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最新消息: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發布通知,要求全國高校進行最近幾年的撤稿論文自查,要在2月15日前上報檢查結果。盡管這一通知并非最新的消息,實際上,科技部辦公廳在2023年4月27日已經發布了《關于進行論文學術不端自查和掛名現象清理工作的通知》。然而,由于Nature的題為《中國首次全面審查撤稿和研究不端行為》的報道,這兩個通知引起了不少關注。

    image.png

    在Nature的報道中,許多受訪學者都表達了對教育部這一行動的支持。這引發了對學術不端治理的廣泛討論。在《知識分子》的文章《倒查5年論文、限期自查!學術不端治理風暴來了?》中,對科技部通知的分析引起了熱議。在此,我認為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補充,并提出一個觀點:科研誠信的確保不僅僅依賴于外部監管,更需要科研共同體自身的自律。除了共同體的自我監督外(例如對韓春雨實驗室聲稱的基因編輯技術的復制),還需要相應的懲戒措施、制度環境(特別是科研考核)和其他條件的支持。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以促進學術自律的形成和維護。反之,如果這些因素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術自律將難以達到理想狀態,這也可能對科研的本質產生影響。

    對撤稿自查的深入分析

    Nature的報道《中國首次全面審查撤稿和研究不端行為》中引用了一些國內專家對“撤稿自查”措施的高度贊賞,我在總體上也是認同的。然而,我對這一措施的重要性的認同有著不同的原因。

    有人將科技部和教育部兩個通知形容為治理學術不端的“風暴”,這可能有些夸張。因為這兩個通知無論是從發文單位的級別,還是具體的執行措施上,都難以被視為“重頭行動”。2018年,由4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對科研領域相關失信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對科研不端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懲罰措施。然而,這兩個通知的重要之處在于它們為找到“涉事者”提供了可能性。撤稿觀察網站的數據庫中,每一篇撤稿論文都可以追溯到具體責任人。盡管撤稿并不一定意味著學術不端,但這種自報撤稿現象以及合理的撤稿原因解釋,為管理部門提供了相對明確的信息。通過比對撤稿數據庫中的信息與“涉事者”自我申報情況,可以實現對學術不端者的批量調查,對于維護學術誠信具有巨大的威懾作用。

    從自查到后續處理

    然而,盡管撤稿自查可以找到“涉事者”,但這兩個通知并未提及任何后續處理措施。這引發了對于這些發現的具體處理方式的關切。過去一年多時間內,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已向高校發文要求清查2018年以來的論文,但目前尚未聽說有對因科研不端而被撤稿的作者進行的任何集中處理。這與過去發生在Springer出版商身上的案例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涉及到上百篇來自中國的論文,所有涉事的責任作者都受到了集中調查和處理。

    盡管全球范圍內有上萬篇論文被撤稿,但中國學者受到的調查和處理報道卻相對較少。科研資源的快速集中和開放獲取期刊的激增,使得學術環境變得復雜多樣,對學術自律和自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環境下,學術不端的懲戒措施不足以確保學術自律,還需要與其他一些促進自凈自律的舉措相結合。

    f69382e7d3c5225759a0f4ce413b2960_1704422831561057.png

    科研不端的根本保障

    雖然懲罰措施是維護學術誠信的一部分,但我并不認為它們足以根除學術不端。學術生產是一種自律行為,需要科研共同體自身的自律。偽造數據的本質難以完全查清楚,科研人員不太可能每天都去查看哪位同行的論文被撤稿。因此,懲罰措施需要與合理的考核標準、寬松的學術氛圍以及可信賴的合作伙伴一起發揮作用。這樣,科研人員才會本能地追求真實和誠信,而不是僅僅因為擔心被抓而保持誠信。

    在當前科研環境中,越來越多的論文著重于發表本身而非知識貢獻,這使得學術自律變得更為困難。開放獲取期刊的激增以及科研資源的集中都對學術自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因此,除了外部的監管和懲罰,內部的自律和自凈也同樣重要。科研人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同行之間的唾棄和疏離,可能比具體的懲罰措施更有助于促進學術自律。

    結合內外因素構建長效機制

    治理學術不端需要內外因素的協同作用。外部監管和內部自律必須相輔相成,才能形成真正的長效機制,維護科研的誠信和可信度。懲罰措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需要寬松的學術環境、有建設性交流的氛圍以及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才能構建一個有利于學術自律的體系。

    在科研不端問題上,我們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懲罰措施(41個部門的聯合發文可能是記錄),但我們是否已經建立起一個長效機制呢?如果這些措施只是高舉輕落,或者無法有效執行,那可能適得其反。學術不端者可能會覺得這些嚴格的政策只是走過場,而不端行為仍然是一種低風險的晉升手段。因此,我們不僅需要制定更多的懲罰措施,更需要確保這些措施得以執行,從而形成真正的長效機制,促進學術自律的形成和維護。

    維護科研的誠信不僅需要從外部進行監管和懲罰,更需要科研共同體自身的自律。只有內外因素相輔相成,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有效的、長期穩定的學術自律機制,使科研環境更加清朗和健康。

    相關文章

    因論文數據造假,她先后丟了終身教職和博士學位

    身穿博士服的PingDong扣手而立,笑靨如花。這是她2017年6月28日發在社交媒體上的多倫多大學博士畢業典禮照,收獲199個點贊。一個月后,她到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任教,這是美國公認的頂級商學院,......

    頂尖研究所所長遭Science撤稿,牽出學術造假“窩案”

    近日,一場涉及神經科學和癌癥研究領域的造假風波席卷學術界。此次風波核心是美國科學院院士LaurieGlimcher。4月19日,Science雜志撤回了一篇2006年4月28日發表的論文,Laurie......

    首席研究員涉嫌偽造數據,論文已被正式撤稿

    編譯|卜金婷日本國立衛生科學研究所(NIHS)首席研究員HiroshiAsakura卷入了數據造假風波。近日,Asakura發表于2021年的一篇研究論文,被日本政府的官方期刊FoodSafety正式......

    他熱衷大尺度研究,如今多篇論文被撤稿

    一位博士,有時會在夜總會里悄悄觸碰經過的女孩,有時會躲在街頭觀察胸圍不同的女性誰更容易搭便車……這些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正是尼古拉斯·蓋根(NicolasGuéguen)的“科研”場景。任職于法國南布......

    《科學》(20240405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Science,Volume384,Issue6691,5Apr2024《科學》第384卷,6691期,2024年4月5日化學物理Chemical-PhysicsSinglebody-coupledf......

    “重大”考古發現不到半年即撤稿!

    編譯|陳雨涵一項在去年轟動一時的考古研究,近日被撤稿了。2023年10月,一群考古學家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聲稱印度尼西亞爪哇的一座建筑是一座“多層史前金字塔”,最深層似乎是人類在2.7萬年前鑿出的......

    撤稿!捏造113個數據這篇論文被認定數據造假

    腫瘤自主神經支配對腫瘤生長的影響尚不清楚。2019年7月8日,日本岡山大學AtsunoriKamiya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Neuro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Geneticmanipulati......

    人工智能倒逼出版界“立規矩”

    2022年11月,OpenAI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ChatGPT。鑒于生成式AI可快速創建文本、圖像等內容,兩個月后,ChatGPT已作為作者,赫然出現在一些學術論文上。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數字......

    超200萬篇論文從網上消失,原因主要是這兩個

    近日,《自然》發表一篇題為《超過200萬篇研究論文從互聯網上消失》的文章。來自英國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的研究人員MartinEve通過研究超過700萬篇數字出版物,發現超過200萬篇學術文章沒有得到妥......

    數據存在虛假陳述該杰出學者NCB的文章也被撤回

    2015年6月22日,St.Jude兒童研究醫院DouglasR.Green團隊在NatureCellBiology(IF=21)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L......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