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堪培拉9月5日電(記者岳東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當代生物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通過分析澳大利亞大陸和南太平洋島嶼150多種嚙齒動物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數據,更清楚地揭示了它們的祖先如何漂洋過海到達澳大利亞等地的歷史。
領導這項研究的埃米莉·羅伊克羅夫特說,澳大利亞大陸、南太平洋島嶼上有150多種獨有的嚙齒動物,比如堪培拉湖中常見的水鼠。研究人員分析了從博物館標本等途徑獲得的相關物種DNA,構建了它們的演化歷史圖譜。
結果發現,約500萬年前新幾內亞地區的山脈隆起,促進了嚙齒動物在南太平洋的擴散,它們更容易在新幾內亞島、澳大利亞大陸、所羅門群島和馬魯古群島之間遷徙。
“我們已經知道澳大利亞的嚙齒動物源于亞洲,并通過水上途徑到達了我們這個地區,當初可能是一只懷孕的動物在一塊浮木上漂過來的。現在我們有一個準確的時間表。”羅伊克羅夫特說。
她表示,嚙齒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挖洞能讓土壤通氣,它們還有助于傳播種子和真菌孢子。但由于棲息地喪失等因素,它們的滅絕率是澳大利亞所有哺乳動物群體中最高的,并可能因此影響生態平衡。通過研究了解嚙齒動物的歷史等,有助于保護那些還未滅絕的物種。
密歇根大學許獻忠教授、段波副教授等在NatureNeuroscience期刊發表了題為:ThekainatereceptorGluK2mediatescoldsensinginmice的研究成果。該研......
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劉振牽頭的課題組發現一種抗癌蝙蝠——大足鼠耳蝠。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蝙蝠是哺乳動物中適應性演......
澳大利亞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基因組監測技術的進步可以幫助人們發現并減緩“超級細菌”的傳播,從而改善全球健康狀況。“超級細菌”是指那些對常規抗生素和抗菌藥物產生抗性的細菌,使感染更難治療,并增加了疾病傳......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復旦大學、龍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溫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載體如何影響病毒的傳播和進化。他們報告了669種病毒......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32130002、31930001、32041004、U22A20526)等資助下,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永振教授團隊在野生小型哺乳......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與安徽師范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長尾鼩鼱屬分類和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這一研究在喜馬拉雅地區發現2個哺乳動物新種以及一個待描記新種。圖為雪山大爪鼩鼱生態照。中國科學......
根據《自然·地球科學》26日發表的一項模型研究顯示,在約2.5億年后下一個超大陸形成時,炎熱氣候將會超出哺乳動物生理極限。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有避免過熱的策略。但溫度長時間超過40℃會導致許多哺乳動......
如果只是停留在對標本的簡單描述上,前人已經做得非常細致了,留給我們的空間很小。我們現在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要想再進一步就必須要引入新的方法。見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毛方園時,她......
在適應性輻射過程中,哺乳動物的壽命演化出較高的多樣性,包括從最長壽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壽命長達200余年的弓頭鯨。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動物類群如裸鼴鼠、弓頭鯨、大象和蝙蝠等,展現出長壽命、抗腫瘤的特點,......
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當代生物學》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和瑞士弗里堡大學的一個古生物學家團隊利用對化石記錄的統計分析,確定了胎盤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狗和蝙蝠)起源于恐龍大滅絕之前,這意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