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網絡信息中心負責的學校計算中心深入分析AI技術應用下,科研對計算與存儲資源的需求變化,推進重大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升級建設最新一代中國科大“融合計算平臺”,提升創新體系效能,成為智慧科研時代,科研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創新典范。
面向新挑戰,中國科大升級新一代“融合計算平臺”
2003年正式建成的中國科大校級計算中心是該校六大公共實驗中心之一,面向校內所有科研院系、實驗室、師生及校外有計算需求的用戶提供計算和數據存儲服務。作為國內高校建設的最早的計算平臺之一,中國科大校級計算中心已經走過了20周年歷程。
近年來,人工智能不斷打破科研邊界,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天文學等科研程序在GPU上的快速發展,對科研創新支撐平臺的計算及存儲性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面向智慧時代不斷更新迭代的科研技術趨勢,中國科大計算中心深入分析科研項目對計算和存儲資源的需求變化,以浪潮信息分層解耦的整體方案升級建設了“融合計算平臺”,以異構計算和融合存儲為核心支持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總存儲容量11PB,聚合帶寬超過160GB/s,網絡延遲低至1.45us,具有GPU算力強、存儲容量大、IO讀寫性能強、高速通信等優勢,整體性能在國內高校中領先。
加速大規模、多模態科研數據處理
當前,越來越多的科研項目已經在逐步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如通過 AI 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發現新材料新藥物,自動識別和分類天體等。由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進一步加深了科學數據的核心要素地位,也對存儲的IO讀寫性能、帶寬、時延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還要求在多源異構數據之間實現快速轉換與傳輸。
因此,中國科大“融合計算平臺”分層搭建高速存儲及大容量存儲資源池,自動根據讀寫頻率實現數據智能遷移,并通過聚合小文件優化技術提升讀寫性能,聚合讀帶寬160GB/s以上,寫帶寬100GB/s以上,隨機讀IOPS達205萬,滿足AI高并發計算情況下的數據存儲與讀寫需求。同時,該平臺在一套集群支持塊、文件、對象、大數據等多種協議數據融合互通,以統一底座支撐多元學科領域產生的多模態多尺度科研數據,節省存儲資源。面向不同科研項目采集的數據在不同研究時期對存儲性能、容量的多樣化需求,該平臺支持熱、溫、冷、冰四級分層數據生命周期管理,實現了存儲性能、容量和成本的極致平衡,高效滿足多學科領域的差異化需求。
同時,該存儲系統具有高冗余模式,確保科研平臺數據安全性。考慮到科研平臺未來研究方向的增多及規模的增大,該平臺可以實現在線擴展新的節點,系統的性能和容量會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線性增長,保證科研項目的持續性研究。
科技基礎設施升級 加速科學發現涌現
中國科大校級計算中心,作為科技基礎設施平臺,致力通過對于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給每一位師生提供優質的計算和數據資源。2022年全年,中心支持用戶科研成果顯著,用戶發表致謝計算中心SCI論文464篇,包含Nature系列、Science系列、PRL、JACS、Cell等頂級期刊論文38篇。
未來,中國科大校級計算中心將持續提升技術支撐服務,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化學與化工、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人工智能、計算機與信息學、能源與環境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工程計算提供可靠、高效的運行環境,加速中國科大前沿科技研究,推動新成果新發現涌現。
機器化學家“小來”在做實驗。中國科大供圖在人們的傳統印象里,在實驗室搞研究的都是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員。但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機器化學家實驗室里,卻是另一番景象:這里沒有一個人,只有動作......
中新網合肥4月3日電(記者吳蘭)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天文學系王挺貴教授研究團隊近期對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進行了多波段高頻次監測,發現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全新演化現象。......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杰團隊和王征飛團隊合作,提出拓撲量子催化新概念。研究人員通過巧妙設計,將拓撲量子物態調控方案用于催化實驗,為揭示催化反應中拓撲表面態“開關”效應提供了確鑿的實驗證據。相關成......
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測量的基礎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侯志博研究組與復旦大學朱黃俊教授合作,首次實驗演示一組不等價的相互無偏量子測量具有不同信息提取能力。該研究成果于2024年2......
12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在東區水上報告廳舉辦光學與光學工程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暨學術交流活動。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光學與光學工程系舉辦,主題紀念從1963年中國科大籌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網絡信息中心負責的學校計算中心深入分析AI技術應用下,科研對計算與存儲資源的需求變化,推進重大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升級建設最新一代中國科大“融合計算平臺”,提升創......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網絡信息中心負責的學校計算中心深入分析AI技術應用下,科研對計算與存儲資源的需求變化,推進重大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升級建設最新一代中國科大“融合計算平臺”,提升創......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世武教授、金虎副教授與王柳特任教授基于手指皮膚非均勻形變機制和手部精細動作康復運動機制,以高功重比形狀記憶合金(SMA)彈簧為驅動,提出了一種具備精細動作訓練的便攜式柔性康復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易建新副教授課題組近日在多維探測和識別的氣體傳感器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上。據悉,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傅堯和副研究員鄧晉團隊聯合荷蘭Utrecht大學教授LiShen,報道了一種通過乙酸化學解聚實現廢棄PET塑料升級回收的方案。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乙酸化學解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