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形勢穩定,高校學子們度過的無比悠長的假期即將進入尾聲。截至目前,公布具體開學時間的省市,包括江蘇、山西、廣西、寧夏和四川等地。
例如,江蘇在3月宣布高校以4月13日為開學起始時間做好開學準備;山西則給出了本碩博畢業年級按4月10日開學準備,高職、高專畢業班按4月15日做開學準備;廣西也決定分批次開學,醫學專業和醫學類院校、畢業年級,自4月14日起有序開學……
等待學生回來“復工”是很多導師的心聲。“學生要有工作量才能完成論文。所以職工往往會把實驗時間讓出一部分給學生。” 面對《中國科學報》的采訪,京內某科研院所的研究員解釋說,但無法動手做實驗,拿不到數據,“項目完不成,論文就發不了”。
實驗是科研的基礎
雖然一些科研機構和高校正在“解封”,但僅限于部分科研人員與教師可以上崗,學生依然被隔離在家。
即便回到工作崗位,科研人員也無法進行實驗,因為實驗室依然不能開放。
在實驗的另一端,牽扯的是項目申請、學生畢業、論文發表。沒有實驗為基礎,課題組的后續工作幾乎全部癱瘓。
“我一個學生的工作因為需要學校的高性能計算機,并需要去觀察和測量標本,在家沒法推進,只有讓她多讀文獻,把其它部分的數據整理出來。第三個學生是研究介形蟲的。假期里她和我一起整理一些數據、作圖、一起寫文章。但是她自己這個學期的工作,因為不能去學校解剖標本、觀察標本,所以沒能按期開展。” 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翟大有告訴《中國科學報》。
等待實驗室重啟
一位清華大學工科副教授對復工時間望眼欲穿,他的研究組內除了導師還有6個博士和1個碩士。“疫情期間學生都不能回校,實驗室不能開,直接影響科研工作,對做模擬研究的老師可能影響小一點。我們的科研產出還是論文、專利、設備樣機,這些都是要實驗支持的。沒有實驗結果,就不能寫論文、專利,不能返校就不能制作設備樣機。”該副教授說。
在疫情旋渦中心的武漢,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曹余良也擔心疫情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在這個特殊時期,對于下一級或者說低年級學生會有一點影響,因為無法開展實驗,但是他們距離畢業只剩一年的時間”。而對于馬上就要畢業的學生來說,曹余良倒并不太擔心,因為這些學生的實驗內容在春節前基本已經完成,“也許有部分研究數據需要補充或者復測,但這不影響論文整體方向的構建”。
蘇州醫學研究課題組負責人更擔心的是,雖然被困在家中的學生還可以撰寫論文,但是因為缺乏部分數據,影響投稿,進而讓畢業時間變得不可預期。
一位科學網博主在博客中寫道:理工科的研究生大多需要做實驗才能畢業,待在家里就做不成實驗,導師遠程指導也不方便。有的學生投出科研論文后,已經收到審稿意見,但在這個當口,不能回學校補做審稿人要求的實驗。研三學生正面臨找工作,但當疫情還沒有消退時,大型招聘會肯定不適合舉行了。
盡管3月4日教育部發布通知稱,“可適當順延夏季畢業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時間”。但依然無法打消所有人的顧慮,“畢竟北京落戶政策對應屆畢業生還有年齡的限制,這樣對一些大齡研究生,是非常不利的。”北京某研究所的研究員表示。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員在受訪時也表示,疫情確實對今年畢業且有實驗工作的學生影響很大。“實驗不能做,意味著博士論文或碩士論文的工作不具有系統性,很大可能會在疫情耽誤的基礎上再次延期。”這名研究員說。
動起來的實驗室才有活力
翟大有在期待復工的同時,還建議將放假時間、還有各個科研項目的截止時間都適當地延后,以保證教學工作的質量和科研項目的執行度。
對此,曹余良也持類似的觀點,他同時補充道:“開學主要還是從研究生開始,而且主要是從這些實驗與實驗科學為主的研究生開始,這樣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和發現該注意的地方。”
至于已經耽擱的時間,蘇州某醫學課題組負責人擔心這恐怕已經引起了師生的心理焦慮。 “現在老師擔心完不成課題組科研任務,績效考核不合格,項目驗收時間不夠;三年級的研究生擔心找不到工作;二年級的研究生擔心不能按時畢業。而且,一部分學生是臨床研究生,還有臨床任務。”
目前一些高校已經在官網上公布了關于疫情防控期間有序開放科研實驗室的通知,隨著萬物復蘇的腳步加快,實驗室也正在恢復往日的活力。
農業育種,20萬元的經費支持能發揮什么作用?“用處可大了!”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山東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告訴記者,“20萬元的項目經費雖然不算多,但是使用靈活,經費使用實行......
工作穩定,時間自由,薪水體面,還有寒暑假,大學教師可以說是絕大多數人心中最“完美”的工作。和大家以為的年底清閑不同,大學教師同樣面臨著“KPI”的績效要求。年底,是考核的季節,充斥著表格發票、課題申請......
中國科學院面向市場創建的第三方科研服務平臺喀斯瑪(CASMART)最新統計顯示,中國部分科研機構的中高端生物試劑嚴重依賴進口,其進口品牌交易額累計占比達79%。生物試劑是科研的關鍵性基礎材料,中國加強......
在現代科學發展條件下,科研人員的思維方式和科研活動的組織形式都發生著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科學工作者都以合作的方式去攻克研究中的難題.群體合作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和手段,對現代科學的向前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
考研、讀博、進高校,投入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博取科研的入場券,卻在扣響科研的大門后就快速退出了科研圈子,越來越多的“學術臨時工”出現,令人扼腕。2017年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讀博時有80%的......
為什么年輕人不選擇科研,為什么年輕人覺得科研很累,很煩。社會的因素,歷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釋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釋為何曾經讓人很羨慕的科研職業變得如此沒有吸引力。我認為,我們過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讓我......
2020年管理科學部在項目受理、評審、資助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科學基金深化改革精神,結合管理科學特點,對所有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評審,圍繞四類科學問題屬性的資助導向,開展了分類申請與評審試點,對明確資助......
東部某“雙一流”高校特殊引進人才王陽曾在一年內經歷無緣科技部重大項目、基金委“優青”落空、國家科技獎止步六進三的三重打擊。郁郁之余,他得到項目評委中一位專家的善意的提醒:“學術是很好,可惜人際交往弱了......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認為,研究生之所以提不出問題,在于科研環境功利化的影響,以及人才培養中方法論的缺失。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報》對周立偉院士的專訪。疑問是思想的起點。一切有用的思想,都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