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霖
2004年,周光召院長推薦我獲得“求是杰出科學家獎”,這是查濟民先生創立的求是基金會于1994年設立的華人科技大獎。這樣的大獎授予我這樣一個當時并不是院士、沒有什么個人關系和名氣地位的坐“冷板凳”的人,實際上是支持了一個跟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學術思想針鋒相對的“大范圍首先”理論。
同年,周院長還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一次講話中提到:“要有一部分人敢為天下之先。在1982年的時候,有一位中國科學家,就是現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陳霖教授,他第一次提出,人的識別先從整體的拓撲獲得感覺,然后補充細節。當時所有的主流科學家都反對他,經過20多年,差不多到今年,他的觀點才逐漸被認可。但是在很長的時間里沒有得到同行的公認,一直遭到反對。”講話中,周院長意味深長地說:“幸虧當時陳霖也得到了一些支持。”
“大范圍首先”理論能夠走過40年的艱辛歷程,正如周院長講的,“幸虧”當時得到了支持——周院長的支持。
這么多年我和周院長直接見面的機會不算多,僅有幾次,但都是在發展“大范圍首先”理論的關鍵時刻,每次他都給予了關鍵的支持:建立認知科學研究實體的關鍵時刻,1986年周院長視察剛成立不久的認知科學開放實驗室;在發展腦成像的關鍵時刻,1996年周院長出席“中國科學院-北京醫院腦認知成像研究中心”成立儀式,2003年視察剛剛建成的北京磁共振腦成像中心;在擴大“大范圍首先”理論國際影響的關鍵時刻,周院長2010年出席國際認知科學大會并發表大會致辭;建立全國范圍認知科學學術組織時,周院長作為中國科協主席批示成立中國認知科學學會。
寫這篇緬懷周院長的短文時,我情不自禁地回憶起一些難忘的畫面。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周院長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領導就高瞻遠矚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認知科學的研究實體——中國科學院認知科學開放實驗室,比日本、西歐國家都先走了一步。這個實驗室建立初期就有明確而凝練的科學目標,挑戰半個世紀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局部首先理論,發展“大范圍首先”的知覺理論。
我的運氣應當是很不錯了,1982年就以唯一作者身份在《科學》發表論文。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人在《科學》上發表的第一篇科學論文,而且馬上被《科學美國人》專題介紹。但是,真正的原始創新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實驗室成立不久,一有事(不管是項目申請、實驗室檢查、院士評審)就有人告狀并出現各種反應。有時候大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有人說我們反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arr(認知科學鼻祖之一)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我們這點創新,有可能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周院長視察了認知科學開放實驗室。這是我第一次直接接觸到周院長。周院長一進實驗室,設備一眼都不看,而是馬上讓我匯報 “大范圍首先”理論。他用了一個多小時聽取我的匯報,沒有講一句話,只是在離開實驗室前說了一句話,“看來這個工作的確是重要的”。當時我還不完全理解這句話的分量。在2004年“求是杰出科學家獎”頒獎時,周院長對我說:“我問過了很多人,都是反對的。”我才體會到當年周院長的這個評價的千鈞分量!
后來,我們把“大范圍首先”理論由視覺層次發展到其他多個認知層次,首次提出認知基本單元的概念。這個時候再次印證,真正的原始創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的“973”項目在驗收時在領域中排名第一,卻在延續的申請中沒有通過最后一輪投票。據說,有人反對的理由是“認知基本單元”的提法不被認可。事后,我有機會向周院長匯報我們“973”項目的路線圖。本來打算匯報5至10分鐘,結果周院長讓我用PPT講,我匯報了一個多小時,還留下了“973”項目申請時的PPT。最后周院長說:“我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說你沒有講好。”
然而,值得強調的是,在匯報過程中, 周院長提出了一個對“大范圍首先”理論的尖銳質疑——和物理學的基本粒子的概念比較,認知基本單元的提法是否又回到局部首先,和“大范圍首先”的原理矛盾?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針對認知基本單元的概念提出如此深刻的問題! 這是多么寶貴的科學批評!這才體現了什么是真正的支持!我當時有點蒙了,沒能夠清晰地回答周院長的質疑。但事后,周院長的問題使我豁然開朗。雖然當代物理科學和認知科學都認為大范圍和局部的關系是基本的科學問題,都強調大范圍性質的涌現的重要性,但是研究物質世界規律的物理科學,基本研究路線是局部到大范圍,是局部首先。然而認知基本單元本質上是對精神(認知)世界的研究,研究路線是“大范圍首先”,強調大范圍性質在時間關系和因果關系上先于局部性質,認知基本單元是不依賴于局部性質的獨立存在。周院長的質疑,推動我認識到“大范圍首先”原理對理解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關系(差別)可能的貢獻。
周院長曾經在2004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頒獎儀式上講話時說:“求是基金會決定將今年的杰出科學家獎授予陳霖教授,不僅因為他提出并以大量實驗證明了他的新理論,而且因為他的成就給當前我國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以有益的啟發。只有真正獻身科學、求真唯實、不怕困難的科學家,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學術爭論和學術競爭中作出原創性的重大貢獻。今天,中國社會存在急躁情緒和浮夸現象,學術界缺少學術批評與學術爭論,一部分科學工作者身上出現缺乏自信、急于求成、追求論文數量而不重視質量以及向錢看的現象都使我們憂慮。我們希望這次授獎能加深中國社會對基礎科學工作性質的認識,大力開展學術爭論和學術批評,對那些甘于奉獻、艱苦奮斗、工作扎實而敢于挑戰權威的科學家給予穩定的支持,為發展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獲得更多原創性成果作出一點貢獻。”
這段話給
近日,我所生物能源研究部催化羰基化研究組(DNL0604組)吳小鋒研究員團隊利用光誘導的協同羰基化和(雜)芳基遷移,實現了烯烴的雙官能團化,團隊通過光催化下一氧化碳(CO)選擇性插入,實現了自由基接力......
■陳霖2004年,周光召院長推薦我獲得“求是杰出科學家獎”,這是查濟民先生創立的求是基金會于1994年設立的華人科技大獎。這樣的大獎授予我這樣一個當時并不是院士、沒有什么個人關系和名氣地位的坐“冷板凳......
■本報記者趙廣立“八五”“九五”期間,我國連續10年沒有部署通用處理器(CPU)研制項目。于1999年底出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計算所)所長的李國杰,為此心急如焚。“錯過這5年,以后就沒......
生命體從生長、發育,到疾病、衰老、死亡,過程復雜而又多樣,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對這些生物學過程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細節。然而,不同個體的生命過程存在著顯著差異,這也給現代生物學研究帶來了巨......
大規模塑料垃圾的產生和不當的處理方式,使塑料污染成為當下最嚴峻的環境問題之一。8月21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戴卓君團隊在《自然—化學生物學》發表研究,研究團隊通過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編輯并......
近日,《中華高血壓雜志》刊發了《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新版指南)。據悉,這是我國在1999年首版高血壓防治指南頒布后的第5版高血壓防治指南。“這是一部既具中國特色,又在學術......
結節如何被正確對待? 2020年全球癌癥新發病例約1930萬例,癌癥死亡近1000萬例。其中肺癌新發病例數約為221萬例,占癌癥新發病例總數的11.4%。肺癌死亡約180萬例,居癌癥死亡首位......
歐洲廣袤的遺棄農田有望通過“再野生化”煥發新生。一項新研究分析顯示,這片大陸上約有四分之一的土地,總計達1.17億公頃,正孕育著重生的機會。這一發現為歐洲各國實現《2030年歐洲生物多樣性戰略》中提出......
世界各地的生物工程師一直在努力創造能制造塑料的微生物,以取代石油基塑料工業。現在,韓國研究人員已經克服了一個主要障礙:使細菌能夠產生含有環狀結構的聚合物,這種聚合物能使塑料更加堅硬和熱穩定。由于這些分......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參與RHIC-STAR國際合作實驗研究,首次在相對論重離子金金碰撞中觀測到一種新的反物質超核——反超氫-4,這是迄今實驗上發現的最重的反物質超核。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