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從根本上實現新生兒遺傳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7日,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在上海發起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計劃。
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計劃將在未來的5年內開展10萬例樣本的新生兒基因檢測,旨在構建中國新生兒基因組數據庫,建立新生兒遺傳病基因檢測標準,促進新生兒遺傳病基因檢測的產業化,制定新生兒遺傳病遺傳咨詢標準,聯合醫院進行遺傳咨詢培訓,完善遺傳咨詢培訓體系。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黃國英介紹:臨床上存在大量遺傳性疾病,如原發性免疫缺陷病、遺傳代謝病和多發畸形綜合征等,在生命早期發現并明確診斷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優化治療策略,提高生存質量,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例如對苯丙酮尿癥患兒及時給予代謝篩查和基因診斷,可以綜合制定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等個性化干預策略,患兒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樣成長發育,而一旦錯過了治療時機,則會對神經系統等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
同日,為進一步揭示胚胎發育的奧秘、推廣新技術在臨床診斷的應用、提高臨床對胚胎的診斷率,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聯合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發起中國胚胎基因組計劃。中國胚胎基因組計劃的目標是構建中國胚胎基因組數據庫,建立胚胎植入前檢測的遺傳咨詢體系及報告解讀標準,建立胚胎植入前檢測遺傳咨詢培訓體系。
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于2015年起開始聯合有關醫療機構和科研單位組織開展人類單靶標基因組計劃,分別解決各單項生命體問題。之前,人類單靶標基因組計劃已啟動中國聾病基因組計劃和中國雙胎基因組計劃。
中科院院士、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賀林教授表示,目前人類已知的遺傳疾病多達7000種,我國每年約有90萬新生兒存在出生缺陷,且隨著一些社會因素居高不下,“讓我們從兒科做起,從胚胎做起,從根本上降低出生缺陷,保障全民健康,真正實現健康中國。”
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基因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的調控作用機制”在人類遺傳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不參與編碼蛋白質,占全部RNA的98%,如同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質”,是生命活動調控的......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國內多家單位發布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水稻群體水平倒位變異圖譜,并挖掘獲得了新的水稻耐熱優異等位基因,該研究對水稻育種改良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動物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研發出增強子鑒定新技術。該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平均分辨率提高了約10倍,為基因組的精確注釋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核酸研究》(......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本月稍早時間宣布,批準CRISPR/Cas9基因編輯療法Casgevy上市,用于治療12歲及以上鐮狀細胞貧血病患者。這是FDA批準的首款CRISPR基因編輯療法。而11......
導讀:這項技術可以及早發現那些可能對患兒生命產生重大影響的罕見疾病。 瑞孚迪的這項首創研究證明了全基因組測序在對看似健康的新生兒的篩查中存在重......
導讀:這項技術可以及早發現那些可能對患兒生命產生重大影響的罕見疾病。 瑞孚迪的這項首創研究證明了全基因組測序在對看似健康的新生兒的篩查中存在重......
科學家收集了幾十種“神奇蘑菇”的基因組數據,以了解馴化和培養是如何改變它們的,從而培育新品種蘑菇。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裸蓋菇的商業品種缺乏遺傳多樣性,因為它們被馴化為人類使用。而澳大利亞......
原生生物(Protist)是一大類單細胞真核生物的集合,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組成了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具有高度多樣性,廣泛分布于各類水環境中,在生態平衡、物質和能量循環、環境健康、動植物疾......
來自俄羅斯、美國、土耳其和歐洲的科學家開發了一個Shambhala平臺,可將大量基因活性水平的大數據結合起來。該數據庫的創建將使科學家能夠將不同實驗中兼容性較差的數據結合起來。此項成果發表于《分子生物......
近日,《JAMANetworkOpen》上發表了題為《GenomicSequencingasaFirst-TierScreeningTestandOutcomesofNewbornScre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