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從國外到國內從來都是爭論不休。
10月17日,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知識產權處處長寇建平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檢測與評估是由權威機構來進行,不是“隔壁王大媽說了算”。但權威機構到底是什么樣的建構?以及如何檢測?是否真正權威?這些問題就如神秘的生物科技一樣,距離大眾,不僅僅是“一步之遙”。
爭議從來都是轉基因技術發展的一部分
“我們很多科學家還是在有良知狀態下關注這項事業的發展。我們的科學家并不像很多人說的和利益有多大的關聯。”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黃昆侖說。他表示在進行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評估時,也始終保持客觀,“在任何場合我都說,技術本身是有先進性的,有潛力的,但并不代表這個技術沒有風險,所以我們要客觀看待,不是說我們支持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我們就一邊倒。”
2009年12月初,兩個由華中農業大學研發的抗蟲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首次獲得農業部為轉基因水稻頒發的安全證書,但是安全性證書到期之后,遲遲沒有續批。“轉基因技術跟其他新技術的出現一樣,都會遭遇到爭議。”黃昆侖說,人們在沒有完全認知轉基因技術的時候產生這種爭議是正常的。
但是黃昆侖并不是一開始就意識到爭議與反對的合理性的。“我們以前從事科學研究,都簡單地認為只要把科學知識傳播出去,讓人們理解,就不會產生恐懼了,但哪怕你解釋得再清楚,還是會產生恐懼的心理。”黃昆侖說。
雖然能接受這種正常的爭議,但困擾轉基因技術科研人員的是那些沒有站在科學角度上的質疑。“謠言動動嘴,辟謠跑斷腿。”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志興說:“謠言不需要相關的專業知識去理解,你傳播一個辟謠的東西可能需要專業的知識或者實地調查。辟謠不能胡說八道。”
“比如國內的東北玉米事件,媒體報道說母豬吃了轉基因玉米不下崽,老鼠都死絕了。我們后來專門組織人員去當地調查,發現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黃昆侖說。對于目前流傳轉基因食物產生危害的傳言,黃昆侖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說法是有科學依據并得到了實驗證實。
多數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危險圍繞著是否會對人體產生遺傳或者機理上的改變,黃昆侖表示只要轉基因食品表達的蛋白質不是致敏蛋白和毒蛋白,在進入胃腸之后就消化成了小分子成分,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和能量,“事實上人們常吃的食品也包含了成千上萬種基因,現代科學沒有發現一例通過食物傳遞遺傳物質整合進入人體遺傳物質的現象。”
相比于謠言,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處副處長劉培磊表示辟謠要艱難得多,他們印了宣傳冊,也組織了相應的辟謠工作,但收效甚微,“你回應了公眾不一定看,這個是關鍵。”
“現在的網絡看點擊量,點擊量越高就在前頭,辟謠點擊量就低,有些人看到就不管了。所以辟謠的東西放到網上,很快就被那些點擊量高的信息蓋過去了。”黃昆侖說。
除了關于安全性的爭議,通過推廣轉基因獲取利益的說法也遭到了黃昆侖的否認,“現在我本人,包括現在檢測中心里面的這些人,沒有說將來會跟轉基因的產品發生利益的關系,我們只是做安全評價。”
但關于利益,黃昆侖有自己的理解,“作為研發人員,你如果作出重大貢獻,肯定會給你獎勵,獲得利益是應當的。比如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的袁隆平先生,他搞出這么多雜交水稻,然后推動了整個水稻產業的發展,你說他該不該獲得國家的100萬元的獎勵?”
“推進轉基因產業的發展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但是我們要推進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安全了才行,不安全的、沒有經過完整地安全評價的,是要卡死在那兒的。”劉培磊表示安全是整個產業發展的基礎,所以肯定要做好安全方面的每一步工作,不能說只看重產業的發展前景而不考慮可能帶來的風險,這對整個產業發展也是不利的。“但是我們希望不管是支持轉基因還是反對轉基因,大家都能站在一個科學的角度去討論,而不是借助于謠言。”劉培磊說。
轉基因食品安全指的是什么?
“我們一直在談論轉基因安全不安全的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對安全的概念還沒有理解清楚。”劉培磊說。他認為,轉基因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所以爭論的起點應該是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根據目前的情況,主要是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并不只是其字面意思所能完整展現的,它仍然有其特殊性。“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時候是指相對安全,而不是絕對安全。”黃昆侖說。
一直在中國農業大學進行食品安全與轉基因食品安全研究的黃昆侖表示任何一種食物都不是絕對安全的,“就拿我們吃的豆類來說,如果做不熟的話就會含有毒物質。包括馬鈴薯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含有有毒物質。”
在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時有一個原則,比較分析原則。它是根據1993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所提出的“實質等同”概念發展而來。這個原則已經成為判定一個轉基因食品與其對照食品在健康和營養特征上相似性的國際公認標準。
比較分析原則意味著,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時首先要拿它跟之前沒有轉基因的作物比較,比如轉基因大豆跟非轉基因大豆拿來比較。“轉入或刪除這個基因,和它轉入之前的農作物比較,如果沒有增加它的風險,我們叫實質等同,即實質上是一樣安全的,反之亦然。”劉培磊說。
上世紀90年代,杜邦先鋒公司利用生物技術手段,將巴西堅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成功導入到大豆中,有效提高了大豆中的含硫氨基酸水平。但之后研發人員在進行致敏性研究時發現,對巴西堅果過敏的人群也同樣對該轉基因大豆過敏,因而推斷2S清蛋白可能是致敏的主要成分。隨后,這一實驗終止。
黃昆侖表示,如果在被轉基因之前某種作物就存在讓食用者過敏等風險,比如花生、堅果等,就不能作為證據說明轉基因之后的作物是不安全的,“因為這跟我們轉過去的基因沒有關系。”而實際上,像花生等目前有過敏歷史的作物是沒有其相對應的轉基因產品的。
“這就涉及評價轉基因產品安全性的個案分析原則,就是說事情要采用個案分析,不能籠統地說轉基因產品是安全還是不安全,你要看轉的是什么基因,要看轉到什么地方。”劉培磊說。
然而這仍然無法打消人們的疑慮。“挺轉”者認為目前轉基因技術以及產品遭遇的非議恰如普羅米修斯,為人間盜來火種,卻在懸崖上受難;而“反轉”者則認為這是一個外表精美,看起來不那么張牙舞爪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將會是災難。
安全評價遵循國際慣例
自從農業出現以來,人類種植的絕大多數農作物都已經不是自然演化的野生種,而是千百年來經過有意識的人工選育,通過雜交等育種技術將優良性狀基因集合在一起的新品種。就像野生胡蘿卜并非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橙色,而是紫色。17世紀,一些愛國的荷蘭人通過雜交將胡蘿卜的紫色改成了當時國旗的顏色橙色。
200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召開專家研討會,發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結論。從這三個機構來看,其所發布的信息具有很強的權威性,但仍然不能打消中國公眾對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疑慮。“對公眾輿論也要負責,我們中國目前對于轉基因產品的檢測可以說是非常嚴格的。”黃昆侖說。
轉基因產品通過生物技術打破了物種之間的生殖隔離屏障,這對于公眾的認知來說未免超前,實際上這種跨物種的基因轉移一直存在于我們身邊。
“傳統育種其實也包含轉基因的形式,比如雜交、嫁接等技術。很多現在習以為常的作物其實都是經過人工選育的過程得到的,只不過人們當時不知道主導這些優良性狀的東西是什么,只能通過一代代的選育來得到想要的作物。實質上也是通過基因的轉移來實現。”黃昆侖說,只不過現代生物技術讓這個過程大大縮短。
很多人說這些傳統的作物已經有上千年的安全食用歷史,這也不盡然,比如雜交水稻,我們這才吃了多少年?所以,很多人認為這些都是大自然原生的東西,這個認識是不準確的。“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副主任謝家建說。
”要說安全性評價,傳統育種方式是沒有的,最多是從營養學上去評價,至于食品安全性上的毒理學評價、致敏性評價都是沒有的,更沒有環境安全評估。而轉基因的產品在安全評價上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黃昆侖說。
對這一點,”反轉“的人也似乎無異議,他們所質疑的是這么多安全性評價是否能真的保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在觀念上,人們認為現在食用的小麥、玉米、花生等都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我們當然要接受。但有人對花生過敏,我們也不可能拋棄花生。“劉培磊說:”對于通過轉基因技術得到的作物,人們會有本能抵觸。“
劉培磊認為轉基因技術確實存在風險,也讓人們產生擔憂,沒有風險的話國家也不會出臺一系列的法規來規范轉基因技術應用。”我們要評估風險,讓風險可控。菜刀拿來切菜有用;但拿刀來傷人,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黃昆侖說,涉及評估轉基因產品安全性還有其他兩個重要原則——逐步評估原則和熟悉原則。逐步評估原則意味著從確定基因到載體再到受體,以至最終的產品生成、培育、選育再到推廣等都要進行相關的安全評估。”從研究開始一直到產業化的每一步中,你要進行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得到上一環節的安全證明。“黃昆侖認為從逐步評估的原則來講,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估是目前食品里面是最嚴格的,沒有哪一個食品需要這么一個環節、一步一步來。
這就意味著從一開始選基因以及選化方法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如果這個基因本身具有毒性或過敏性,這個基因就不應該在選擇的范圍以內。挑選了合適的基因之后再進入小規模的試驗,如果沒問題就逐步地擴大規模。
熟悉原則是指了解某一轉基因植物的目標性狀、生物學、生態學和釋放環境等背景信息,對與之相類似的轉基因生物就具有安全性評價的經驗。比如要將一個基因轉入玉米中去,而在之前相同的基因已經被轉入到棉花中去過,那么在此進行評估的時候,就可以根據之前的經驗減少相對的工作。
國際食品安全標準主要由世界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成立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組織制定。其所指定的制品標準被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為國際貿易爭端裁決的依據。CAC于2003年起先后通過了4個有關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評價的標準。依據國際標準,目前對于轉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評價主要從營養學評價、新表達物質毒理學評價、致敏性評價等方面進行評估。在美國,負責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的是食品藥品局,中國則是農業部。
”我們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價在按照CAC標準執行的同時,也會遵循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配套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評價管理辦法》來進行。“黃昆侖說。
轉基因食品安全檢測須客觀中立
在拋出”轉基因食品安不安全不是隔壁王大媽說了算“這一論調之后,寇建平列舉了幾個機構。在中國轉基因生物安全評估體系中,這些機構被主管部門確定為權威機構。
由農業、科技、衛生、商務、環保、檢驗檢疫等12個部門組成的部際聯席會議,在整個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的體系中擔任重大問題協調工作。作為牽頭單位,農業部成立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
而技術支撐體系則由以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簡稱安委會)為代表的安全評價體系、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簡稱標委會)為代表的標準體系、40個通過認證獲得檢測資質的機構為代表的檢測體系來構建。
這其中處在輿論漩渦中心的就是安委會。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九條的規定,設立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工作。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由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生產、加工、檢驗檢疫、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專家組成,每屆任期三年。
很多”反轉“人士認為安委會成員是來自各個機構的兼職人員,無法擔負相關責任。黃昆侖說:”我們雖然不是全職,但我們仍要承擔法律責任,不可以為所欲為。“”安委會要對風險進行評估。如果在研究期間發現它有風險,我們就不會讓它再進行下去。“黃昆侖說。
標委會是由國家標準化管理技術委員會依法批準成立,主要負責轉基因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的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等與安全管理方面相關的國家標準修訂工作,目前已編制完成《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體系規劃》。而這些標準制定的過程也是個嚴肅的過程,不能隨意制定。標準由制標單位做最基礎的文字、方法方面標準時,要通過征求業內至少20名專家以上的評議。
標準頒布以后,檢測機構就要依照這個標準,來進行檢測評估,每一步都是扣在一起的,檢測機構的每一步都有相關的法律支撐。”
目前通過認證的40家檢測機構主要承擔為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評價提供技術服務,承擔農業部或者個人委托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定性定量檢驗、鑒定,而且出具檢測報告。
黃昆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農業部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常務副主任。他表示作為一個檢測機構,是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的。
“造假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另外造假以后對檢測機構的懲罰也是很嚴厲的,出現造假的情況肯定是要取消你的資質。”黃昆侖說。
對于構建中國評價轉基因產品安全性的這三個體系,黃昆侖表示環環相扣的每一步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據黃昆侖介紹,在經過前期的評估推斷之后,還要對得到的轉基因產品用實驗的方式去檢測產品的安全性。在CAC的框架下,國家制定了轉基因植物的安全評價指南。“只有在這個指南的前提下,大家去做出來的安全性,才能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上。”
“我們國家權威機構的整個運作過程,向公眾說清楚。如果大家不認可權威機構,那誰說了算?那就是隔壁王大媽說了算。”劉培磊笑言。
4日,從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舜豐生物)獲悉,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農業用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下發全國首個植物基因編輯安全證書,該證書由舜豐生物獲得。基因編輯是世界生物育種......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自2005年以來,全世界發生中風的幾率增加了50%,而另一份由世界卒中組織發布的報告指出,每年有多達1200萬"新"中風患者。總而言之,這些數據表明,全球大約四分......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可能減緩細胞衰老過程的方法,使用一個振蕩的基因"時鐘"。在測試中,發現酵母細胞的壽命明顯長于那些沒有的細胞。我們都害怕的熟悉的衰老癥狀從......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大腦中驅動焦慮癥狀的一個基因。重要的是,對該基因的修改被證明可以降低焦慮水平,為焦慮癥提供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的藥物目標。這一發現由布里斯托爾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下一代測序方法,可以檢測單個DNA分子內的基因突變。“這種方法的美妙之處在于它不是對測序方式的徹底改革,”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格斯特納......
撰文|王聰編輯|王多魚排版|水成文盡管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在基因敲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深刻改變了基因編輯領域乃至整個生命科學的研究模式。但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通常是以破壞D......
人類的壽命與個體細胞老化有關。3年前,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破譯了衰老過程背后的基本機制。在確定了細胞衰老過程中遵循的兩個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操作這些過程來延長細胞的壽命。據發......
2023年4月28日,中國上海——今天,全球基因測序和芯片技術的領導者因美納于天津、深圳、上海三地同步舉行NovaSeq?XPlus“點亮”儀式,宣告首批在華交付NovaSeq?XPlus高通量測序平......
2023年4月27日,華大智造宣布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DNBSEQ-T7落地南澳基因組學中心(SAGC),該中心將基于DNBSEQ-T7測序平臺開展各項科學研究,助力全面推動澳大利亞基因組學研究發展和成......
人類的壽命與個體細胞老化有關。3年前,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破譯了衰老過程背后的基本機制。在確定了細胞衰老過程中遵循的兩個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操作這些過程來延長細胞的壽命。據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