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發育的基因突變與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幾種精神疾病有關,這些疾病的癥狀通常在兒童和成年早期表現出來。然而,突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遺傳的,另一種是自發發生的,在受精后由環境誘發的,可以持續一生的突變。
科學家在7月28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在冷凍的人類死后大腦中研究那些非遺傳或體細胞突變,發現約6%的大腦更有可能積累大量的這些突變,這些“超級可變”的大腦往往是40歲或更老的。研究人員將這一現象歸因于帶有突變的細胞系比其他細胞系更具競爭力,類似于骨髓中的克隆造血,可導致老年人的血癌。
“這是人類大腦體細胞突變的首次大規模研究,我們沒有想到會在老年人群中發現這種高度突變,”耶魯大學的弗洛拉·瓦卡里諾說,她是兒童研究中心的哈里斯教授,神經科學教授,該論文的合著者。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耶魯大學(Yale)、梅奧診所(Mayo Clinic)和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利伯大腦發育研究所(Lieber Institute of Brain Development)的研究人員在131個人類大腦中尋找體細胞突變,其中44個來自未知疾病的受試者,19個患有圖雷特綜合癥(Tourette syndrome), 9個患有精神分裂癥,59個患有自閉癥。雖然大多數大腦有20到60個非遺傳突變,但約6%的大腦有數百個;這些高突變的大腦大多來自60歲或以上的個體。60歲及以上人群中,高突變大腦占16%,而40歲以下人群中,高突變大腦僅占2%。這些高突變與任何疾病無關。
然而,老年人大腦中高突變數量的增加使科學家們推測大量的突變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病和/或腦癌有關。對自閉癥捐贈者大腦的仔細研究表明,體細胞突變與大面積DNA缺失以及轉錄因子與DNA調控元件結合并調節基因活性的能力中斷有關。研究人員還強調,盡管在這項研究中沒有發現體細胞突變與精神分裂癥和圖雷特病之間的聯系,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排除它們在這些疾病的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基因編輯技術TARDIS,可一舉測試數千種基因突變的影響,將以往需要耗時多年的工作壓縮到幾天內。生物學家可借此在動物身上開展新實驗,比較一種基因的多種突變,找出導致特定特征的突變......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及其團隊在《中華醫學雜志》上發表的《我國年輕乳腺癌診治的若干問題與思考》一文指出,我國年輕乳腺癌尚存在個性化治療方案選擇、患者尋求生育力保存、治療......
論文截圖研究人員在分析數據(受訪者供圖)近日,《自然-通訊》刊發了一項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銘輝教授團隊聯合多家醫院及至本醫療針對亞洲癌癥人群基因組特征的研究成果。該成果從基因層面將中國人群與西方......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王紅艷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王陳繼團隊合作,發現神經元脂褐質沉積癥中KCTD7(一個染色體基因)失活,干擾溶酶體水解酶類的分選和轉運,進而導致溶酶體功能缺陷和疾病發......
早期發育的基因突變與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幾種精神疾病有關,這些疾病的癥狀通常在兒童和成年早期表現出來。然而,突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遺傳的,另一種是自發發生的,在受精后由環境誘發的,可以持續一生的突變。......
早期發育的基因突變與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幾種精神疾病有關,這些疾病的癥狀通常在兒童和成年早期表現出來。然而,突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遺傳的,另一種是自發發生的,在受精后由環境誘發的,可以持續一生的突變。......
近日,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丁勝及其團隊以哺乳動物小鼠為主要研究對象,經過6年多科研攻關,首次發現全能干細胞的體外定向誘導及其穩定培養的“神奇藥水”。憑借該項研究,未來科研人員有望憑借動物身上的血液、皮膚......
科技日報記者金鳳人群中,有人溫文爾雅,有人暴虐無常。最新研究發現,那些有攻擊行為的人,體內可能發生了基因突變。記者16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石云教授團隊聯合中外學者研究發現,編碼大腦內谷氨酸受體......
多倍體誘導是植物種質創新的重要方法,應用于作物、果樹、林木和觀賞植物新品種培育。過去二十年,多倍體育種進一步加快,多倍體新品種得到推廣。而傳統多倍體誘導的技術瓶頸包括誘導率低、純合多倍體獲取數量少、嵌......
2022年4月26日獲悉,哈佛醫學院研究團隊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文章。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全基因組檢測方法,能夠在整個癌癥基因組中識別點突變、小片段插入和缺失等體細胞突變事件,但不包括其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