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科學報》記者 韓揚眉
“我曉得(最近)網上批評我的很多,但事實就是事實,我們的數學雖然暫時落后于美國、歐洲,但我們不怕,我們有能力和決心更快速地成長。”6月9日,在第15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頒獎典禮上,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求真書院院長丘成桐回應了此前網絡上關于中國數學發展的相關討論。
他鼓勵所有熱愛數學的中國大學生,當下是改變數學歷史的一個重要時刻,“把基礎科學做好,還需要很多努力,但我們有信心”。
丘成桐
當天,經過為期一天半的角逐,第15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最終決出66項大獎。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103名學生和9個團隊脫穎而出,入圍了此次個人單項賽和團體賽的總決賽。其中,丘成桐傾全力培育的清華大學求真書院成績亮眼。其2021級王梓暢、楊亦誠斬獲個人全能獎“丘成桐獎”金獎,并分別獲得一項學科金獎。
頒獎典禮上,丘成桐發言表示很欣慰:“中國的本科教育,尤其是北大、清華等獲獎學生的水平是世界第一流的。”丘成桐認為,他們15年來努力獲得的成就,達到了當年的初心。
丘成桐還回顧了辦賽初衷。15年前,他還在哈佛大學任職時,推薦中國頂尖大學的本科生到哈佛大學讀博士。然而,他們中很多人都沒有通過第一次博士資格考試,這讓他深感憂慮。于是,他決定為提升中國本科數學教育而努力,專注訓練本科生的數學“基本功”。
“現在中國學生是考得最好的。但我并非鼓勵學生去考哈佛大學,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現在我們本科生的訓練,不比任何一所大學差。”丘成桐說,同時他也看到了不足,“從今天比賽結果來講,基本上在北大、清華,但比賽更愿意鼓勵全中國的高校參與進來”。
丘成桐強調,數學的目標不是拿獎,而是要做好研究,揭示大自然的奧秘。“無論你拿多少獎,最后你對數學本身沒有貢獻的話,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此外,數學研究要對人類社會作出貢獻,從抽象的想法發展成社會可見的貢獻——這也是做數學的重要過程。
基礎科學對應用科學和工業發展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在某些關鍵核心技術裝備上仍受制于人。在丘成桐看來,美國當年在二戰后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其當時全世界最好的基礎科學研究,“而現在我們有國家的支持,擁有足夠的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中國一定能夠變得強大”。
“可以說,數學發展即將迎來第四個時代,也是同學們在數學歷史上能夠扮演很重要角色的時候。”丘成桐對此很有信心。他介紹,第一個時代,牛頓、歐拉等發展微積分,開啟了現代數學;第二個時代是由高斯、黎曼等帶來的,推動數學、物理兩大領域發展;第三個時代是上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美國一眾數學家改變了數學的面貌。
“到了21世紀,我認為是數學大發展的時代,中國應該參與到這次‘革命’中。”丘成桐對此充滿期待,他鼓勵學生們樹立雄心大志,引領我國走向未來,改寫數學歷史。
丘成桐與席南華給王梓暢、楊亦誠兩位個人全能獎“丘成桐獎”金獎得主頒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席南華出席了本次頒獎典禮。他表示,這15年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實際上樹立了一個方向、一個標準。“過去中國人很聰明,也很努力,但在數學上取得的成就無論從高度、廣度來講,都很有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方向、標準不清晰。有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之后,這個問題逐漸得到了改變。”
席南華提到了一個現象:“人們常常說前輩要甘為人梯。一些杰出的人踩著前人的肩膀成為優秀的學者,但別人要踩他們的肩膀時,發現他們是沒有‘肩膀’的,他們不能為后學者提供方向。”在席南華看來,丘成桐能夠帶著大家走得更遠,他是一個有“肩膀”的人,有豐富的內涵和思想,能照亮許多學者前進的路。
出席此次頒獎典禮的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教授考切爾·比爾卡爾表示,研究與比賽差別很大。雖然都是解決數學問題,但研究可能需要花費很多年,不斷深入挖掘,而比賽只是其中一步。希望同學們有夢想、有熱情,為鉆研數學而努力。
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自2010年開賽以來,已成為一項重要賽事,競賽覆蓋幾何與拓撲、代數、數論與組合、概率與統計、應用與計算數學、分析與偏微分方程以及數學物理六大領域,旨在全面檢驗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和潛力,選拔具有潛力的數學人才。據介紹,許多獲獎的同學進入了清華、北大、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等世界頂尖高校繼續深造,部分早期參賽者已在國內外知名學府擔任教職。
日前,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院長丘成桐教授、鄔榮領研究員、吳杰研究員等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合作發表了題為《Hypernetworkmodelingandtopologyofhigh-......
8月23日,上海大學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舉行。典禮上,上海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勝向2024級新生送上寄語。“上海大學”微信公眾號圖“置身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你們生逢其時......
“先生走了,他是中國科技界當之無愧的一面旗幟,也是中國科技界的‘掌舵者’之一。”8月17日晚,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黨組書記周光召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作為他的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圓滿成功。▲中國科學院“力箭一號”試驗隊的“CAS”合影。▲“力箭一號”運載火箭星箭聯合體合罩。■本報記者孟凌霄田瑞穎“孩子,你非常棒,等會兒好好飛……”2022年7......
鐘掘 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王昊昊“自強不息,科學報國。”這是鐘掘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鐘掘是我國機械專業領域首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女科學家。......
美國時間6月18日,2024自然指數研究領導者(NatureIndex2024ResearchLeaders,此前稱自然指數年度榜單)發布,中國科學院繼續位列全球首位。根據此前發布的自然指數數據,中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張國慶教授團隊報道發現了有機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新模式:即芳香酰亞胺與脂肪胺之間能夠形成穩定的光誘導電荷轉移復合物,并通過穩態和時間分辨的發射光譜,吸......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韓揚眉“我曉得(最近)網上批評我的很多,但事實就是事實,我們的數學雖然暫時落后于美國、歐洲,但我們不怕,我們有能力和決心更快速地成長。”6月9日,在第15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頒......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韓揚眉“我曉得(最近)網上批評我的很多,但事實就是事實,我們的數學雖然暫時落后于美國、歐洲,但我們不怕,我們有能力和決心更快速地成長。”6月9日,在第15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頒......
驪山腳下守時忙,華清池旁傳佳訊。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記者團前往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探訪了“北京時間”產生的地方——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以下簡稱“國家授時中心”),采訪了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