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4-07 10:50 原文鏈接: 中國口罩材料研究獲突破口罩或能阻病毒傳播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勢態日趨嚴峻,以及多項研究證實佩戴口罩對疫情防控特別是無癥狀感染者防范的重要性。目前在國際上,口罩“戴,還是不戴”已不再是一道選擇題。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中國,科技人員通過持續科研攻關,可重復使用民用口罩材料、新型石墨烯口罩等相關研究,近日獲得重要關鍵技術突破,將服務于疫情防控并為人群健康防護發揮作用。

      最新研究:口罩或能阻止季節性冠狀病毒傳播

      《自然-醫學》3日發表通訊作者為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世界衛生組織傳染病及流行病學控制合作中心聯席總監高本恩(BenjaminCowling)教授的一篇研究論文稱,研究團隊招募246名疑似感染呼吸道病毒的受試者,讓他們對著用于研究的專門機器呼吸,進而比較在戴口罩和不戴口罩兩種情況下,呼出的空氣中病毒的相對含量。結果發現,在111名已證實感染冠狀病毒、流感病毒或鼻病毒的被試中,口罩減少了呼吸道飛沫中流感病毒的可檢測量以及氣溶膠中季節性冠狀病毒的可檢測量,但沒有減少鼻病毒的可檢測量。

      新冠病毒(SARS-CoV-2)和季節性冠狀病毒關系緊密,而且可能具有相似的顆粒大小。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外科口罩能夠減少呼吸道飛沫和氣溶膠中的季節性冠狀病毒,暗示新冠病毒感染者佩戴此類口罩可以幫助減緩病毒傳播。

      《自然》1日發表德國醫學專家對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研究的初步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在患者上呼吸道的復制較為活躍,在患者癥狀還較輕的早期,即癥狀出現后的第一周內,新冠病毒在上呼吸道的病毒排出能力最強。專家稱,這一研究結果也意味著遏制新冠病毒蔓延主要靠控制飛沫傳播,佩戴口罩對此可發揮有效作用。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早前接受《科學》采訪時也明確指出,飛沫在新冠病毒傳播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戴口罩,而美國和歐洲在抗疫中最大的錯誤是人們沒有戴口罩。

      可重復使用民用口罩材料關鍵技術獲得突破

      來自中國工程院的消息說,2月上旬,針對應急時期口罩重復使用的問題,北京化工大學陳建峰院士組織帶領北京化工大學有機無機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啟動應急科研攻關,開展“口罩荷電再生重復使用技術”研究。

      2月底,“可重復使用防護口罩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準立項,陳建峰院士為項目總負責人、張立群教授任項目技術總體負責人。

      北京化工大學最新發布消息稱,張立群團隊與校內外多個科研團隊聯合攻關,在可重復使用民用口罩材料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該團隊研發出一種高荷載電荷/高抗靜電衰減、抑菌、抗老化三合一的新材料,也是聚丙烯基體的熔噴纖維材料。

      經過持續一個多月每人每天佩戴8小時的志愿佩戴口罩實驗顯示,用新材料制成的熔噴纖維布,對細菌和病毒的阻隔率很高,抑菌性能達到很高水平,抗老化性能也非常好。該材料口罩用60℃以上的水持續并完全浸泡30分鐘,晾干或吹干后即可再次使用。如果按一天佩戴8小時計算,使用新材料口罩至少可使用3天(建議使用3天),相當于傳統一次性口罩壽命延長3-6倍。

      目前,該新材料已批量試制百萬余只高性能可重復用口罩,4月份將提供1000萬只口罩馳援首都抗疫和復工復產。

      石墨烯口罩研發完成從技術到產品的跨越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中國航發)近日透露,其航材院科研人員已成功研發出抗菌性更強、透氣性更好、使用時間更長的新型石墨烯口罩。其中,使用時間方面,新型石墨烯口罩使用時間超過48小時,是傳統口罩的12倍以上,且新型石墨烯口罩在連續佩戴48小時后過濾效能僅降低4%。

      石墨烯是由單層碳原子組成的二維多功能納米材料,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具有優異的廣譜抗菌抗病毒能力、較好的生物相容性、制備工藝簡單等優點。石墨烯口罩是在構成普通口罩的紡粘無紡布之間的關鍵過濾層中,創新應用了新型石墨烯聚丙烯熔噴布材料而形成的新型防護口罩。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航發航材院迅速利用材料技術優勢,啟動新型石墨烯口罩研發工作,短時間內建成石墨烯PP粒料生產線、新型石墨烯抗菌熔噴布生產線和新型石墨烯口罩中試生產線,全線打通石墨烯在生物醫療防護和環境凈化領域的應用鏈條,完成從技術到產品的快速跨越。

      后續,中國航發航材院將積極開展上下游產業合作,加快石墨烯新型口罩推向醫療領域。

    相關文章

    環境部同意13家企業2024年度含氫氯氟烴和氫氟碳化物生產配額調整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同意阿科瑪(常熟)氟化工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2024年度含氫氯氟烴和氫氟碳化物生產配額調整的復函。阿科瑪(常熟)氟化工有限公司,阿科瑪(常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中化藍天氟材料有限公司......

    黃麻納米纖維涂層實現水果綠色保鮮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可降解材料開發與利用創新團隊聯合湖南農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利用麻類天然生物質材料,研制了一種黃麻納米纖維本征保鮮涂層,并成功應用于香蕉和芒果的貯藏,......

    工信部:今年前4月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保持增長態勢

    工信部7日在其官方網站發布2024年1-4月全國鋰離子電池行業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24年1-4月,我國鋰離子電池(下稱“鋰電池”)產業保持增長態勢。根據鋰電池行業規范公告企業信息和行業協會測算,1......

    一場技術革命正在上演,誰將接棒鋰電池?

    在澳大利亞雅拉山谷中,一場電池技術革命正悄然上演。這里,鈉離子電池為住宅樓和商業企業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持,邁出可持續電池應用的重要一步。鋰電池幾乎憑借一己之力成為影響人們生活最廣泛、最深遠的科技之一,但......

    華中科技大學研發微型傳感器,可注入體內并降解

    據華中科技大學6日消息,由該校集成電路學院、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臧劍鋒領銜的團隊,研發出可注射超凝膠超聲傳感器,這種用水凝膠材料制成、如一粒芝麻大小的傳感器注入體內后,不僅可以自行降解,還能把精確......

    華理研究團隊在異相單原子催化領域獲新進展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員趙杰課題組,在異相單原子催化領域中取得新進展,展現了異相單原子催化在有機合成中的潛力和前景,相關研究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志》。......

    鋼研納克:公司部分分析儀器也可應用于航空航天材料檢測

    鋼研納克6月6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主要開展金屬材料檢測相關業務,檢測能力包括航空航天所涉及的金屬等材料;公司部分分析儀器也可應用于航空航天材料檢測。關于鋼研納克:鋼研納克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

    2024年夏季(第九期)電子順磁共振波譜高級研討班第二輪通知

    作為波譜學的重要分支,電子自旋的直接表征工具,順磁共振波譜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在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醫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研究利用環糊精等制備出超分子玻璃

    湖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中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環糊精等為原料,基于低共熔策略制備了超分子玻璃。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上。超分子玻璃制備過程。......

    《礦物冶金與材料學報(英文)》創刊30周年特刊發布

    5月26日,由北京科技大學主辦的“IJMMM創刊30周年慶祝大會暨2024年鼎新科技前沿論壇”在北京舉辦。會上,啟動了《礦物冶金與材料學報(英文)》(InternationalJournalofMin......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