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秋,賞月都是重要的主題。今年的中秋月,不僅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還要迎來本年度第二個“超級月亮”。
9月17日中秋節晚,太陽落山后,若天公作美,東方天空預計可看到近乎圓滿的一輪圓月從地平線上升起。隨著天光漸暗,圓月愈發明亮,皎潔的月光會為云彩鑲上光邊,也讓群星“躲”了起來;而到18日上午10點35分,則將迎來最圓的“望”月。
中秋適逢“超級月亮”,還是比較罕見的,為什么這么說?
“‘超級月亮’在天文學里并不是一個正式的概念,但從觀賞角度值得一說。‘超級月亮’指月亮在月圓的同時,恰好也處于近地點,從而顯得又大又亮,也就是‘最圓’和‘最近’同時發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張旸介紹,這個現象,我們要從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運動,以及月相的變化規律說起。站在地球的視角觀察月相,月亮時圓時缺,周而復始,這一個變化周期叫作“朔望月”。每到農歷初一,月亮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背對地球,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個時刻叫作“朔”;而當月亮被照亮的那一半朝向地球,我們就能看到圓月,這時的月相叫作“望”,這就形成地球上看到的“月有陰晴圓缺”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朔望月”并不是正好的30天,而是平均29.53天。因此,滿月不僅出現在農歷十五,也常常“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甚至還可能出現在農歷的十四或十七。
假如我們在某個遙遠的恒星觀察地球和月亮,就會看到月亮大致是沿著一個橢圓軌道繞著地球公轉,地球處在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月亮在這個橢圓軌道上的公轉周期叫作“恒星月”,它也不是30天,而是大約27.32天。當月亮運轉到離地球這個焦點最近的位置時,就是到達了“近地點”,反之則是“遠地點”。月球在近地點時,距離地球36萬公里左右,在遠地點時則超過40萬公里。
月亮運轉到近地點時,各種月相都有可能碰上。如果恰好趕上滿月,就會顯得比通常的滿月更大更亮。這一時刻在天文學上叫“近地點滿月”,天文愛好者稱為“超級月亮”。“超級月亮”究竟有多大多亮呢?張旸介紹,跟“遠地點滿月”即最小滿月比起來,“超級月亮”大約視面積大30%。
“超級月亮”多久出現一次?
張旸介紹,近似計算下“朔望月”與“恒星月”的最小公倍數即答案,大概是每隔14個月天空就會出現一次標準的“超級月亮”。不過對公眾而言,相差半天、一天觀察月亮,并沒有肉眼可見的顯著區別,因此將近地點附近一天內的滿月都算作“超級月亮”,這就導致我們聽說的“超級月亮”出現得有點頻繁。
比如今年,就會有4次“超級月亮”,分別是8月20日、9月18日、10月17日和11月16日。其中,最受到人們關注的便是9月18日,也就是農歷八月十六的滿月。“中秋與超級月亮的‘牽手’,從概率上說也要十幾年一遇。”在張旸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對月亮情有獨鐘,中秋時節更講究“花好月圓人團圓”,因此今年的中秋節尤其值得賞月。
這樣寄托著美好期盼的“超級月亮”,要如何欣賞和觀測呢?
“最好在傍晚時分,在地勢較為開闊的場所觀賞。此時月亮剛剛升起,看上去會顯得更大,初升的滿月,顏色略偏紅黃,當月亮上升到一定高度時,會逐漸變成白色。”張旸建議,欣賞滿月不需要專業設備,裸眼即可。如使用小型望遠鏡,則可以看清月面上的細節,別有趣味。攝影愛好者也可以抓住好機會,“借景”當地標志性建筑或人文景觀進行創作拍攝。
中國共產黨黨員、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天文學系吳月芳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12月13日18時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吳月芳教授于1938年7月1日出生于浙江諸暨,195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
11月13~16日,上海科技館組織召開的“天文館的未來——新時代天文館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行。國內外天文科普場館、科研院所和相關組織的負責人,天文領域及相關科普展示教育的專......
每年中秋,賞月都是重要的主題。今年的中秋月,不僅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還要迎來本年度第二個“超級月亮”。9月17日中秋節晚,太陽落山后,若天公作美,東方天空預計可看到近乎圓滿的一輪圓月從地平線上升起......
每年中秋,賞月都是重要的主題。今年的中秋月,不僅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還要迎來本年度第二個“超級月亮”。9月17日中秋節晚,太陽落山后,若天公作美,東方天空預計可看到近乎圓滿的一輪圓月從地平線上升起......
每年中秋,賞月都是重要的主題。今年的中秋月,不僅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還要迎來本年度第二個“超級月亮”。9月17日中秋節晚,太陽落山后,若天公作美,東方天空預計可看到近乎圓滿的一輪圓月從地平線上升起......
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稱,研究人員研究發現一顆“超級木星”式巨型系外行星,這顆行星圍繞附近一顆約有35億年歷史的太陽型恒星運行。由于之前預測......
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張夢然)土衛六一直被天文學家視為最接近地球環境的衛星。《自然·通訊》17日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這顆土星最大衛星上海洋的成分和海浪情況。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液態碳氫化合物的......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科技日報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張佳欣)據22日《自然》雜志報道,由美國西北大學牽頭的國際研究團隊揭開了一個長達400多年的太陽之謎:太陽磁場起源于何處?這一問題自伽利略時代以來一直困擾著科......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做宇宙“焰火”的“最強瞭望者” 4月27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空間科學論壇上,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實施的愛因斯坦探針(EP)衛星任務發布了首批在軌科學探測圖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