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會記住這一天:1994年4月20日。”時隔30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以下簡稱網絡中心)首任主任寧玉田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特殊的日子。
當天,一條傳輸速率為64K的國際專線從網絡中心成功聯網,實現了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這標志著中國互聯網時代的開端,更預示著一個數字生活的嶄新時代向人們開啟大門。
寧玉田(右二)、錢華林(右一)等討論NCFC建設問題。
2007年9月,在德國波茨坦,胡啟恒(前排左二)與曾致力于推動互聯網進入中國的部分專家合照。
NCFC機房。
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臺路由器。
中國第一臺.CN域名服務器。
網絡中心2號樓前的銅牌——中國互聯網誕生地。
網絡中心供圖
1 需求催生
國際互聯網的誕生有兩個驅動因素,一是政治和軍事方面的需要,二是大科學裝置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國際傳輸的需求。
為建立能抵抗核打擊的美國作戰指揮系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上世紀60年代就建成了覆蓋全美的阿帕網(ARPANet)。20世紀80年代,美、英、法等國均在創建本國的計算機網絡,很多互聯網的關鍵性、基礎性標準也在這一時期確定。
在科研領域,以粒子物理、航天科技為代表的大科學工程興起,進一步催生國際合作、資源共享方面的強烈需求。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建立NSFNet并取代ARPANet,成為當時互聯網的主干網。
我國最早應用互聯網的需求同樣來自科教領域。科技的迅猛發展和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讓中國科學家對網絡的需求越發迫切。
“科研人員有了研究成果,會寫成論文預印件寄給國外同行,國外科學家也會把論文預印件寄給中國學者。國際間郵包寄送往往需要數月,科研人員看到論文時,已經是半年前發表的成果了。”時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計算所)十室副主任錢華林介紹,“而借助互聯網,科學家能極大提高論文發表效率,加快成果產出進度。”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一些科學家已和國外研究機構建立了通信連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出于共享科學數據和計算資源的需求,已通過電子郵件和國外進行過聯系。當時,還僅限于收發電子郵件,而且網絡隨時會斷。
2 機遇出現
隨著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對高速計算的需求越來越迫切,1989年,當時的國家計委將支持網絡和計算中心建設列入“重點學科發展項目”,設想在北京中關村范圍內,建成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中關村地區研究所3個局域網絡,然后通過若干節點,連成一個高速計算機通信主干網,并建成網控中心和計算機主機系統。
“如果這一系統建成,一方面,科學家可以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共享超級計算機及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為中國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起到示范作用。”錢華林說。
該項目被稱為NCFC(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由國家計委組織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三方投標確定實施依托單位。
得到這一消息后,時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與開發局副局長寧玉田隨即向中國科學院領導作了報告。
“院領導對科技前沿非常了解,對高新技術非常敏感,當時就意識到網絡的重要性和巨大潛力。”寧玉田說。
報告報上去后,很快得到批復。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明確要求:“此事必須抓緊做好。”
3 0.7分勝出
1989年6月26日,中國科學院組織計算所、計算中心(1977年成立,后并入網絡中心)、軟件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和電子學研究所等單位的計算機和網絡專家成立NCFC項目投標小組,集中撰寫標書。
“當時競爭非常激烈,經評審組21位專家嚴格評議打分,中國科學院的方案比第二名僅高0.7分。”寧玉田說,“坦白講,其他競標單位的實力也不差,每位專家都很優秀,但我們的方案總體上更優。”
最后,中國科學院勝出,主持NCFC項目。
NCFC項目牽涉多家機構和大量資源,組織協調難度很大。1990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中心(后并入網絡中心)成立,掛靠在計算中心,并從各研究所抽調優勢力量,組建攻關團隊。寧玉田任主任,計算所研究員馬影琳任總工程師,錢華林和計算所研究員蘇振澤任副總工程師,牽頭組成了核心團隊。
為方便實施,項目組設立管理委員會,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胡啟恒任管理委員會主任,成員由國家計委、國家教委、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相關領導組成。
是年11月,國家計委批復NCFC立項。
4 雛形漸成
NCFC的首要任務是建設3個局域網,再連接成一個主干網。項目實施過程中,連接主干網必須使用統一的協議。當時國內組網有X.25協議、DECnet協議,還有X.400協議。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組建的局域網也采用了不同的傳輸協議。
主干網采用什么標準來連接,NCFC管理委員會內部對此有些爭議。當時,世界上還沒有統一的網絡協議,比如歐洲是OSI,美國在發展TCP/IP。
NCFC管理委員會的專家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實際驗證和細致討論,最終認為TCP/IP協議更具優勢,于是采用該協議。
“現在看來,當時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TCP/IP協議后來成為互聯網的國際標準,這讓我們在技術路線上沒有走彎路。”寧玉田說。
解決了傳輸協議問題后,“廣播風暴”問題又接踵而至。“廣播風暴”是指因網絡設計和連接問題,廣播在網內大量復制,占用帶寬,導致網絡性能下降甚至癱瘓。由于當時從國外采購路由器困難,項目組決定一邊嘗試用“網橋”(Bridge)連接,一邊著手研制路由器。
錢華林帶著學生——青年工程師李俊(后任網絡中心第三任主任),借助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時帶回來的開源RIP路由協議軟件,經消化、吸收和攻關,通過在臺式電腦(PC機)上安裝4塊網卡并修改軟件的方式,組建成一臺“PC版”路由器。
這是中國第一臺自行研制并投入運行的路由器。此后,在NCFC主干網試運行中,全網用了30多臺PC路由器。
網絡連接實驗中,從軟件到硬件設備,基本上都要從頭做起。那時候就連一根光纖都要經過半年時間才能拿到手,項目組用以太網連接計算所南樓、北樓的實驗就花了半年時間。
主干網連接光纖要走地下管路,但地下管路歸當時的郵電部管理,在其中穿過光纖需得到郵電部批準,然后經北京市海淀區郵電局辦理。在和清華大學連接過程中,有幾百米的光纖管道全被占用了,鋪設新管道又不現實,討論再三,專家們決定采用架空光纜的方式連接。然而,進口光纖價格不菲,架空光纜又容易損壞。為此,項目組科研人員每天晚上都要化身“打更人”,沿著光纖路線巡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93年12月,NCFC項目順利完成,高速光纜和路由器將3個院校網連在一起,構成了中國互聯網的雛形。
5 突破阻礙
NCFC項目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裝備超級計算機作為網絡公用資源。但完成這一任務卻面臨巨大阻礙,因為當時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發達國家限制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新技術的組織)拒絕向中國出口超級計算機。
NCFC管理委員會見招拆招,決定趁此機會嘗試國際聯網。
“這不僅符合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方向,也能滿足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國際合作的需要。”寧玉田說,“但聯網過程并不順利,可以說困難重重。”
其實,作出這個決定時,科研人員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當時,NCFC項目任務書中并沒有接入國際互聯網的考核指標,國家對項目組也沒有這方面的要求。
“這是個自選課題,或者說是NCFC管理委員會的自發行為。”寧玉田回憶,“面臨著政策、技術、經費、設備等多重障礙。”
當時國內電信制度規定,對外連接必須專線專用,中國科學院這根線要實現資源共享,就要承擔專線昂貴的價格。更何況,當時很多先進設備和技術并非有錢就能買到。
更關鍵的是,美國擔心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會對美國構成所謂“安全威脅”。
1993年底,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的所有技術問題都已解決,但網絡就是不通。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有位美國專家明確告訴我國專家,中國不能接入互聯網,是“技術以外的一些障礙”。
為接入國際互聯網,從科研管理層、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到NCFC項目組成員都在努力,胡啟恒、師昌緒、陳佳洱、錢華林等人多次在有關國際會議上為此爭取。寧玉田說:“其實科學家都非常支持中國接入互聯網,當時有美國同行表示,只要政府不反對就行。”
1994年4月初,胡啟恒去美國開會,特意拜訪了主管互聯網的NSF負責人,說明NCFC的性質及聯網的目的。
最終,雙方達成共識,美國同意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主干網。
胡啟恒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曾作出精彩論斷:“中國的互聯網不是用八抬大轎抬出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里走出來的。”
6 歷史一刻
1994年4月19日深夜,李俊正在NCFC機房值班。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他忽然發現能進入國際互聯網了。
“突然能聯網了,能看到美國互聯網上的東西了。那股興奮勁兒難以形容,我意識到自己是中國第一個進入國際互聯網的人。”李俊回憶說。
因為已是深夜,李俊并未立即將這個“大消息”告訴別人。像意外走進神秘花園的孩子,他想先獨自“玩耍”一番。
第二天,聽到能接入國際互聯網的消息后,大家都很興奮,1994年4月20日也被正式認定為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紀念日。
“中國從此被國際上正式承認,成為國際互聯網大家庭的第77名成員。”網絡中心科技云運行與技術發展部主任黎建輝說,“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確實應該記住這一天。”
“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是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中國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國際友人共同努力和團結協作的成果。多位國家領導和院領導都曾作出批示。”寧玉田說,“這件事也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7 域名回遷
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之后,中國的國家域名(.CN)還在國外運行。國外向中國發送郵件很困難,只能用IP地址收發。
“作為互聯網關鍵基礎設施,域名系統是支撐全球互聯網運行的重要根基和‘導航系統’,是一切應用的第一入口。”互聯網域名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毛偉說。
1990年,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教授王運豐曾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教授措恩協商申請.CN域名問題。在措恩協助下,.CN域名注冊成功,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的錢天白被登記為行政管理人,域名服務器暫放卡爾斯魯厄大學管理。
NCFC項目初期,錢華林等人就開始規劃域名體系的建設。他們在征得亞太互聯網絡信息中心(APNIC)同意并獲得中國政府授權,準備在全球互聯網根服務器上注冊.CN域名時,才發現該域名已經被錢天白注冊。
胡啟恒隨即以NCFC管理委員會主任身份邀請錢天白參加NCFC項目,并多次會見措恩,討論域名回遷中國的工作。
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后,域名體系建設步伐加快。1994年5月21日,在錢天白和措恩的協助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中心建成并開始管理運行.CN域名服務器。錢天白、錢華林分別擔任中國.CN域名的行政聯絡人和技術聯絡人,改變了中國國家域名服務器一直放在國外的歷史。
1997年5月30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發文,委托網絡中心組建和管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負責.CN頂級域名的注冊和管理工作。
8 “幸運”背后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互聯網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64K速率接入,到當前普通家庭上網百兆起步、科研院所萬兆連接,中國互聯網過去30年加速取得的成就令寧玉田“始料未及”。
“當時的目標就是為科研提供便利,沒有人能料到互聯網在今天會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寧玉田感慨道。
“前幾次工業革命我們都沒趕上,但在這次互聯網大潮中,中國和國際同時‘起跑’。”黎建輝說,“從這個角度說,我們非常幸運,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恰逢其時’。這種幸運,是中國科學院面對國家重大需求時,組織各科研院所協力攻關、充分發揮建制化科研優勢的結果。”
從門戶網站、即時通信、電子商務、社交網絡,到移動支付、物聯網、人機物融合、萬物互聯……中國互聯網的30年是從跟蹤、學習、模仿到自主創新的30年。今天,在很多行業和應用場景中,中國創造創新越來越多。所有這些都肇始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機和網絡專家的早期探索、試錯、引領和示范。
黎建輝說:“中國科學院后來推進的‘百所聯網’、域名管理、算力網格、IPv6技術,推動科研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嘗試,都為互聯網領域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對其他領域發展互聯網相關技術和應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也為前沿研究提供了定制服務和基礎保障。”
《中國科學報》 (2024-04-22 第4版 專題)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會記住這一天:1994年4月20日。”時隔30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以下簡稱網絡中心)首任主任寧玉田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特殊的日子。當天,一條傳輸速率為64K的國際專線從......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會記住這一天:1994年4月20日。”時隔30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以下簡稱網絡中心)首任主任寧玉田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特殊的日子。當天,一條傳輸速率為64K的國際專線從......
4月19日上午,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前夕,以“潮涌網絡·向新出發”為主題的高端對話在中國互聯網誕生地——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舉辦。記者從該活動中了解到,30年來,中國互聯網核心共性......
國家數據局19日發布消息,為摸清數據資源底數,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更好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國家數據局、中央網信辦等部門聯合開展全國數據資源情況調查,調研各單位數據資源生產存儲、流通交易、開發利用、安全......
2023年開始,互聯網醫療進入真正的常態化時期。在更為冷靜的環境下,將過去的高光時刻轉變為能力沉淀是下一輪突破市場局面的關鍵。為了更好地洞察新階段互聯網醫療的用戶需求與供給匹配,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與京東......
隨著基金2023年四季報披露完畢,QDII基金最新投資路徑曝光。去年四季度,QDII基金整體保持較高的權益倉位,但較去年三季度末小幅降低。具體投資方向上,美股和港股仍是QDII基金重點布局的區域。其中......
12月27日,記者從上海市松江區了解到,位于G60衛星互聯網產業基地的G60衛星數字工廠正式投產,首顆商業衛星也在當天下線。據介紹,該衛星智能工廠依托柔性生產、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目前衛星年產能最大可......
2023年11月26日,由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主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未來工業互聯網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承辦的第一屆未來工業互聯網論壇在無錫舉行。軍事科學院尹浩院士、南京航空......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鄉村建設。智能農機等智慧農業建設快速起步,農村電商等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互聯網+教育”等數字惠民服務扎實推進……數字鄉村發展給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
“刷臉”進入景區的安保系統,微笑就能打折的無人超市,“伸手”即可付款的“刷掌支付”……在近日召開的互聯網大會和進博會上,這些曾在科幻大片里出現的場景已不是新鮮事。而放眼更廣袤的空間,互聯網技術帶來的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