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黃巍團隊聯合中山大學教授肖仕和德國馬普學會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教授Bernd Mueller-Roeber,研究發現生物鐘調控植物細胞自噬節律的新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細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物質穩態機制,通過降解錯誤折疊的蛋白質和受損的細胞器,實現對營養物質的循環再利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在動物中自噬途徑與生物鐘存在著緊密的相互調節的關系。多個生物鐘轉錄因子能夠直接調控動物自噬基因的晝夜表達水平,而動物中自噬途徑也能夠降解生物鐘的核心組分從而反饋影響近日節律及其輸出途徑。然而植物自噬節律與生物鐘的調控關系和分子機制仍然不明確。
在本項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發現擬南芥細胞自噬在12 h光照/12 h黑暗(LD)條件下和持續光照(LL)條件下都呈現明顯的近日節律變化,說明植物自噬過程受生物鐘調控。有意思的是,LL條件和LD條件下相比,自噬節律的表達相位大幅提前,但振幅明顯降低。
進一步研究發現,植物生物鐘關鍵組分LUX基因的突變導致自噬在LL條件下的節律消失,在LD條件下的晝夜振幅顯著增強。并且LUX能夠直接結合自噬基因ATG2、ATG8a、和ATG11的啟動子,并抑制其轉錄活性。表型分析發現LUX通過維持適度的自噬活性提高了植物對碳饑餓的耐受性。轉錄組分析發現自噬節律性在不同植物中都廣泛存在,說明生物鐘調控自噬節律在植物中是一種保守的機制。
據介紹,湖南大學于峰課題組最近發現生物鐘基因TOC1在調控植物自噬節律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說明生物鐘通過多條途徑調控植物自噬節律。
華南農業大學博士生楊明康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黃巍教授和陳亮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為該研究提供了實驗材料。相關研究得到了嶺南現代農業實驗室項目、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科技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jipb.13343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秦跟基教授課題組在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rabidopsisTCP4transcriptionfactorinhibitshi......
德國科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Aging期刊發表了題為:InplantaexpressionofhumanpolyQ-expandedhuntingtinfragmentrevealsmecha......
暨南大學葉文才/張冬梅團隊研究揭示了代謝重編程介導腫瘤對血管靶向藥物耐藥的新穎機制,以及周細胞離子通道調控腫瘤血行轉移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自然-代謝》《先進科學》。結直腸癌(CRC......
在果蠅機體中,生物鐘(晝夜節律鐘,circadianclocks)也控制著機體的脂肪代謝,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JournalofLipidResearch上題為“Thecircadianclock......
2023年8月29日,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在上海召開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細胞命運調控與眼健康”現場考察會。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學敏院士出席會議并講話,項目依托單位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與廣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生物學期刊《生態與進化》上刊發論文,發表了一個目前已知為我國橫斷山區所特有的苦苣苔科植物新種“黃鸝馬鈴苣苔”,為我國的苦苣苔科植物又添加了新成員......
植物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通過根系分泌多種化合物,從而影響鄰近植物生長發育的現象,被稱為植物化感作用。早在2300多年前植物學作為一門學科建立之初,亞里士多德的學生、“植物學之父”提奧弗拉斯特就觀察到化......
菊科植物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超強的環境適應性,常被視為在進化上最為成功的植物,但是其背后的分子遺傳機制尚不明確。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楊效曾團隊和北京大學李磊團隊在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題為“Co......
南方科技大學饒楓團隊與天津醫科大學趙麗團隊、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鳳超團隊合作在腫瘤細胞葡萄糖感知與代謝調控通路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葡萄糖誘導CRL4COP1-p53信號軸促進糖代謝以驅動腫......
喀斯特碳酸鹽巖在垂直方向上經過強烈的溶蝕作用,使得降水通過巖石的裂隙分散入滲,形成以峰叢為主的巖溶地貌。巖溶作用使得喀斯特坡面土層淺薄,持水能力較差,加之沿坡發生土壤侵蝕,導致自下而上的巖土結構、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