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蜥腳類恐龍復原圖
現生的濱水鳥類,與諸城鳥類足跡的造跡者非常接近
足跡是重要的生命痕跡,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判斷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恐龍足跡學作為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有著恐龍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化石保存了恐龍生前身后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足跡保存的卻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這些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系,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寶貴信息。
諸城地區位于山東半島西南側,泰沂山脈與膠萊平原之間,是一個中生代地層發育良好的小型陸相盆地——諸萊盆地(諸城盆地),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化石點之一。
諸城鳥足跡的發現純屬意外,當學者在室內檢查挖掘回來的蜥腳類足跡時,才在足跡的角落注意到這小小的印跡。它與蜥腳類足跡相比,實在不成比例。更令人吃驚的是,諸城鳥足跡與中國以往發現的鳥類足跡并不相似,而是類似于韓國的金東鳥足跡。金東鳥足跡屬于濱水鳥類留下的足跡。“所謂濱水鳥類,顧名思義就是生活在水岸邊的鳥類,常見的有鷸、鷚、葦鶯等。”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李日輝解釋說。
諸城鳥足跡的出現,表明此地在遠古時期曾是一片寬闊的漫灘沼地,寬闊的河漫灘上有許多河道、牛軛湖和沼澤濕地。這里有著豐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不僅魚類繁多,而且周遭的水草也很繁盛,只有滿足這些條件,才能成為濱水鳥類理想的棲息場所。
“諸城鳥足跡的造跡者與雞差不多大小,但體態要輕盈得多,并且行動敏捷,具在周圍淺灘水草較豐富、覆有淺水的河漫灘環境上涉水漫步與覓食的習性。”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研究生邢立達說。
蜥腳類恐龍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經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沒有一種能超過它們。這類恐龍擁有100多種,都是植食性的四足動物,通常擁有小小的腦袋、長脖子、巨大的身體、粗壯的四肢和長尾巴,最長的種類可以超過30米。
諸城地區此前并沒有發現過此類恐龍,而足跡化石填補了這個空白。“足跡化石顯示,諸城的蜥腳類恐龍臀高能達2米,體長約10米,它們走得很慢,通過足跡估算出來的行進速度為2.63公里每小時。”邢立達介紹。
手持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HHXRF)在考古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藝術品和歷史文物的鑒定、保存和修復提供了有力支持。這項無損技術可以在幾秒鐘內對各種材料進行分析,無需采樣或準備測試樣品,對文物造成......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撞擊時造成巖石粉碎帶來的細小硅酸鹽塵埃,可能在全球氣候變冷和撞擊發生后對光合作用的破壞中發揮了主要作用,這......
用手鏟、丁字鎬、鋤頭,就這么一刮一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青領銜的邾國故城遺址考古隊,歷時100多天,最終讓“戰國時期的一杯茶”重見天日。2021年的這次發現,將我國的茶文化起源從西漢時期追溯到......
生命演化史上有一些重要的節點事件,比如頜的出現,魚類登上陸地,爬行動物飛上藍天等等。過去,科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當這類具有“演化革新”意味的特征或者形態功能在某一類群中剛剛出現時,該類群的演化速率會變......
從休閑的鳥友到鳥類學的癡迷者,你現在可以跋涉到全球遙遠的角落,識別你發現的任何帶著羽毛的朋友-只要你有一部智能手機。大受歡迎的Merlin鳥類識別應用程序已經超越了它的巢穴,展開了它的翅膀,現在可以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36.shtm......
能夠飛行的現代鳥類都有一種特殊的翅膀結構,稱為前膜,沒有它鳥就無法飛行。這種結構的進化起源仍然是一個謎,但新研究表明,它可能是從非鳥類恐龍身上進化出來的。這一發現來自對化石中保存的關節的統計分析,有助......
12月28日,兩名工作人員在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武定縣和雙柏縣開始進行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此次計劃發掘三地共9處恐龍化石點。據介紹,自1938年在祿豐地區發......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1.2億年前的小盜龍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小型恐龍的午餐。對該恐龍化石的重新分析發現,在其肋骨中存在哺乳動物的腳骨。這是恐龍以哺乳動物為食的第一個證據。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雜志......
激光激發熒光的小盜龍足部。小盜龍是白堊紀早期的鳥類近親,生活在現今中國東北部。小盜龍有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類似于現在的鷹。圖片來自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MichaelPittman和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