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10-11 10:19 原文鏈接: 丁一匯:全球變暖未停止節能減排齊出力

      天氣轉涼,寒意來襲,“菲特”與“丹娜絲”帶來的狂風暴雨仍籠罩江浙地區,太平洋上新的熱帶氣旋正蠢蠢欲動。不少網友發問,今年頻現的極端天氣會越來越多嗎?

      對普通民眾來說,這既是疑問,也是擔憂。其實在學術界,氣候專家也在探究全球氣候變化及其背后的諸多問題。

      “目前我們遇到了非常極端的天氣,這意味著什么?我們將來還會不會遇到類似的惡劣天氣?”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給出了他的回答。

      氣候向極端化發展

      今夏,高溫熱浪侵襲中國大地達兩個月之久,我國17個省遭遇高溫,其強度之大、極端性之強讓人瞠目,而同在北半球的歐洲、東亞、北美西部也未能幸免。如果問其直接原因,即副熱帶高壓偏強并且位置偏西,控制范圍內晴熱少雨,進而形成高溫天氣。

      不過氣候系統復雜多變,“實際上,中國夏季高溫在1997年已經初現端倪。”丁一匯說,“據氣候資料顯示,我國夏季氣溫自1997年以來處于暖周期,表現為氣候向極端化發展,即冬季冷事件更多、更強,夏季高溫熱浪事件更多、更強。”

      “拉尼娜年是造成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持續和高溫熱浪的主要原因。”丁一匯分析深層原因,“2013年春夏拉尼娜事件使冷海水更向西擴,東冷西暖的海溫分布通過動力和熱力作用,使副熱帶高壓鎖定在西太平洋和東南地區。再加上2013年春夏北極濤動是正位相,盛行緯向環流,冷空氣弱,不易到達中緯和副熱帶地區,致使副熱帶高壓異常發達和穩定。”

      若進一步追根溯源,丁一匯考慮:“今年異常氣候可以追溯到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化影響的結果是,不但平均值發生改變(增加),也會使變化的幅度增大,原來很少出現的小概率事件現在都有可能發生,也就是說,重現期縮短了,現在正是這種情況。”

      最近10年全球變暖趨勢減緩

      “全球變暖沒有停止,氣溫在波動中不斷上升。”丁一匯指著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1850-2012年全球地表年平均溫度距平變化(相對于 1961-1990年平均值)圖告訴記者,“全球變暖”趨勢并未發生逆轉,“1850年到2005年之間,全球升溫曲線一路上升,但最近10年,氣候變暖趨勢有所減緩”。

      歷經多年研究,氣象專家對于人類活動與全球變暖的歸因判斷,似乎得到了較為肯定的回答,那么“近期全球變暖為何趨緩”又該如何解答?目前學界有不同解釋,據丁一匯介紹,得到較多科學家認可的觀點是:自然氣候變化因子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大洋環流等對溫度變化產生影響,其中有些因子如海表溫度上升減弱可能起到抵消溫室氣體增溫作用。

      在丁一匯看來,目前較為合理的一個解釋是,海水吸收的熱量正從表層海水向中層、深層傳遞,表層海水的降溫部分抵消了人類活動產生的增溫效應。不過,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科學家基于模擬計算和部分海洋觀測的推斷,對于深海區域缺少直接的觀測數據,系統回答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而海洋冷水使得全球變暖的速度有所減緩只是暫時的,因為世界各國一直在排放溫室氣體。溫室氣體產生的熱量的走向目前還在研究中,丁一匯解釋,中層、深層海洋吸收了不少熱量,但熱量并沒有釋放。他擔憂的是更長遠的未來:“海洋存儲的熱量遲早要放出來,時間現在還不確定,但熱量釋放后,氣候變化可能更加劇烈。”

      中國應該采取更嚴格的措施節能減排

      在過去的150年時間里,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8℃左右。全球很多地方發生干旱、水災、饑荒等,原因正在于這0.8℃左右。

      盡管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當前學界和政府方面也已達成共識: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不能超過2℃。2℃,成為一個臨界值,考驗著各國的節能減排行動。

      “如果能嚴格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到本世紀末,根據全世界多家模式預測,氣溫上升不會超過2℃。如果減排為中等水平,節能行動有所保留,氣溫上升會在2040年左右超過2℃。”丁一匯指出了節能減排與未來百年溫度上升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他認為,“如果繼續我行我素,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氣溫也不會客氣,會一路飆升,在2040年之前就能超過2℃,到本世紀末可能上升4℃到6℃,氣候變化將會更加劇烈。”

      丁一匯指出,中國要采取更加果斷嚴格的措施,減少能源消費,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新能源。

      而中國未來百年降水情況也引人關注。根據全球19家模式預測,在2010到2019年間,雨帶不斷往北方移動;到2020年至2039年,北方降水仍較強。這種趨勢一直維持到本世紀末,將來的降水格局可能會南少北多,過去的“南澇北旱”形勢會逐步改變。

      “北方的水資源儲備可能會得到改善,但同時暴雨洪澇的風險也會增加。”丁一匯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做好充足準備,防范災害發生、減少災害損失。

    相關文章

    新研究揭示全球變暖加速海洋內潮

    2月19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蔡樹群團隊與該所研究員王春在團隊合作,突破了觀測數據有限的瓶頸,首次揭示了全球變暖將顯著加速內潮的傳播速度,并發現層結的強化效應與上層環流的加速趨勢起著至關重......

    小心“鼠出沒”!全球變暖導致城市老鼠激增

    人們早就預言,隨著地球變暖,許多害蟲物種都會大量繁殖。最近,一項對16個主要城市的研究發現,全球變暖正在幫助老鼠在世界各大城市茁壯成長,平均氣溫上升最快的地區,老鼠的數量增長也最快。1月31日,相關研......

    特朗普廢除拜登政府近80項政策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

    當地時間1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第一資本體育館內簽署一系列行政令,其中包括美國將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特朗普撤銷近80項拜登政府的行政命令,實施聯邦法規凍結以控制官僚體系、......

    以科學素質提升應對人工智能、氣候變化等挑戰

    “在這個從氣候變化到公共衛生危機等方面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的時代,科學在尋找可持續解決方案方面的作用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12月5日,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開幕,聯合國教育、科......

    微生物量生長率氣候梯度變化如何影響土壤C循環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研究為預測未來氣候及極端氣候應對提供關鍵數據

    中新網西安9月27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27日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城市與環境學院徐國保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自然》)發表了長文“JetstreamcontrolsonEuro......

    始新世漸新世氣候轉折期植被變化研究獲進展

    始新世-漸新世氣候轉折期是一次全球快速變冷事件。這次事件是現代冰室氣候的開端,受到構造活動、海陸位置與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而陸地生態系統對這一事件的響應具有空間異質性。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現代飛機導致更多全球變暖

    一項8月7日發表于《環境快報》的研究表明,在較高高度飛行的飛機產生的航跡云更持久,可能加速全球變暖。由于私人飛機和現代節能噴氣式飛機的飛行高度高于其他客機,它們造成的變暖可能比先前認為的更加嚴重。英國......

    現代飛機導致更多全球變暖

    一項8月7日發表于《環境快報》的研究表明,在較高高度飛行的飛機產生的航跡云更持久,可能加速全球變暖。由于私人飛機和現代節能噴氣式飛機的飛行高度高于其他客機,它們造成的變暖可能比先前認為的更加嚴重。英國......

    機器學習提升天氣與氣候預測準確度

    谷歌研究公司的StephanHoyer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個機器學習模型,能進行準確的天氣預測和氣候模擬。該模型名為NeuralGCM,能超越部分現有天氣和氣候預測模型,有望比傳統模型節省大量算力。相關研......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