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納米技術與健康效應重點實驗室宋茂勇研究組在非標記納米顆粒活細胞成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Scattered Light Imaging Enables Real-time Monitoring of Label-free Nanoparticles and Fluorescent Biomolecules in Live Cells”(基于散射光成像的胞內非標記納米顆粒和熒光生物分子同步示蹤)為題,于2019年8月6日在線發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學會雜志》)。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05894。
實時觀察納米顆粒的細胞攝入、胞內分布以及轉化過程,對于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納米顆粒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安全性評價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非標記的納米顆粒,現有的技術手段,如電子顯微鏡和暗場顯微鏡,均無法實現納米顆粒的長時間動態觀察,特別是不能對納米顆粒和生物分子同時示蹤。針對該科學問題,宋茂勇研究組發現約百分之五十的激發光可以通過共聚焦顯微鏡中二向色鏡全反射波長和全透射波長之間狹窄的“cut-on/off”過渡區,利用這一特性,可在共聚焦顯微鏡熒光通路模式下對胞內納米顆粒的散射光進行成像分析(散射光成像,SLi)。借助于共聚焦顯微鏡的多個成像通道,可以同時采集納米顆粒的散射光和熒光標記生物分子的熒光信號,從而實現兩者的同步觀測,實現了對活細胞內非標記納米顆粒和熒光標記生物分子的同時成像。SLi成像模式可以分辨胞內20-100 nm不同尺寸的納米銀顆粒(空間分辨率10納米),并實現胞內納米顆粒24小時的超長連續觀察。該方法可在單顆粒水平研究納米顆粒的跨膜運輸、胞內分布、轉化過程以及和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有望在納米醫學和納米毒理學研究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圖. 胞內納米顆粒單顆粒水平的動態成像。a)巨噬細胞攝入納米銀顆粒的動態過程(4小時連續觀察);b)單顆粒納米銀的胞內運動實時示蹤;c) 單顆粒水平胞內納米銀團聚過程;d)納米銀、細胞核和溶酶體的同時成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曹宇虹團隊與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團隊,利用納米技術提高了高稈野生稻抗種子落粒性,為未來水稻育種帶來了新希望。相關研究成果以ImprovingSeedShatte......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曹宇虹團隊與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團隊,利用納米技術提高了高稈野生稻抗種子落粒性,為未來水稻育種帶來了新希望。相關研究成果以ImprovingSeedShatte......
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遺傳學與合成生物學交叉學科研究中心教授楊弋、朱麟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艾明課題組聯合,在熒光RNA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為進一步理解和探索熒......
活細胞成像技術作為一種尖端科研工具,能夠在細胞存活狀態下無創性地實時監測其結構、動態行為與生理過程,對揭示細胞機制、疾病發展、藥物研發及療效評估具有核心價值。該技術依托非侵入性成像、實時動態追蹤、高分......
營養親和力(Nutrientavidity)是驅動癌癥轉移的主要因素。為了滿足快速增殖的需求,腫瘤細胞重新編程其代謝狀態,以獲得更多的營養和加速分解代謝。幾十年來,營養饑餓一直被認為是對抗癌癥的關鍵治......
科技日報合肥5月10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0日從安徽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化工學院朱滿洲/康熙團隊在金屬團簇熒光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化學領域國際期刊《德國應用化......
三維交聯的親水性聚合物網絡構成的熒光水凝膠材料,在發光傳感和檢測等方面具有優勢。近年來,科研人員開發出不含傳統大π共軛結構的發光系統。基于簇集誘導發光效應(CTE)的新興的、非常規的發光材料備受關注。......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草畜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中心在國際期刊《配位化學評論》(CoordinationChemistryReviews)在線發表用于金屬離子檢測的硫屬元素熒光探針研究最新進展的綜......
4月24日,由我所儀器分析化學研究室微型分析儀器研究組(105組)耿旭輝研究員、關亞風研究員團隊研發的“小型熒光檢測模塊(mFLD)”通過了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組織的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
2024年4月18日-20日,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2024學術峰會”在湖北襄陽盛大召開。本屆學術峰會以“精準診斷、維護健康”為主題,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