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和電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如基于摩擦起電的現象,通過選擇合適的材料和電路設計,可成功制備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而將電場作用于材料時,也可對材料的多方面性質產生影響,如改變材料的電荷數量和電荷分布。與此相比,不那么為人所知的是,生物細胞也在時刻進行著密集、精細、活躍的電活動。細胞維持新陳代謝所必需的能量的產生,就是通過電子在呼吸鏈上的一系列蛋白之間的傳遞所實現的。真核生物細胞的呼吸鏈相關蛋白位于線粒體內,而微生物如細菌的呼吸鏈相關蛋白位于細胞膜上。因此,微生物對于外界的電擾動更為敏感。
很多植入材料可通過其表面的物理修飾或化學改性,獲得一定的抗菌性能,從而更適應植入的需求。這些修飾的作用機理都可落到“電”上。如在鈦基材料的表面通過離子注入的方式引入銀、鋅等納米顆粒,可由于在銀、鋅納米顆粒的周圍與鈦基底發生微觀的電化學反應而使得鈦基底獲得抗菌性能。又如通過化學修飾,在材料表面修飾上帶正電荷的高分子,使得材料表面的電荷發生改變,也可使原本不具備抗菌能力的材料獲得抗菌性能。再者可以引入電場直接作用在納米材料表面,由于納米材料的小尺寸,可以在表面形成高壓電場,對細菌造成電穿孔,也可造成殺菌的效果。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在實驗中發現并確認了一種新的電對材料的作用方式,可以使材料獲得抗菌性能。該研究結果于5月2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DOI: 10.1038/s41467-018-04317-2)。
這一研究發現起源于納米能源所李舟課題組和王中林課題組于2017年聯合在Nano Energ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工作,助理研究員封紅青為第一作者。在那項工作中,他們將收集水波能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輸出的電壓、電流連接到修飾了氧化鋅納米線和納米銀顆粒的碳布電極上,并讓細菌溶液從碳布電場之間流過。他們檢測了發電機工作提供電壓、電流時,流經該系統的細菌被殺滅的情況。在發電機停止工作不再對系統供電之后,他們又持續檢測了一段時間內細菌被殺滅的情況。他們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發電機停止供電長達20分鐘的時間段內,修飾了氧化鋅和納米銀的碳布電極依然對流經它們的細菌具有很強的殺滅作用!而如果沒有發電機之前的供電過程,同樣的修飾了氧化鋅和納米銀的碳布電極則沒有這樣強的殺菌作用。由于該實驗體系的細菌溶液只是一次性地流經電極,通電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電化學產物都已隨之前的溶液流走,因此斷電后的抗菌性能不是由電化學產物的殘留造成的,而是一種電場對材料的“殘余影響”造成的。研究者發現電極材料的電容越大(氧化鋅納米銀雙修飾>氧化鋅單修飾>原始碳布),則這種斷電后的長期抗菌性能越強。同時,在斷電后處理的細菌胞體內,檢測到了強烈的活性氧信號。
在此基礎上,由封紅青指導博士生王國敏開展實驗工作,納米能源所李舟課題組和香港城市大學朱劍豪課題組密切合作,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這一研究中,他們采用了新的抗菌體系和新的電容性電極材料:從原來的動態流動體系改為靜態處理體系,采用基于二氧化鈦納米管的電容性材料,用碳修飾來增加材料的電容。并使用了傳統的直流、交流電源來對電極材料充電并檢測斷電后電極片的抗菌性能。與Nano Energy 的發現非常一致,他們在新的體系中也檢測到了斷電后電場確實賦予了原本不抗菌的電容材料以新的抗菌性能,而且抗菌性能力與材料電容呈正相關。除了用之前的納米發電機供電之外,使用常見的直流、交流電源供電都可以產生這樣的效應;在被處理的細菌胞體內,同樣檢測到了活性氧信號。基于此,他們確認充電可以賦予原本不抗菌的電容性材料以抗菌性能是一種普適的現象,他們將這一現象命名為“充電后的抗菌性”(post-charging anti-bacterial property)。他們還發現,充電這一操作對碳摻雜二氧化鈦表面的生物相容性沒有產生任何不利的影響,甚至促進了成骨細胞在基底上的粘附和生長。
“充電后的抗菌性”的發現和確認,提供了一種賦予醫學植入材料以抗菌性能的新方法。例如:在傳統的物理、化學等表面修飾方法之外,人們通過單純的充電,就可以使得骨科植入材料的二氧化鈦表面獲得抗菌性,從而減少術后感染和并發癥的風險。這種“充電后的抗菌性”的新方法還可以避免傳統物理、化學等修飾手段的負作用,促進成骨細胞在植入物表面的粘附和生長,非常有利于骨折后的修復治療。同時,對“充電后抗菌”這一現象的揭示,也讓人們對電、材料以及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有望據此設計更多的電對材料的修飾方案以及開發更多的用途。該現象深層次的機理還值得進一步探索。此工作封紅青、王國敏為并列第一作者,李舟和朱劍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懷雨為論文的并列通訊作者。
科技日報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劉霞)據韓國科學技術院官網19日報道,該機構科學家將電池中常用的陽極材料與適用于超級電容器的陰極材料集成在一起,開發出一種高能量、高功率鈉離子混合電池。該電池......
耐藥型細菌感染的創傷愈合因其治療過程復雜、治療周期漫長和持續性感染,已經成為日益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是引起創面感染的常見菌種,MRSA感染范圍可以從皮膚和軟組織的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高興發課題組等在納米毒理化學的理論設計方向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抗菌納米藥物反向篩選的計算與實驗集成方案》(IntegratedComputationaland......
在電動汽車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充電基礎設施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話題。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變得尤為迫切。充電基礎設施包括充電樁、充電站等,它們是電動汽車能夠正常運行的基礎設施。充電基礎......
擺脫線材束縛,將手機與充電板輕輕貼合,即可隨放隨充——手機無線充電在生活中已隨處可見。對于同樣有高頻充電需求的電動車而言,是否也可以搭配這樣流暢的體驗呢?當前,無線充電功能在國內外一些電動汽車上已經實......
線粒體(mitochondrion),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內有一套獨立于細胞核的遺傳物質——線粒體DNA(mtDNA)。由于線粒體在能量穩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線粒體障礙會導致多種疾病發生,包......
科技日報北京12月6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能抗細菌污染和感染的強大新武器。他們開發出一種方法,可誘使噬菌體(吃細菌的無害病毒)連接在一起,形成微小的珠子,每個珠子......
如果說新能源汽車的賽場,也分“上下半場”,那么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已達21.6%,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下半場”的比拼,戰幕已開。用戶越來越多,如何從“有”到“好”——解決“安全、續航里程、快......
為了生產環保的塑料食品包裝和容器替代品,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生物降解的植物性涂層,可以噴在食品上,防止病原微生物和腐敗微生物入侵以及運輸破壞。這一可擴展的工藝可能會減少塑料食品包裝對環境......
美國科學家研究了一種無毒、可生物降解的抗菌食品包裝系統,不僅能延長食品保質期,還能提高食品安全性。利用牛油果開展的原理驗證實驗表明,該系統有望擴展用于生產低成本、環保的抗菌食品包裝。相關研究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