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9-22 21:35 原文鏈接: 避菌核病,這項研究讓油菜更艷麗

    實驗室里培育的油菜花 課題組供圖

    近日,《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利用CRISPR編輯BnaIDA基因創建抗裂角、花器官不脫落和避菌核病甘藍型油菜新種質》的論文。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成功同時編輯了植物小肽基因BnaIDA-A07/C06,獲得了不含外源T-DNA的穩定遺傳雙突變株系;并顯示該株系具有避菌核病、花器官不脫落和抗裂角的優良性狀。

    油菜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廣的油料作物之一,是主要的食用油來源。我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用植物油,約占消費量的60%-70%,嚴重威脅食用油供給安全。現今,為充分發揮油菜多功能性,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國內油菜不僅是我國主要食用油來源,也逐漸成為觀賞性植物,是我國鄉村振興重要經濟作物之一。菌核病是嚴重影響油菜產量的病害之一,通常在田間通過釋放子囊孢子在花瓣上進行初次萌發,最后掉落在濕度較大的油菜葉片和葉腋處大面積發病,帶來了巨大的產量損失。再加上油菜采收機械化程度較低,機械收割過程中籽粒損耗多,導致了生產成本高,種植油菜積極性不高等一系列問題。

    在擬南芥中,花器官的脫落受到IDA小肽、HAE/HSL2受體、MAP級聯信號及其下游KNOX轉錄因子的調控;IDA信號通路主要調控花器官脫落的后期,通過促進細胞壁的酶解,直接誘導花器官的脫落。

    該研究成功從油菜中克隆出IDA的同源基因: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比對后,發現BnaIDA-A07/C06基因與擬南芥IDA的親緣關系最近,且在花和角果中高表達。接著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對這兩個基因同時編輯,并通過自交,成功分離出外源Cas9蛋白,獲得的純合ida-d17突變體從開花期至角果完全成熟的過程中,花器官始終不脫落,可延長油菜花的觀光時間。

    角果開裂也是一種細胞分離過程。由于角果成熟的不一致性,油菜籽粒的損失明顯。對ida-d17的成熟角果進行開裂力測試發現,ida-d17的角果抗裂能力增強。自然條件下,核盤菌子囊孢子在油菜凋落的花瓣中帶菌率最高,那么,阻斷花器官的脫落是否可防止菌核病的傳播呢?與野生型相比,課題組發現在人工條件下,盡管核盤菌子囊孢子仍在ida-d17突變體的花瓣中萌發,并表現出弱的病癥,但由于花瓣不脫落,核盤菌無法在濕度較大的油菜葉片和葉腋處大面積生長并致病,表明ida-d17突變體花器官的不脫落具有菌核病避病性狀。

    綜上所述,該研究通過CRISPR編輯技術創制了一種新的種質資源,它既能減少機械化收獲過程中的損失,避菌核病,又有利于油菜觀光產業。

    據悉,江蘇大學研究員譚小力為通訊作者,江蘇大學博士生耿瑞為論文第一作者。江蘇大學智能農機裝備理論與技術重點實驗室教授徐立章、挪威科學與文學學院院士Reidunn Aalen和挪威奧斯陸大學博士施春林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該研究工作由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的資助完成。

    相關文章

    玉米株高連續降低的基因被發現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玉米耐密高產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聯合安徽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發現了一種通過針對性基因編輯Br2基因實現玉米株高連續降低的方法,為玉米耐密、抗倒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相......

    人工智能助力開發可用于基因療法的納米籠

    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SangminLee與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DavidBaker合作,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模擬病毒的復雜結構,開發了一種創新的治療平臺。相關研究成果......

    農科院種質資源所解析綠豆基因組及馴化機制

    種質資源所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評價創新團隊在綠豆(Vignaradiata)基因組組裝及馴化機制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論文“Telomere-to-telomere,gap-freegenomeo......

    古基因表明尼人與現代人4.5萬年開始混血

    德國科學家對生活在約4.5萬年前的歐洲早期現代人已知最古老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該研究為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混血時間提供一個更精確的日期,即距今4.5萬年至4.9萬年前的一次事件中。這比之前估計的時間更......

    蒲瓜基因組組裝和果實生長發育調控研究獲進展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瓜類研究一室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左進華團隊合作,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高水平農科院建設)項目等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蒲瓜基因組組成和進化關系及果實生長發育......

    2025第十三屆國際基因節將于明年四月日本開幕,邀您共繪生命科學新藍圖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我們見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與深刻變革,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博士與弗朗西斯·克里克博士在《自然》雜志上揭示DNA雙螺旋結構的偉大時刻。為紀念這一......

    研究結果表明細胞暴露在缺氧條件下可能存在某種記憶

    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16個基因,乳腺癌細胞在逃離腫瘤的低氧區后,利用這些基因在血液中存活。每一種都是阻止癌癥復發的潛在治療靶點,其中MUC1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這項研究于9月2......

    研究揭示一種新型殺手基因能控制細胞生存的分子和結構機制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葉克窮研究組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杜立林研究組合作,在裂殖酵母中發現一種新型殺手基因tdk1,并揭示其蛋白質產物控制細胞生存的分子和結構機制。兩篇相關論文11月1日發表于美國《國......

    科研團隊揭示遺傳因素在母嬰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10月9日,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基因聯合武漢兒童醫院、深圳市婦幼保健院、中山大學等多家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在《細胞》子刊《細胞基因組學》上以封面、專輯的形式發表了6篇研究論文,系統解析了孕期生......

    印遇龍等:基因編輯并不違背自然選擇規律

    在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編輯技術尤其是CRISPR/Cas9系統的出現,為科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突破。這項技術改變了人類對基因的認知,重新定義了自然選擇與人工干預間的界限。老百姓眼中,基因編輯可能也是類似于“......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