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鑫團隊基于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針對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星系的星族與星際介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精確刻畫,發現其中有可能存在第一代恒星。該工作以快報形式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第一代恒星主導了宇宙中首批金屬元素的產生,并對整個宇宙作為整體進行的最后一次相變——宇宙再電離過程提供了主要的能量來源。
與現在的宇宙狀態截然不同,再電離時期的宇宙由于星系際介質充斥著中性氫原子氣體,吸收了所有紫外光子,使宇宙變得不透明。當第一代恒星閃閃發光并聚集成第一代星系時,它們開始侵蝕不透明的宇宙,切割出越來越大的電離氣體氣泡,逐漸使整個宇宙透明起來。
天文學家對第一代恒星(又稱星族三恒星)的性質非常感興趣,但要找到它們談何容易。僅由星族三恒星組成的星系可能會被中性氣體云包裹并遮擋,從而無法被發現,而星族三恒星與后代恒星族群混合在一起的星系可能更容易被發現。
最近,由王鑫領導的研究小組可能發現了這樣一個星系。利用JWST的圖像,他們發現了被命名為RX J2129-z8He II的星系,即使在全世界最強大的JWST紅外望遠鏡眼中,它也只是一個幾乎無法辨認的紅色斑點。JWST對這個星系的光譜顯示,它的紅移為z=8.1623,距離宇宙大爆炸只有6.13億年。RX J2129-z8He II的紫外光譜斜率非常陡峭,比任何其他已被證認的紅移大于7的星系都要藍,而且有幾條突出的發射線,包括一條來自兩次電離氦原子的復合發射線He II 1640。
這些因素表明,該星系含有一個強大的紫外輻射源。在仔細排查了所有可能的產生如此明亮的He II 1640發射線以及帶來如此極端的發射線流量比的原因后,研究小組認為,大質量星族三恒星最有可能是這些電離紫外線光子的來源。
為了驗證這一理論,研究人員使用精細的光致電離模型模擬了這個星系的特性,得到的結論支持了該星系包含星族三恒星和后代恒星。他們發現,總質量為78萬太陽質量的星族三恒星的集合可以再現星系光譜中的觀測發射線。
至于這個星系是如何容星族三恒星和后代恒星族群的,研究人員認為,原初氣體或極低金屬豐度氣體被星系主體吸積,在吸積掉落的過程中坍縮形成了星族三恒星。這與近期發表的宇宙學數值模擬所展示的星族三恒星的一種可行的形成機制不謀而合。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穩定支持基礎研究領域青年團隊項目、高水平科技人才培育與穩定支持專項等的資助。
宇宙中誕生的第一批恒星,還能找到嗎?記者31日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獲悉,基于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來自該校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精確刻畫了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星系的星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鑫團隊基于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針對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星系的星族與星際介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精確刻畫,發現其中有可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鑫團隊基于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針對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z=8.16)星系的星族與星際介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精確刻畫......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鑫團隊基于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針對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z=8.16)星系的星族與星際介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精確刻畫......
記者14日獲悉,基于歐洲空間局蓋亞衛星的天體測量數據和法國普羅旺斯高原天文臺索菲高分辨率光譜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計算出了一顆不同尋常的恒星的年齡。這一結果直接挑戰了以......
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幼小恒星如何發育”這一關鍵問題提出了新見解。研究小組通過智利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ALMA)射電望遠鏡發現,環繞著幼小恒星的原恒星盤在其萌芽階段會排出大量塵埃、氣體和電磁能,就......
記者4月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天文學系王挺貴教授研究團隊,近期對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進行了多波段高頻次監測。他們發現,光學紫外光變曲線峰值之前出現了迄今為止最顯著的“鼓包”......
本報訊想象一下,如果西半球永遠是夜晚、東半球一直是白天,那么倫敦人想要看到太陽,唯一的途徑就是飛往北京這樣的地方。3月28日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的一項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一顆......
巴西圣保羅大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員研究了192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樣本,發現行星的存在與恒星中低鋰含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或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太陽的鋰豐度與其......
巴西圣保羅大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員研究了192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樣本,發現行星的存在與恒星中低鋰含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或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太陽的鋰豐度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