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發表在《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開發“類原腸胚”的新方法,其中包括一個重要組織——卵黃囊,這是以前模型中所缺少的。
原腸胚形成是胚胎將自身從空心球體重組為多層結構的過程,被認為是人類發育研究的“黑匣子”。這是因為出于生物倫理考慮,人類胚胎模型的培養時間通常不會超過14天,而原腸胚形成發生在受精后17至21天之間。此外,目前模擬原腸胚形成的干細胞模型還無法包含產生卵黃囊和胎盤所必需的胚胎外組織。
人類原腸胚形成和早期器官模型,是從引發的人類多能干細胞中開發出來的,但此次新方法沒有通過更常用的引發多能干細胞,而是使用擴增多能干細胞(EPSC)。此前已證明這些細胞可在小鼠體內分化為胚胎組織和胚胎外組織。通過向人類EPSC添加適當的生長因子,它們分化成這兩類組織。然后,這些細胞自我組織成類似于人類胚胎的結構,研究人員將其稱為“類原腸胚”。
胚胎外組織會釋放引導胚胎發育的化學信號,這使得類原腸胚能夠模仿“黑匣子發育期”重要過程。類原腸胚周圍發育出了為胚胎提供血液供應的卵黃囊腔,周圍細胞還顯示出器官發生的早期跡象,例如神經形成,這標志著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開始。
研究團隊稱這一方法高效且可重復。在小規模試驗中,他們能夠產生數百個類原腸胚細胞。
類原腸胚排除了產生胎盤的滋養層細胞,有助于緩解這項研究的倫理問題。該項目遵循國際干細胞研究指南,并得到了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干細胞監督委員會的批準。
盡管可能很少聽到這個名字,但原腸胚形成其實是人類發育早期階段的一個決定性時刻。這個過程從受精后14天左右開始,持續一周左右。科學界目前對原腸胚形成的理解基本局限于實驗模型,無法直接對其開展研究,因為這個階段的人類胚胎很難獲得,部分原因是國際指南將培養人類胚胎的時限控制在受精后的14天內。此次研究的意義正在于此:其不但能幫助人類進一步了解所謂的“黑匣子發育期”,還突破了以往的限制。
科學家繪制出迄今最詳細人類血液干細胞圖譜。圖片來源: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美國科學家借助博弈論和機器學習技術,繪制出迄今最詳細人類血液干細胞圖譜。借助該圖譜,研究團隊已經鑒定出80多個不同的造血......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癌癥研究中心和中國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利用人類干細胞培育出膠質母細胞瘤樣類器官(glioblastoma-likeorganoids,GLO),它是研究......
間充質干細胞(MSCs,mesenchymalstemcells)能作為克羅恩病的新型療法,然而,其作用機制目前研究人員并不清楚,尤其是在疾病相關的慢性炎癥模型中。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pjReg......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牽頭,聯合香港中文大學共同申報的“粵港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聯合實驗室”獲批。實驗室依托廣州健康院廣東省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建設,聯合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生物醫學......
基于全球未來生物醫藥產業布局及我國的重點研究方向,結合當前至2035年我國未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西湖大學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探索性提出我國未來生物醫藥產業需重點關注和大力支持的十大領域(排序不分......
近日,廣東省科技廳組織召開第三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工作座談會。會上,廣東省科技廳通報了第三批1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組建情況,并為實驗室授牌。記者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楊治權教授團隊近日開展了全球首例干細胞治療腦梗塞臨床受試者給藥,并完成了21天的觀察,患者身體各項指標正常,于術后3日順利出院。患者腦部大面積梗塞2年導致偏癱,手腳無力......
12月16日至18日,第十三屆廣州國際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論壇在廣州市召開。此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再生醫學與健康創新中心、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聯合主辦。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特種動植物生物技術創新團隊利用鹿茸干細胞外泌體,構建了可提升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工程化外泌體,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化學工程雜志》(Chemi......
據不完全統計,10月份,共有15家國內外創新生物藥企完成了融資事件,總金額超40億人民幣。從融資輪次來看,早期融資仍占多數,其中B輪以前融資占比超過75%,僅有2家企業完成B輪融資。從融資金額來看,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