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RAA)主編、中科院院士汪景琇,近年接到不止一位美國年輕天文學者希望成為RAA審稿人的請求,希望他以主編身份出具一份確認信,以幫助這些年輕學者獲得更多認可。
1665年,同行評議這種學術評審模式,被《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學報》創始編輯亨利·奧爾登伯格引入學術論文的評價流程。如今,高質量的同行評議,成為頂級期刊與其他期刊區別開來的關鍵部分,更是科學家對學術界所作的最重要貢獻之一。
對科學家來說,同行評議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如何都繞不過。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穩步提升,中國投稿人在國際學術舞臺越來越活躍,期刊編輯對中國審稿人的期待也越來越高,但相較而言,中國學者對同行評議的參與度有著更大提升空間。
那么,我國科學家是否有必要作出更多審稿貢獻?審稿工作就是純粹作貢獻嗎?
審稿是責任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汪景琇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審稿是一種社會責任。”
《真菌多樣性》《菌物學》等刊物編委、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蔡磊,做了道簡單的算術題:1篇論文至少需要兩個審稿意見,如果一個學者作為責任作者發表10篇文章,就需要20個審稿人作出貢獻。那么這個學者需要為另外20篇文章提交審稿意見,才能在學術共同體內達到平衡。
結合自己的審稿經歷,蔡磊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撰寫審稿意見時,減少說空話,應當明確提出論文需要提高和改進的地方,指明是實驗設計、技術方案、分析、寫作、組織還是語言、陳述方面的問題。對于拒發或是需要重大修訂的審稿意見,切忌給出“空洞”的意見。另外,他個人堅持的做法是,除了給出綜合性的審稿意見之外,還附上批注過審稿意見的投稿原文。
而大幅拖延審稿時間的行為,牽扯到審稿人的責任心,蔡磊認為:“如果沒有時間審,要及時告知期刊副主編。”
在中國科協等五部委發布的《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大力支持我國各類公共資金資助的優秀科研成果優先在我國中英文科技期刊上發表”。這就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國內審稿人參與其中。
國內審稿人參與度有待提高
一份調查顯示,《自然—通訊》2016年的所有投稿里,中、美學者投稿占比分別為21%和24%。但在同行評議的參與度上,美國審稿人占比達40%,中國審稿人僅占4%。
對于中國學者較少融入國際同行評議進程的原因,《細胞研究》編輯部主任程磊分析道:“國內學者常常在熱門領域‘跳來跳去’,欠缺深入研究,那如何讓期刊認可你的學術水平?不過近兩年,至少在生命科學領域已經有很大改觀,現在成長起來的課題負責人對于保持科研的專注度,始終有根弦。”
審稿人成長平臺Publons聯合創始人安德魯·普雷斯頓,曾是凝聚態領域科研人員。對于期刊編輯很難找到合適的中國審稿人,他認為可能與審稿貢獻在我國未納入科研評價體系有關,致使部分學者對審稿邀請并不積極。
而在國際上,包括美國哈佛大學在內的眾多著名科研單位,在對科研人員進行年度工作評價及職位晉升評估中,都要求申請人提交過往審稿報告,作為評價其貢獻的指標之一。
此外,普雷斯頓指出一個富有戲劇性的原因是,中國學者名字重合度較高,并且即使是不同的漢字,字母表達也是一樣的,如果作者又使用了縮寫,就進一步提高了編輯找人的難度。日本、韓國也有同樣的狀況。
科學共同體需要中國科學家
審稿工作純粹是科學家在作貢獻嗎?
普雷斯頓認為,參與同行評議,可以幫助科學家建立在國際同行中的聲譽、第一時間掌握領域內前沿進展,同時通過反芻式研究投稿論文,也將促進其自身研究水平提升。并且,“中國審稿人意見出現越多,越有利于提升中國科學家整體的國際話語權。”普雷斯頓認為,“隨著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全球科學共同體越來越需要來自中國科學家的推動。”
蔡磊建議,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不要拒絕自己本領域,尤其是小領域的審稿邀請。
同時,國內一些科學家正在呼吁,將包括審稿工作在內的各類學術貢獻納入科研評價體系,對基金資助機構來說,也應該鼓勵研究人員參與更多同行評議,并做資助考量。
不過汪景琇指出:“審稿的保密制度還是必要的,以便規避其中的利益互聯或沖突,保證審稿的客觀和公正。”
汪景琇還表示,找到合適審稿人不難,但更希望將目光放在中國期刊發展水平的維度。“我國科技期刊一直以來分散辦刊,沒有自己的大型出版機構。”
和許多科學家一樣,他期待隨著產業化、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越來越多高質量稿源的支撐,國內科技期刊能夠擁有更高的國際影響力,以更高的水平反映出中國投稿人、審稿人的學術貢獻。
西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于電荷檢測質譜技術的自頂向下(top-down)的單細胞蛋白質組學方法。該方法在本月發表于BioRxiv預印本上,科學家們用此方法可以每天檢測1000多個單細胞中的完整蛋白......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9年5月30日,島津公司推出與清華大學化學系林金明教授合作研發的微流控芯片質譜聯用細胞分析儀CELLENTCM-MS。該產品利用微流控芯片技術和質譜聯用方法可進行細胞在線實時反應......
《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RAA)主編、中科院院士汪景琇,近年接到不止一位美國年輕天文學者希望成為RAA審稿人的請求,希望他以主編身份出具一份確認信,以幫助這些年輕學者獲得更多認可。1665年,同行評......
《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RAA)主編、中科院院士汪景琇,近年接到不止一位美國年輕天文學者希望成為RAA審稿人的請求,希望他以主編身份出具一份確認信,以幫助這些年輕學者獲得更多認可。1665年,同行評......
6月13日,湯森路透發布2015年度《SCI期刊分析報告》,一批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表現搶眼,向全球科技界發出強勁的中國聲音。其中,《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提升至14.812,穩居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類學術......
最近,美國湯森路透科學信息研究所(ISI)公布了2014年度《期刊引證報告》。由中國自主創辦的生命科學學術雜志《細胞研究》影響因子摸高12.413。在SCI收錄的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它的影響因子......
乳腺癌是對女性健康構成很大威脅的一種惡性疾病。而乳腺癌向重要器官如骨、肺、腦、肝等的轉移是乳腺癌致死的主要原因。臨床上的數據顯示大約70%的晚期乳腺癌病人會發生骨轉移。乳腺癌發生骨轉移可能會給病人帶來......
奧地利科研部長托赫特勒5月17日說,奧政府正在制訂相關法律,規范克隆人類細胞的研究。托赫特勒在當天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奧地利制訂人類研究法的工作已開展了幾個月,即便克隆人類細胞只是為了治療疾病,也必須......
由麻省總醫院、哈佛干細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新研究中繪制出了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干(iPS)細胞的分子線路圖,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21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人類胚胎干......
近日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復旦大學和西班牙國家癌癥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破譯了壓力誘導表達基因調控因子AP-1控制肝腫瘤始發細胞存活的機制。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