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電池可以隨意折疊、任意彎曲嗎?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最新消息說,中國科學家最新完成的一項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們通過合作成功破解了硅片的“力學短板”,顯著提升硅片“柔韌性”,研發出柔性單晶硅太陽電池技術,在此基礎上實現柔性單晶硅太陽電池制造,并已驗證批量生產的可行性。
這項柔性太陽電池領域重要技術突破及應用的成果論文,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領銜并聯合長沙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等合作完成,北京時間5月24日夜間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表。同時,該研究團隊開發的大面積柔性光伏組件,已經成功應用于臨近空間飛行器、建筑光伏一體化和車載光伏等領域。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介紹說,近年來,單晶硅太陽電池在光伏市場的占有率上升到95%以上,除常規太陽電池在地面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的大規模應用以外,柔性太陽電池在可穿戴電子、移動通訊、車載移動能源、光伏建筑一體化、航空航天等領域也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但此前,中外尚未開發出商用的高效、輕質、大面積、低成本柔性太陽電池滿足該領域的應用需求。
基于此,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2010年成立新能源技術中心,10多年來持續聚焦非晶硅/單晶硅異質結太陽電池的研究開發,已取得眾多原創性科研成果,其中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在大規模產業化、臨近空間開發、極地科考站可再生能源供電等領域都獲得規模化應用。
在本項研究中,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高速相機觀察發現,單晶硅太陽電池在彎曲應力作用下的斷裂總是從單晶硅片邊緣處的“V”字型溝槽開始萌生裂痕,該區域被定義為硅片的“力學短板”。
根據這一現象,研究團隊創新開發出邊緣圓滑處理技術,將硅片邊緣的表面和側面尖銳的“V”字型溝槽處理成平滑的“U”字型溝槽,改變介觀尺度上的結構對稱性,結合有限元分析、動態應力載荷下的分子動力學模擬和球差透射電子顯微鏡的殘余應力分析,發現單晶硅的“脆性”斷裂行為轉變成“彈塑性”二次剪切帶斷裂行為。同時,由于圓滑處理只限于硅片邊緣區域,不影響硅片表面和背面對光的吸收能力,從而保持了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不變。
研究團隊表示,破解硅片“力學短板”的結構設計方案,可以顯著提升硅片的“柔韌性”:60微米厚度的單晶硅太陽電池可以像A4紙一樣進行折疊操作,最小彎曲半徑達到5毫米以下;該單晶硅太陽電池也可以進行重復彎曲,彎曲角度超過360度。以此次技術突破和形成結構設計方案為基礎,研究團隊通過簡單工藝處理又進一步實現了柔性單晶硅太陽電池制造,并在量產線驗證了批量生產的可行性,從而為輕質、柔性單晶硅太陽電池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可行的技術路線。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狄增峰研究員解釋指出,對于具有表面尖銳“V”字型溝槽的太陽電池硅片斷裂行為的認識,啟發了研究團隊針對硅片邊緣區域進行形貌改變,將尖銳“V”字型溝槽處理成圓滑“U”字型溝槽,從而讓彎曲應變能夠有效分散,并通過有效抑制應變斷裂行為,提升硅片的柔韌性,最終實現高效、輕質、柔性的單晶硅太陽電池。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劉正新研究員表示,由于“圓滑策略”僅在硅片邊緣實施,基本不影響太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又能夠顯著提升太陽電池的柔性,未來在空間應用、綠色建筑、便攜式電源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據了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單晶硅太陽電池,利用單晶硅晶圓實現太陽光能轉換成電能的突破,并成功用于人造衛星,但當時的光電轉換效率僅有5%左右。近幾年,研究人員通過材料結構工程和高端設備開發的協同創新,將單晶硅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提高到26.8%,接近理論極限29.4%,且制造成本和綜合發電成本大幅度下降,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達到平價上網。(完)
鎢合金具有高密度、高強高硬、抗輻照等優異性能。隨著高技術領域的迅速發展以及服役環境的復雜和極端化,對鎢合金的強韌塑性等性能提出了越來越苛刻的要求,突破材料固有的強度-塑性互斥(trade-off),發......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研究者就發明了單晶硅太陽電池,利用單晶硅晶圓實現了太陽光能轉換成電能的突破,并成功用于人造衛星,當時的光電轉換效率僅有5%左右。近幾年,研究人員通過材料結構工程和高......
太陽電池可以隨意折疊、任意彎曲嗎?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最新消息說,中國科學家最新完成的一項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們通過合作成功破解了硅片的“力學短板”,顯著提升硅片“柔韌性”,研發出柔性單晶硅太陽電池技......
太陽電池可以隨意折疊、任意彎曲嗎?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最新消息說,中國科學家最新完成的一項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們通過合作成功破解了硅片的“力學短板”,顯著提升硅片“柔韌性”,研發出柔性單晶硅太陽電池技......
盡管目前鈣鈦礦/硅疊層太陽電池效率可達到33.2%,但鈣鈦礦活性層的長期穩定性是阻礙鈣鈦礦/硅疊層太陽電池商業化的最緊迫問題之一。目前提高鈣鈦礦器件穩定性通常基于封裝工藝、晶體調控工程、缺陷鈍化方法和......
近日,暨南大學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麥耀華團隊聯合河北大學副教授李志強團隊在高效柔性硒化銻(Sb2Se3)太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發表于ACSEnergyLetters雜志。暨南大學博士梁......
初始應力廣泛存在于各種固體材料,如干酪根的熟化與熱解、生物組織的非均勻生長、金屬材料的相變、工件的表面改性、土木工程結構的預制、地質運動等。初始應力對固體材料的力學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可維持材料內部的力......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微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新能源技術中心劉正新團隊在非晶硅/晶體硅異質結(SHJ)太陽電池的摻雜非晶硅(a-Si:H)薄膜中發現反常Staebler-Wronski......
25.7%,這是鈣鈦礦太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在短短十幾年內突破的新峰值,已經超過了目前廣泛使用的硅基光伏發電效率,但鈣鈦礦太陽電池的市場應用卻沒有硅基光伏廣泛,產能不到傳統硅基光伏的千分之一。“鈣鈦礦太......
首創“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在內蒙古、新疆、西沙島礁等地開展中試,讓力學治沙成為現實。這一“黑科技”的研究團隊來自沒有沙漠的重慶,而且是以架橋修路聞名的重慶交通大學。看似“不務正業”的背后,其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