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日,Lancet子刊eBio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團隊、北京協和醫院黃超蘭教授團隊、武漢金銀潭醫院張定宇教授團隊聯合開展的研究。該項研究首次基于蛋白組學在COVID-19發病后2年的時間維度動態評估生物過程恢復情況,總結出四種主要的恢復模式,為長新冠機制提供線索。同時以多系統表型驅動在重點通路中獲得有潛在臨床應用價值的長新冠標志物。
一、研究背景
據保守估計,全球既往感染SARS-CoV-2的人群中有10%存在長新冠,影響涉及多器官系統,已在全球范圍內引起極大關注。長新冠的機制假說包括感染后組織中殘留的病毒、SARS-CoV-2特異性抗體與宿主蛋白交叉反應引起的自身免疫、EB病毒再激活以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失衡等,但目前這些假說仍需要進一步驗證。目前長新冠的診斷和治療仍具有挑戰性,更加缺乏早期識別及干預的生物標志物,蛋白組學是發現長新冠相關生物標志物的重要途徑。既往發表的COVID-19遠期蛋白組學研究隨訪時間較短,且往往缺乏與臨床表型數據的整合分析。因此,從更長的時間維度揭示COVID-19患者生物過程恢復模式對于研究長新冠機制至關重要,同時探究可能影響COVID-19患者遠期預后的重要蛋白質有助于長新冠高危人群早期識別,以及為新干預措施的研發提供潛在靶點。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納入181名2020年1月-5月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的COVID-19患者及年齡、性別1:1匹配的181名未感染SARS-CoV-2的社區對照。對COVID-19出院患者發病后6個月、1年、2年三個時間點及社區對照的血漿樣本進行蛋白組學檢測。篩選COVID-19恢復期不同階段與健康對照之間的差異蛋白(差異倍數大于2或小于0.5,FDR調整后P值<0.05),進行差異蛋白通路富集分析。對COVID-19恢復期不同階段多個時間點的通路分析結果進行整合,動態描繪不同通路的變化,篩選在長新冠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的重點通路。將重點通路中的差異蛋白與多系統表型指標進行整合分析,包括肺功能(TLC占預計值百分比、DLCO占預計值百分比、RV占預計值百分比)、長新冠核心癥狀(疲勞/肌無力、嗅覺異常、味覺異常、呼吸困難)、運動能力(6分鐘步行距離占預計值百分比)、腎功能(eGFR)、血糖(HbA1c),獲取同各個表型指標在至少兩個連續隨訪時間點存在關聯且關聯方向一致的差異蛋白。
三、研究結果
1、研究對象基本特征
COVID-19出院患者和社區對照的平均年齡分別為57.7±11.8、57.6±12.0歲,63%的研究對象為男性。兩組之間除吸煙狀況、高血壓和慢性腎臟疾病史外,所有標準化均數差異均低于0.10。與COVID-19出院患者相比,社區對照組吸煙比例更高(18%vs41%)。高血壓(36%vs30%)、慢性腎臟疾病(4%vs2%)比例在COVID-19出院患者中略高。在181名COVID-19出院患者中,93人(51%)住院接受額外氧療,49人(27%)住院接受高流量氧療、無創機械通氣或有創機械通氣,21人(12%)入住ICU。
2.COVID-19與對照差異蛋白及通路分析
通過差異蛋白分析得到,COVID-19出院患者同社區未感染新冠病毒的對照組之間存在249個差異蛋白。相較于社區對照,COVID-19發病后6個月、1年和2年分別有172、109和73個差異蛋白。在相應三個時間點,分別有70、54和32個蛋白在COVID-19出院患者中上調,102、55和41個蛋白下調。71%的差異蛋白在2年隨訪時恢復至對照水平。
根據差異蛋白GO、KEGG通路分析結果,揭示COVID-19患者發病后2年四種主要的生物過程恢復模式:
①與細胞-基質相互作用和細胞骨架重塑相關的通路在感染后1年恢復至對照水平;
②大多數免疫反應、補體和凝血以及膽固醇代謝通路在感染后2年恢復到與對照組相似的狀態;
③Fc受體信號通路在發病后2年仍未恢復到與對照組相似的狀態;
④與神經元生成和分化相關的通路在感染后2年內持續受到抑制。
3.長新冠相關蛋白標志物
將位于上述四種生物過程恢復模式重點通路中的98個差異蛋白同各個系統表型進行關聯分析,共有23個蛋白在至少兩個連續隨訪時間點與肺功能、長新冠核心癥狀、運動能力、腎功能、血糖存在關聯且關聯方向一致。其中,11個蛋白與肺功能恢復有關,這些蛋白主要位于補體和凝血(COMP、PLG、SERPINE1、SRGN、COL1A1、FLNA和APOE)和肥厚/擴張性心肌病(TPM2、TPM1和AGT)相關通路。APOA4和LRP1這兩個同時參與神經元和膽固醇相關通路的蛋白,與嗅覺異常存在關聯。此外,與eGFR、HbA1c、6分鐘步行距離占預計值百分比相關的標志物分別有7個(COL1A1/CFD/APOA4/FCRL5/LUM/CDH1/IST1)、7個(FLNA/ROCK2/VIM/PLXND1/FCRL5/PLG/COLEC10)、2個(TLN1/SRGN)。
本研究首次在COVID-19發病后2年的時間維度動態評估生物過程的恢復情況,確定了四種生物過程恢復模式,為長新冠的機制提供了分子層面的線索。同時,以多系統表型驅動在四種生物過程恢復模式的重點通路中獲得23個有潛在臨床應用價值的長新冠蛋白標志物,有助于長新冠各系統累及的高危人群早期識別,以及為新干預措施的研發提供靶點。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396423004176
本文受到美國心臟病學家、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EricJ.Topol教授的關注并在他的twitter社交賬號轉發該文章。
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北京協和醫院黃超蘭教授,武漢金銀潭醫院張定宇教授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中日友好醫院谷曉穎、張婉瑩,協和醫院王思媛,武漢金銀潭醫院李彩虹,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所郭麗為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總數的15%,惡性程度高,難以通過基因突變信息獲得有效靶點和分子分型,導致其治療手段單一,患者總生存率一直止步不前。北京時間今天(1月5日)零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與南方科技大學田瑞軍團隊以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周亦武團隊在BioRxiv發布創新性研究Deepspatialproteomicexplorationofs......
導讀:本文報道了由倡導組織1DaySooner推動的人體挑戰試驗,這是一種讓健康人自愿感染病原體以加速疫苗研發的方法。文章探討了該組織在COVID-19挑戰試驗中的經驗,并介紹了他們目前對丙型肝炎病毒......
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協和醫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團隊最新發現23個長新冠蛋白標志物,將有助于長新冠高危人群早期識別,為研究長新冠的機制提供分子層面的線索。近日,該研究在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子刊上發表。研......
2023年11月3日,Lancet子刊eBio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團隊、北京協和醫院黃超蘭教授團隊、武漢金銀潭醫院張定宇教授團隊聯合開展的研究。該項研究首次基于蛋白組學......
2023年11月3日,Lancet子刊eBio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團隊、北京協和醫院黃超蘭教授團隊、武漢金銀潭醫院張定宇教授團隊聯合開展的研究。該項研究首次基于蛋白組學......
2023年11月3日,Lancet子刊eBio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團隊、北京協和醫院黃超蘭教授團隊、武漢金銀潭醫院張定宇教授團隊聯合開展的研究。該項研究首次基于蛋白組學......
一項研究表明,嚴重的COVID-19可能會對先天免疫系統造成長期的改變,先天免疫系統是抵御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這些變化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么這種疾病會損害這么多不同的器官,以及為什么一些長COVID的人......
在這繽紛的六月里,2023年ANTOP獎即將揭幕。歷經全網投票和專家評審后,賽默飛申報的OrbitrapAscendTribrid高分辨質譜儀正式獲得ANTOP獎——創新先鋒-三合一高分辨質譜儀。獎項......
COVID-19的Arcturus變體是Omicron的一個亞變體,已在34個國家被發現,其中印度受影響最嚴重。該變體的高度傳播性可能是由于它有能力躲避來自疫苗接種和先前感染的免疫力。雖然沒有關于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