕田峪長城。這跟未來科學大獎追求的、支持的、倡導的基礎科學研究也有相似之處:古老、生機盎然,穿越了時空的歷練。
下面我想請兩位老師談談你們跟未來科學大獎之間的淵源關系。
丁洪:我非常有幸參與未來論壇,參與未來科學大獎7年。
我最難忘的是2016年初大獎剛剛成立時,楊振寧先生上臺發表講話,他說“未來科學大獎”這個名字非常好,不光獎勵過去的成就,更加展望未來。而且大多數民間大獎都是以個人或者家族的名義捐贈的,而這個大獎是以企業家群體來集體捐贈。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很高興過去7年未來科學大獎已經授予很多令人矚目的成果和工作。希望未來科學大獎作為大中華地區的一個成就獎,能把這些科學家推向世界。
張雷:我感到很有意義的是,我們作為清華美院的一支團隊能夠為大獎做一點事情,參與了新的logo和獎杯的設計。
Logo的造型會像豐碑一樣,有一束光在擴散。雖然這束光最初是從縫隙當中照出來的,但它是強烈的、突破的。
未來科學大獎新logo
今年要新推出的獎杯,上圓下方,取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主要元素呢,從上面看有一個F形的鏤空,是Future(未來)的首字母,從正面看則是S形,也就是Science(科學)的首字母。從外表看這個獎杯很簡樸,但一旦獎杯轉起來時,有光穿過去會產生變化。我們希望這個獎杯既含有中國本土的哲學蓄意,又體現科學探索的神秘。
未來科學大獎新獎杯
王強:我想請大家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你們心中科學和美之間的關系,它們是一種什么樣的連結?美為什么對科學很重要?
丁洪:我覺得科學之美是永恒的。科學對內在的邏輯性和內在的對稱性的追求,體現了一種大美。
張雷:因為我覺得科學和藝術是密不可分的,我還是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做這個大獎的視覺主旨,就是科學是一道光,它照亮人類前進的路。
王強:太好了。我想美是一種巨大的秩序。我們通過這種具象化的,能夠把握、看到、碰觸的“美”,來體驗了科學的深不可測。
第二篇章 科學改變世界
王強
林建華,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北京大學前校長,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創主任
江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
張沕琳,清華大學電子系副教授
王強:我想請三位老師圍繞未來科學大獎過往7年的獲獎科學家,談談他們的工作是如何改變了世界。
林建華:人類發展的整個歷史,當然包含了技術的進步,但技術進步往往是基于基礎科學方面的一系列突破。像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馬大為老師的一些發現,從科學家的角度來看,可能是一個反應類型。但這個反應類型可以被很多公司用進藥物研發等具體的應用領域當中。
張沕琳:我印象特別深刻就是王小云教授因為在密碼學中的開創性貢獻而獲得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純講密碼學,你會覺得這幾乎像是數學家們的游戲,是只允許人類中最聰明的一群人加入的游戲。但如果你把密碼學放在今天信息社會的大背景下去看,那真的是一個改變世界的研究。
江穎:我想換個角度來談一談這個問題,實際上創新儀器和理論方法的重要性,在科學改變世界上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今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的獲獎人是楊學明老師,他研發出了一套高靈敏度和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學設備,還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量子特性,將化學反應動力學這個領域推到了非常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王強:我想請三位科學家每人用一兩句話,非常直觀地表達一下你們心目中的科學本質,科學意義是什么?
林建華:從科學的發展來說,從科學家的培養來說,可能要在跨學科,做好科學知識的融合、技術和科學的融合等些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張沕琳:我覺得科學這件事情,是人類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于未知的一種探索,你需要有深刻的思考,契而不舍的努力,然后才能一步一步攀上高峰。
江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創新性的儀器設備和理論方法應該是促進我們基礎研究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
第三篇章 科學照亮未來
江穎
張沕琳
武娜,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博士生
袁軍濤,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后
圖片
江穎:請問兩位年輕人,你們認為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你們覺得優秀的科學家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質?
武娜:我覺得應該可以概括為三個關鍵詞:專注、熱愛,對萬事萬物都有好奇心。我發現,當科學家一旦投入到工作當中,就會表現出與生活中截然不同的狀態。你只有愛這件事情,才能干好這個事情,你只有干好這個事情才能得到滿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正反饋循環。我剛入研究所的時候,總是想我的idea從哪兒來,我怎么知道哪些想法是可能的,哪些想法是不可能的,這樣就有很多困惑,但是當我慢慢接觸了周圍的一些人,我才發現,其實你應該主動去尋找idea,這時你的好奇心就會幫助你。
袁軍濤: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我覺得首先應該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第二應該有很強的實驗執行力。因為即便有了洞察力,如果一直拖延難以執行,也是很難完成一些事情的。
張沕琳:從他們的回答里,我感覺這些年輕人已經有了一個入門的狀態。優秀的科學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他們經常能做一些“反人性”的事。
這里的“反人性”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指他們能夠克服人本能的一些欲望。比如誰都會有懈怠的情緒,有拖延的情況。但你要知道,在任何一個領域能成為“家”的人,都有非常強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夠克制自己的一些原始沖動,然后把時間、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最想去做的那件事情上。
江穎:我補充一點,剛才說優秀的科學家為什么有這么多idea,為什么有這么好的直覺或洞察力,因為他們一定是非常博學的,不拘泥于自己的研究領域,而是敢于去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接觸一些并不熟悉的知識。做到這一點還蠻痛苦的,挺難的。
張沕琳:這絕對是反人性的行為。(笑)
江穎:我們今天星空對話的最后一個環節,請各位老師和同學用一句話做一個總結。
武娜:那我就用八個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袁軍濤:科學永無止境,永不言棄,不負韶華。
張沕琳:科學是人類對于未知的,永遠不會停歇的探索。
江穎:跟隨自己的內心,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11月24~27日,為期4天的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在線上舉行。近百位全球著名科學家、專家學者共同聚焦世界前沿科學新知,共襄科學家盛宴。
2022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楊學明、莫毅明分別在學術報告會上闡述其獲獎成果。來自國內外高校院所與科學研究機構的30多位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圍繞六大專題領域,在科學峰會上分享最新發現與科研成果。
11月27日,楊學明、莫毅明分別與青少年線上線下對話,向他們講述科研故事、分享人生經歷,激勵未來一代走上科研創新之路。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2016年,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迄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 27 位獲獎者,他們均做出了原創性且產生了巨大國際影響的研究工作。
未來科學大獎周旨在以“弘揚科學精神、禮贊科學成就”為使命,以“前瞻視角引領公眾探尋科學前沿”為共識,與公眾共享精彩的科學盛宴。
文|李晨陽業已成名的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企業家初露崢嶸的一線科研工作者剛出茅廬的博士生,博士后這樣的8個人,促膝長談從夕陽西下聊到星月在天會聊些什么? 在近日舉行的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
一年一度的科學盛會——未來科學大獎周將于2022年11月24-27日舉行,為期4天的大獎周將包含獲獎者學術報告會、科學峰會、獲獎者對話青少年、頒獎典禮等系列活動。打造世界級科學盛會,引領公眾探尋科學前......
2022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名單于21日揭曉,李文輝獲得“生命科學獎”,楊學明獲得“物質科學獎”,莫毅明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人獎勵675萬元人民幣。乙型肝炎是人類健康的大敵,目前全球仍有超過2......
2022年8月21日(星期日)上午10:00,由科學家、企業家共同發起的民間公益組織頒發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將正式揭曉2022年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名單。歷屆獲......
提起未來科學大獎,你會想到什么?◆中國大陸第一個民間科學大獎?◆高達約700萬元人民幣的單項獎金?◆包括袁隆平、施一公、潘建偉、王貽芳、林本堅、許晨陽、王小云等學術大咖在內的全明星獲獎陣容?2020年......
11月17日下午,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現場,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云4位科學家獲頒2019未來科學大獎。讓中國科學站在世界舞臺中央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當天下......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于9月7日在北京公布2019年獲獎名單。邵峰因其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癥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的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王貽芳、陸錦標因其在實驗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
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超級稻生產基地,袁隆平(左二)在查看超級水稻生長情況。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河北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通過測......
11月1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林本堅7位科學家獲頒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發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授予李家洋、袁隆平、張......
蒸汽機使世界進入了機械化生產的時代,電力技術的運用導致了自動化時代的到來,電子計算機則使世界快步步入信息化時代。站在科技創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沿,人們對未來科技充滿遐想。新一次科技革命將在哪個科學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