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Baylor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在DNA低甲基化時Daxx/Atrx復合物通過促進H3K9三甲基化(H3K9me3)保護了串聯重復元件(Tandem Repetitive Elements)。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9月3日的《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松陽洲(Zhou Songyang)教授。在過去的十多年,松陽洲教授在分子細胞學領域的研究中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他對人體細胞端粒調節機理和胚胎干細胞的蛋白組學和功能性的研究處于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前沿。
DNA甲基化是哺乳動物體細胞生長及存活的必要條件,受到從頭DNA甲基轉移酶DNMT3a/3b及維持型DNA甲基轉移酶DNMT1的嚴密調控。DNA甲基化可以抑制基因轉錄,促進形成緊密失活的染色質或異染色質來保護基因組完整性和穩定性。
端粒和著絲粒一類的重復元件定位在一些特定的區域,對于維持染色體的結構和完整性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序列調控異常與基因失穩及一些人類疾病直接相關。其他的一些重復元件如包含反轉錄轉座子的長末端重復序列(LTRs)(或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s])則散布于基因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些序列有能力促成惡性轉化。研究證實,正常情況下通過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等染色體維持機制積極抑制了ERVs,這些機制遭到破壞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導致一些人類疾病及癌癥。
有意思的是,胚胎干細胞(ESCs)可以容忍整體缺失DNA甲基化。在一些特異的發育階段哺乳動物基因組DNA會經歷程序性全基因組去甲基化。盡管存在重復元件去抑制的風險,這樣的全基因組DNA去甲基化卻不會導致基因組失穩,表明有其他的控制機制確保了基因組完整性和穩定性。
SWI/SNF樣染色質重塑蛋白ATRX與轉錄共抑制因子DAXX可以形成一種復合物。近期的一些研究發現,DAXX/ATRX復合物與DNA甲基化之間有關聯。DAXX可充當分子伴侶使得組蛋白H3變異體H3.3能夠與染色質結合。在小鼠中敲除Daxx或Atrx均可導致胚胎致死。以往的研究證實,DAXX和ATRX可以定位在體細胞及ESCs的臂間異染色質和端粒上。一些全基因組測序研究表明,ATRX靶區域(例如啟動子和富含GC的串聯重復序列)富含CpG二核苷酸。尤其,ATRX可結合到H3K9me3轉錄沉默的臂間異染色質區域。ATRX突變可導致rDNA、亞端粒重復序列等重復序列DNA甲基化發生改變。然而當前對于DAXX和DAXX-ATRX復合物在這些過程中的確切作用仍不是很清楚。
在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員采用全基因組結合與轉錄分析,證實Daxx和Atrx顯示不同的基因組分布模式,但它們都優先結合到野生型小鼠ESCs中串聯重復元件上。整體DNA低甲基化可進一步促進招募Daxx/Atrx到包括反轉錄轉座子和端粒等串聯重復序列上。在基因組低甲基化的細胞中敲落Daxx/Atrx可以加劇重復元件轉錄水平異常去抑制及端粒功能失常。機制研究證實,Daxx/Atrx介導的抑制似乎與招募Suv39h及H3K9三甲基化有關。
新研究由此證實,在DNA甲基化處于低水平時Daxx和Atrx通過沉默重復元件保護了基因組。
近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團隊聯合青海省西寧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培育的“克隆藏羊”在青海順利出生。這是國內首次采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對現存藏羊群體中的優良個體進行種質復原保存,并用于良種藏羊高效繁育。初生......
放假回來發現實驗室冰箱出現故障,里面的材料全被毀了是種什么樣的體驗.....這些研究生表示:堪稱噩夢,數十年直接白干。盡管沒有跡象表明存在破壞行為,但學校還是報警并開啟了內部調查。——————————......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原發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CNS)腫瘤中最具侵襲性和致命性的一種。手術切除腫瘤后,膠質母細胞瘤患者通常接受放射治療和化療藥物替莫唑胺(TMZ)治療。盡管患者最初對該藥物反應良好,......
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報告說,他們發現一種罕見的脂質是鐵死亡(一種細胞死亡形式)的關鍵驅動因素。這些發現提供了關于細胞在鐵死亡過程中如何死亡的新細節,并可以提高人們對如何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等有害發生鐵死亡......
1月19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組織召開“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座談會”。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政府黨組成員于英杰出席座談會并講話,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主持會議,相關國家部委......
“真正要在科學上有所作為,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愛’。這份愛不是簡單的興趣,而是一種從內心生發出的理性思考。這種驅動力強烈到你愿意為它付出所有。”近日,在回答“科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時,中國科學院院士、......
近日,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仇吉川、劉宏與基礎醫學院教授郝愛軍發展了一種用于改善納米顆粒與細胞的相互作用的普適性策略。研究成果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納米材料在藥物遞送、組織工程、生物成像......
1月11日,《細胞》(Cell)編輯團隊向《中國科學報》發來創刊50周年祝詞,回顧創刊歷程,并展望了未來的發展。以下為相關內容:1984年,《細胞》創刊。自創刊伊始,《細胞》的目標便是發表“令人興奮的......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石建濤,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方海,在《基因組研究》(Genome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DNAmethylationhaplot......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葉邦策教授課題組在DNA傳感裝置的設計及生物納米雜合系統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該研究構建了納米機械-天然雜合細胞,賦予了天然細胞非傳統信號分子的感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