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原定兩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三大科學目標。科學家制訂了后續拓展實驗計劃,進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并籌劃發射數顆量子衛星,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介紹,其團隊下一步將與歐洲量子通信團隊合作進行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目前已經順利完成與奧地利格拉茨地面站的對接測試,正在開展量子密鑰分發實驗,8月底將具備洲際量子保密通話的條件。
潘建偉說,中國與德國和意大利等國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合作也正在計劃中。德國、意大利的地面站預計在2017年年底做好開展相關實驗的準備。這表明“墨子號”不僅可跟中國的設備對接,也可與世界其他國家符合要求的設備對接。
此外,科研團隊還將努力實現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傳輸,與有需求的用戶對接,開展量子通信現實應用。
潘建偉說,目前“墨子號”實現的天地量子密鑰分發有個前提,就是“墨子號”必須可靠,因為密鑰是“墨子號”發送的,如果“墨子號”把密鑰泄露出去,那么整個過程就不安全了。
他說,科研團隊下一步還要開展基于量子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一旦成功,將最終實現所有密碼學者夢想的“圣杯”。他希望這項工作今年能夠完成。
在更長遠的規劃中,中國科學家的目標是建立全球化的量子通信網絡。
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兼衛星總指揮王建宇說,單顆低軌衛星無法直接覆蓋全球。目前“墨子號”一次過境開展實驗的時間約為10分鐘。如果衛星在1萬公里的軌道上,那么發送密鑰的時間就可持續幾個小時。如果衛星在3.6萬公里的軌道上,地球的三分之一就能一直看到衛星,這些地方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保密通信。所以理論上有三顆高軌衛星就能覆蓋全球。
“所以‘墨子號’只是一個起點,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必須要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王建宇說。
然而,目前“墨子號”的量子密鑰傳輸只能在地影區,也就是沒有日光干擾的黑夜進行。“我們需要攻克全天時量子通信技術以及獲得更高衰減信道下的量子通信能力。這是我們下一步實現全球量子保密通信必須要走的道路。”量子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衛星系統副總設計師彭承志說。
最近,潘建偉、彭承志等科學家已經在地面實驗中取得突破,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白天遠距離(53公里)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這一突破驗證了日光條件下星間和星地之間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為未來構建基于量子衛星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掃清了一大關鍵技術障礙。
“這證明衛星組網突破地影區限制是可行的,下一步我們會圍繞這個方向進一步開展相關工作。”潘建偉說。
他說:“我們希望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最終能夠構建完整的空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在國防、政務、金融和能源等領域廣泛應用,并與經典通信網絡實現無縫對接,推動形成具有國際引領地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下一代國家信息安全生態系統。也希望進一步探索對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檢驗。”
“如果國家支持發射多顆量子通信衛星,那么有希望到2030年左右,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潘建偉說。
十年來,科技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奮力攻堅,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企業核心競爭力日漸增強,把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墨子號”探路量子通信2016......
2016年8月18日凌晨,青海小城德令哈觀測站,小雨初歇。印娟透過望遠鏡,在重重疊疊的云縫里捕捉到一點亮光。那正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當時‘墨子號’離開地面將近48小時......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陸朝陽、曹原應邀在國際物理學權威綜述期刊《現代物理評論》上發表長篇綜述論文《基于“墨子號”衛星的空間量子實驗》。據了解,由于在遠距離量子通信特別是“墨子號”......
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向構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和量子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2019......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
近日,美國物理學會下屬《物理》網站公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
12月22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主導完成的“墨子號”衛星完成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物理學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物理》網站以“衛星量子密碼”為題報道了......
貴州的群山中,有著“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為探索宇宙奧秘提供世界領先的創新平臺。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科學目標,深海科考挺進萬米時代,潔凈能源核心技術實現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