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天然產物是海洋生物的代謝物。其中的蛋白質、核酸、多糖等大分子物質,有專門的研究,不在此列。這里主要指分子量較低、結構特殊的次級代謝物。它們具有各種生物活性,如有的是在生物體內能調節個體各細胞間的功能的激素;有的是在生物同種或異種內通過海水介質而相互作用的化學傳訊物質,即信息素。
海洋天然產物是海洋生物的代謝物。其中的蛋白質、核酸、多糖等大分子物質,有專門的研究,不在此列。這里主要指分子量較低、結構特殊的次級代謝物。它們具有各種生物活性,如有的是在生物體內能調節個體各細胞間的功能的激素;有的是在生物同種或異種內通過海水介質而相互作用的化學傳訊物質,即信息素。它們有能夠誘導交配、逃避、洄游、識別、告警等各種行為。對釋放信息素的生物有利的,稱為利己信息素;對接受傳訊物質一方有益的,為利他信息素。有的代謝物為含鹵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它們往往有毒,為化學防御信息素,并有抗菌、殺蟲、降血脂、抗腫瘤、抗癌等藥效,這些天然產物,也是構成海水溶解有機物的組成部分。
已分離出的海洋天然產物,按不同的化學結構,可歸納為:萜類化合物,甾體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非異戊二烯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
① 萜類化合物。以異戊二烯單元頭尾連接起來的化合物。有單萜(C10)、倍半萜(C15)、二萜(C20)、三萜(C30)等,多數萜含有鹵素,屬于有化學防御傳訊作用的信息素或抗生素等。如紅藻凹頂藻,是含萜的種類最多的海洋生物;從軟珊瑚分離的二萜具有抗癌活性。
② 甾體化合物。從魚類、海綿、甲殼動物、棘皮動物和海藻等海洋生物中,已分離出100多種3-羥基甾體化合物。一種生物往往可含數種甾醇。這類物質屬于信息素或具有藥效。例如:雌蟹在蛻皮前放出的蛻皮激素,是一種甾醇,能引誘雄蟹在旁邊保護自己蛻皮,蛻皮之后,進行交尾;海星所含的皂角苷,是含硫酸基和糖的甾酮,有細胞毒性、溶血性和抗病毒等藥物活性。
③ 非異戊二烯化合物。多數是在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或代謝過程中生成的非異戊二烯結構的一類化合物,其中有的為含炔化合物、脂肪類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從官能團、分子骨架上看,它們都與陸地生物來源的該類化合物截然不同。從網翼藻、水云等的雌配子體釋放出的信息素,能吸引雄性配子體進行交配。凹頂藻和柳珊瑚分別所含的脫溴海兔素和前列腺素都具有顯著的藥物活性。
④ 芳香族化合物。從海綿、海藻(特別是凹頂藻、松節藻、多管藻等紅藻)等海洋生物中,可分離出多種溴代酚化合物。例如:從松節藻科海藻、海綿、蠕蟲等分離出的三溴代酚、二聯酚醚、三聯酚醚等;從海綿中分離出溴代吡咯化合物等。它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可作為藥物。
⑤ 含氮化合物。海洋生物的次級代謝物中,有許多含氮化合物,其中有結構較簡單的特殊的氨基酸。例如:從紅藻分離出的海人草酸,是有效的驅蛔蟲劑;從海帶分離出的海帶氨酸,具有降血脂和降血壓的藥效。還有許多海洋動物所含的結構較復雜的有毒的含氮化合物,如從河豚分離出的河豚毒素,是該生物的防御信息素。常用其研究神經系統的興奮現象,并用它作為癌癥后期緩解疼痛的藥物。從沙蠶分離出的沙蠶毒素,含氮和硫,對魚有毒,具有殺蟲性能,已根據其化學結構合成出有效的稻田殺蟲劑。石房蛤以膝溝藻為餌,結果,從這兩者都分離出石房蛤毒素,其毒性與河豚毒素相似。從日本駿河灣的日本東方螺中分離出的駿河毒素,是一種防御傳訊物質。
海洋生物代謝物的化學結構的多樣性和特異性,是陸地生物所不能比擬的。通過對它們的結構及其對生物的生理行為的研究,可進一步了解海洋生物在同種之間和異種之間賴以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的化學物質基礎。從這些特殊的化合物在各種生物中的分布狀況,可探求生物演化的化學特征,并可作為生物化學分類的依據。為了開發利用海洋的藥物資源,沿海國家先后設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對海洋生物代謝物進行了大量的藥物篩選工作,已確定了一些比較有效的抗菌、殺蟲、抗腫瘤和抗癌的化合物,為制備新藥物提供了新途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等,在海洋巖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定量計算了全球海洋板塊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沖帶是海洋板塊,尤其是地......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等全球16個研究......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積超過90%。深海熱液系統發現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海底深處沒有生命。“最近十幾年,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把實驗室搬到海底’。我們做了一根探針,叫‘拉曼光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小平團隊,在河口咸淡水混合過程中氮的遷移轉化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Thedistinctphasesoffresh-......
2023年12月11日,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在北京召開“海洋移動信息網絡理論與關鍵技術”專項項目評審會。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陸建華出席會議并致辭。信息科學部常務副主任劉克主持開幕式。陸建......
10月26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嶗山實驗室于際民研究員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該研究結合深海酸度數據和冰芯二氧化碳記錄,揭示兩極海域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多種模式來調節大洋深海通風狀況。這些模式可以解......
10月23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實驗室)與廣州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共建“廣州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據了解,本次合作雙方秉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整合各自優勢資......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尹寶樹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針對海洋障礙層結構反演重構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ResearchCo......
隨著國家海洋戰略的實施和“智慧海洋”工程的推進,海洋活動愈發頻繁,海洋業務種類愈發多樣,對高效、穩定、可靠的信息交互需求也愈發迫切。然而,海洋基礎通信設施非常有限、海洋氣象狀況多變、海水影響機理復雜,......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小波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題為:Achlorophyllcsynthasewidelyco-optedbyphytoplankt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