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馮長根表示,近年來,公共衛生安全、轉基因技術、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地震、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問題引起公眾普遍關注。正確引導公眾對科學技術相關問題的認識,代表科技界對社會關注的熱點科學問題發出聲音、表明態度,這是中國科協的重要職責,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這是一張玉樹地震的評估范圍圖,它是國家恢復重建的重要決策依據。然而,就是這樣一張地震評估圖,在汶川地震后一個多月科技界才拿出來。這次玉樹地震我們在兩周后就完成了。說明什么問題?每次災難后,科學家應該學得更聰明些,當然政府更應該學得聰明些。一些資料表明,我國應對巨災的能力沒有明顯改善,對付小災的能力大大改善。”在學術報告會上,史培軍針對政府和科學家應如何從災難中汲取教訓提出了建議。
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頻率高,近年來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巨災頻繁發生,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極為巨大的損失。加強對自然災害科學的理解和認識,建立政府—企業—社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范體系,尤其是巨災防范體系成為當務之急。
史培軍在總結災害及巨災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提出并闡述了“加強綜合減災”和“防范巨災風險”兩大策略,以應對自然災害,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轉基因是天使還是魔鬼?轉基因食品安不安全?林敏的回答是前者。林敏說,實際上自然界轉基因現象隨處可見,而勞動人民在很早的時候就利用了這種轉基因現象——傳統雜交方法來進行新品種培育。
林敏稱,轉基因育種是傳統雜交育種技術的延伸、發展和新的突破。它與傳統育種技術的相同之處是都對基因進行轉移,不同之處是轉基因技術可以打破物種界限,實現更為精準、快速、可控的基因重組和轉移,使定向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成為可能,在抗病蟲、抗逆、高產、優質等性狀改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等有巨大發展潛力。
言及備受關注的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林敏強調,迄今尚未發生具有科學實證的轉基因食用和環境安全問題。投入市場的轉基因食品都經過最嚴格的安全評價、最透徹的研究。“對未知事物,科學尚不能回答的一些東西,公眾有畏懼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科學家、管理部門和媒體要共同行動起來,消除公眾疑慮。”林敏說。
2006年,中國將“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列入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2009年農業部頒發了1個玉米品種、2個轉基因抗蟲水稻的安全證書。中國現已初步建成獨立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轉基因作物研發的整體水平領先于發展中國家,水稻、棉花等轉基因作物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已形成特色優勢并進入國際前列。
“自2009年11月以來,國外媒體陸續‘披露’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發表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多處評估內容不實、論據不牢或引用文獻不正規等問題。”羅勇直截了當地提出了“關于氣候變化關鍵科學問題的爭論與質疑”的焦點所在。
羅勇說,其焦點和科學不確定性問題,主要集中在近百年氣候變化觀測事實證據的完備性、人類活動與自然因子作用的相對貢獻大小、氣候模式和利用模式預估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的可靠性以及氣候變化影響的嚴重程度等方面。
羅勇認為,這些問題一般都集中在個別論據的可靠性方面,并不能推翻其主要評估結論,不會從根本上影響IPCC及其評估報告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更不足以影響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意愿和合作行動。客觀來看,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爭論是正常的。對于氣候變化及其成因與影響的不同看法和觀點之爭,將推動氣候變化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只有通過加強科學研究才能解決或減少氣候變化科學的不確定性,但我們不能以此否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不能否認采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艱巨性和現實性。
在會上,梁曉峰作了題為《中國疫苗免疫現況與挑戰》的報告。他回顧了我國開展免疫工作的歷程和取得的成就和發展前景等。
梁曉峰說,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免疫規劃全面展開以來,疫苗在保護和增進人民群眾健康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稱贊。據估算,針對兒童傳染病的疫苗減少了3億多人的發病,針對傳染病的疫苗減少死亡400多萬人。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疫苗的國家之一,已經達到將5歲以下兒童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流行率降到小于1%的目標,乙肝疫苗的接種減少了大約1600萬~2000萬的HBsAg攜帶者。我國開展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臨床試驗,不僅在世界上第一個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臨床試驗,而且科學規劃、周密部署人群大規模接種工作,使甲流疫苗在我國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梁曉峰表示,保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2012年實現消除麻疹的目標、擴大乙肝疫苗接種范圍等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流動人口和薄弱地區的免疫預防工作仍面臨挑戰;對于脊灰滅活疫苗、EV71疫苗、肺炎疫苗等在中國的使用,還需要評價疫苗的有效性和開展流行病學、成本效益分析和收集監測數據。同時,要開展結合疫苗、聯合疫苗的研發和使用;要提高社會對免疫預防的關注度,還要消除公眾對疫苗安全性信任的疑問。
實驗室里培育的油菜花課題組供圖近日,《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利用CRISPR編輯BnaIDA基因創建抗裂角、花器官不脫落和避菌核病甘藍型油菜新種質》的論文。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成......
2,4-二氯酚通過雌激素受體ESR2a依賴的信號途徑導致斑馬魚原始生殖細胞數量增加蘭州大學供圖氯酚作為化工原料被廣泛使用于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為水環境普遍存在的一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氯酚類化合物可......
越南胡志明市每年下沉16.2毫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NguyenQuangNgocTonkin一項9月12日發表于《自然—可持續》的研究顯示,在48個人口最多的沿海城市中......
今夏以來,我國多地持續高溫少雨,截至9月19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續33天發布氣象干旱預警;7月份,北極圈溫度一度飆升至32.5攝氏度……全球極端天氣頻發,與全球氣候變化有啥關系?日前,香山科學會議第S6......
因美納近日表示,其因美納“加速器計劃”已投資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六家新創業公司。這些公司包括AcrobatGenomics,這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個衍生公司,它使用高通量CRISPR基因編輯來填補其新療法的管......
大多數疫苗需要多次注射,才能實現完全免疫的效果。近期,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疫苗遞送平臺,一次注射可達到之前多次接種的效果。相關成果在《ScienceAdvances》發表,研究論文的標......
近日,河北省藥品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發布《河北省藥品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mRNA新冠疫苗檢驗研究設備購置項目公開招標公告》,預計花費近550萬元采購mRNA新冠疫苗檢驗研究設備。詳細信息如下:一、項目名稱......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快,感染面積大,毒株易變異等特點,導致疫情防控難度升級。為建立疫情防護屏障,人們需要在短時間內研發生產相應疫苗,并且快速、大規模生產和接種。傳統......
科學家研究認為,可持續的海產品比牛肉、豬肉和雞肉為人類提供更多營養,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發現表明,以政策促進海產飲食替代其他動物蛋白,或可改善未來食品安全,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
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大腦中的一個基因和一組細胞,它們在抑制果蠅的攻擊性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該研究結果7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或有助于解釋帕金森病等疾病——帕金森病有時會導致行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