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萬畝耐鹽堿水稻示范片10月13日進行測產。專家組隨機抽取了高、中、低三種類型3塊示范方,每示范方實測1畝以上,通過收割、脫粒、水分測定、除雜、稱重,實收結果為平均畝產573.8公斤。
這是中國首個豐收的萬畝耐鹽堿水稻示范片。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說,今年的成功種植,表示著中國以篩選和培育耐鹽堿水稻品種為核心,結合控鹽技術、鹽堿地土壤修復技術、栽培調控技術的綜合運用,在西北內陸鹽堿地改良和綜合利用方面樹立了樣板。
記者14日從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長沙種業研究中心獲知上述消息。
中國鹽堿地面積約為15億畝,其中可開發利用面積超5億畝。目前,中國已有11個耐鹽堿水稻品種通過國家耐鹽堿區域試驗審定,耐鹽堿水稻推廣種植面積突破100萬畝,分布在黑龍江、新疆、山東、江蘇等10多個省區市,覆蓋全國主要鹽堿地類型。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萬畝耐鹽堿水稻示范片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六團十一連實施種植,種植品種為“新稻36號”。今年初,該萬畝水稻種植區還是荒蕪之地,鹽堿地上僅有紅柳、沙棘等少數植物生長,土壤含鹽量超過12‰,pH值8.5以上,屬于重度鹽堿地,不具備水稻種植條件。
為讓鹽堿地變糧倉,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組織湖南、新疆兩地專家團隊集智攻關,采用物理排鹽、排堿,篩選抗鹽堿水稻品種雙向發力,向鹽堿地要地、要糧。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是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新疆農科院、黑龍江農科院、江蘇農科院、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有限公司、廣東海洋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湖南大學、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11家優勢單位共同建設。
中心的任務是培育更多適應不同鹽堿地類型、高產和優質兼備的新品種,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力爭實現袁隆平院士提出的8年至10年內,中國推廣耐鹽堿地1億畝,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8000萬人的目標。
“我們將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為2035年新增1500萬畝耕地貢獻水稻解決方案,把鹽堿地變成米糧倉,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范小兵表示。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團隊在水稻無人農場建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了一種非線性系統下水稻自主收獲中的運輸車輛精準定位控制方法,以及一套主從式協同作業系統和相關控制策略。相關成果......
4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與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國內科研單位合作,采用基因編輯等方法,快速創制出對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具有廣譜抗性的水稻新種質,......
9日,記者從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張健研究員團隊獲悉,該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將水稻種子油脂含量從2.3%提升至11.7%,為水稻、玉米、馬鈴薯、木薯等高產淀粉類糧食作物轉換為油料用......
10月22日,耐鹽水稻品種“南粳鹽1號”“鹽稻21號”測產現場觀摩會在位于江蘇鹽城市的江蘇順泰農場舉行。經過收割、脫粒、水分測定、稱重等環節,現場測算兩個品種的實收結果分別為畝產561.1公斤、531......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聯合海南三亞崖州灣實驗室、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河南大學等單位在《核酸研究》上在線發表了全球首個萬份水稻群體變異圖譜。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自然變異是基因改良和......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萬畝耐鹽堿水稻示范片10月13日進行測產。專家組隨機抽取了高、中、低三種類型3塊示范方,每示范方實測1畝以上,通過收割、脫粒、水分測定、除雜、稱重,實收結果為平均畝產......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萬畝耐鹽堿水稻示范片10月13日進行測產。專家組隨機抽取了高、中、低三種類型3塊示范方,每示范方實測1畝以上,通過收割、脫粒、水分測定、除雜、稱重,實收結果為平均畝產......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萬畝耐鹽堿水稻示范片10月13日進行測產。專家組隨機抽取了高、中、低三種類型3塊示范方,每示范方實測1畝以上,通過收割、脫粒、水分測定、除雜、稱重,實收結果為平均畝產......
“接種了‘植物疫苗’的水稻(兆優5455)畝產達到779.85公斤,平均增產14.85%,穗數增加7.79%。”10月8日,“植物疫苗誘導水稻防病抗病、促進增產增效綠色技術”田間示范觀摩會在湖北襄陽襄......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超級稻種質創新團隊初步解析了赤霉素影響水稻落粒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細胞(ThePlantCell)》上。赤霉素被廣泛認為是引起“綠色革命”的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