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集體事業。公眾、科學家和政府都是科學事業的直接或間接參與者。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知共同影響著科學能否有效地回應社會現實。
例如,在流行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等社會措施的有效實施依賴于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洞察學科的內在發展規律有助于科學家明確方向,實現積極的職業發展;政府希望推出最有利于科學界創新的措施,需要全面了解科學研究活動的規律。
作為科學事業的參與者,《數據與情報科學學報(英文)》(JDIS)從數據和定量的角度關注科學學——一門以科研活動普適性規律為研究范疇的學科,旨在增強各相關方對科學界內部互動以及科學與社會之間動態關系的理解。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不斷曝光的學術不端行為損害了公眾對科學的信任,也降低了科研人員的信心。為了促進更好的科學,JDIS發起了一系列活動來應對和扭轉這種局面。
科學聲望的演變:從評估質量到玩弄指標
歷史上,科學家和科學機構在同行和社會中享有崇高的聲望。伴隨科學研究演變為國家資助的事業,19世紀出現了對科學聲望的量化測度,例如阿爾方斯·德·坎多勒統計了科學學會和科學院外國成員的數量,這為后續的聲望演變奠定了基礎。
20世紀,期刊影響因子誕生,成為評估期刊聲望和質量的替代指標之一。盡管早有人發出警告,稱這些指標不適宜用于個人評估,荷蘭萊頓大學文獻計量學家范·拉恩甚至宣稱這樣的做法罪大惡極,但“要么發表,要么滅亡”的文化根深蒂固,左右著科學家的研究課題、出版決策和職業發展,一切都開始事與愿違。
對文獻計量指標的日益依賴,導致了一種“玩弄指標”的不良文化,促使某些科學家將成果數量置于質量之上。而科研評價往往僅基于這些指標,進而決定職業晉升。
不能容忍的陰暗面:學術欺詐和論文工廠
在這種環境下,數據作假和圖像偽造等欺詐行為不再只是例外。論文工廠也應運而生,以牟利為目的向科研人員兜售文章,有的還成功地滲透進知名期刊,最終導致論文撤回,使學界和出版界聲譽受損。
關于撤稿,本是保障科學記錄完整性和可靠性的正常行為,但大量學術不端類撤稿給出版商帶來巨大挑戰。雖說科學研究中,錯誤并非罕見,并且是科學發展的正常過程,但由于欺詐行為而產生的錯誤和引發的撤稿,無疑會損害作者、編輯和出版商的聲譽,對科學記錄的可信度構成重大威脅。
JDIS的辦刊理念,正是致力于匯集和傳播那些基于大數據集、使用跨學科方法來揭示科學研究活動機制的研究。這不僅有助于公眾了解科學如何推動社會進步,還幫助科學家改進自己的工作,幫助政府制定更有益的政策,最終助力促進更好的科學。
抵制學術不端:科學共同體呼吁科研誠信
2023年,JDIS策劃了科研誠信專輯。該專輯旨在鼓勵政策制定者、科學計量學家、出版商、機構和研究人員共同研究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策略。
JDIS的使命不僅僅是出版,它還積極組織關于全球重要議題的研討會,以促進廣大科學界的互動。
同一年,與科研誠信專輯的出版相結合,JDIS與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合作,組織了科研誠信國際研討會,吸引了包括約翰威立國際出版集團、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世哲出版公司、愛思唯爾出版社等在內的國際領先出版商代表,以及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醫院科研誠信聯盟和查爾斯沃思集團等組織的代表參加。
在珠海研討會期間,各參會代表簽署了一份科研誠信諒解備忘錄,有效凝聚了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國際共識。
未來,JDIS將繼續以加深各界對科研生態系統的定量理解為愿景,支持決策者、科學家和公眾了解科學發展的規律,包括推行謹慎使用科學評價工具的理念,協同創造一個有利于研究和創新的環境。
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促進科學界產生更好的科研成果,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集體事業。公眾、科學家和政府都是科學事業的直接或間接參與者。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知共同影響著科學能否有效地回應社會現實。例如,在流行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等社......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集體事業。公眾、科學家和政府都是科學事業的直接或間接參與者。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知共同影響著科學能否有效地回應社會現實。例如,在流行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等社......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集體事業。公眾、科學家和政府都是科學事業的直接或間接參與者。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知共同影響著科學能否有效地回應社會現實。例如,在流行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等社......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集體事業。公眾、科學家和政府都是科學事業的直接或間接參與者。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知共同影響著科學能否有效地回應社會現實。例如,在流行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等社......
為加強計量數據建設和應用,充分挖掘釋放計量數據效能,促進計量數據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按照《“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國發〔2021〕30號)、《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國發〔202......
北京高精尖產業結構更顯“含金量”。記者日前從2024年全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會上獲悉,去年,本市十大高精尖產業全部突破千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集群產值更是突破三萬億。今年將釋放更強動力,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最新消息: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發布通知,要求全國高校進行最近幾年的撤稿論文自查,要在2月15日前上報檢查結果。盡管這一通知并非最新的消息,實際上,科技部辦公廳在2023年4月27日已經發布了《關于......
2023年12月13日,中山大學宋爾衛、蘇士成(導師宋爾衛)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TumourcircularRNAselicitanti-tumourimmunitybyencodin......
前言: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大國的更替。科學儀器行業是大國復興必經之路。經歷了幾十年高速發展,習慣了行業高速發展的我們,第一次面對行業整體下滑。躺贏的時代過去了,在這行業大變革的時機,歷史可以讓我們在凜冬已......
1998年,75歲的王綬琯還是忙得腳不沾地。接不完的電話、外出開會、看材料、改稿子……“我記得那時候每逢周六日,家里總會來很多人,有老師也有中學生。”彼時,工作繁忙的王熒完全不知道父親到底在忙什么。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