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尹寶樹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針對海洋障礙層結構反演重構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
海洋障礙層位于海洋的密度混合層底部與溫度等溫層頂部之間,其厚度變化對海洋的垂直混合過程產生直接影響,進而調控海表溫度和海-氣交互作用。障礙層的變化會影響熱量和鹽分在海洋內部的輸運,從而對局地天氣氣候產生影響,包括熱帶氣旋的生成和強度、降水模式的變化以及更大尺度的氣候現象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和印度洋偶極現象(IOD)。由于觀測技術的局限性,目前獲取高質量的海洋障礙層結構實測數據頗有挑戰性。因此,利用高分辨率的衛星遙感資料與實測數據相結合來反演重構海洋內部關鍵結構,已成為物理海洋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尹寶樹團隊采用先進的元學習技術,集成了卷積神經網絡(CNN)、門控循環單元(GRU)和人工神經網絡(ANN)三種機器學習模型,并提出了新穎的多模型集成方法,從而顯著提升了海洋障礙層結構的反演精度。通過利用海表溫度(SST)、海表鹽度(SSS)和海表風速(SSW)等關鍵海表環境要素,該研究可準確地重構出海洋障礙層結構。上述成果突破了傳統觀測技術和數值模型的局限性,展示了機器學習尤其是元學習在海洋學研究中的潛力和應用前景。此外,該工作為探討海洋動力學、推動海洋環境變化研究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寶貴的支持與貢獻,頗具學術價值和實際應用前景。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鄭小童團隊聯合國外學者在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提出,風驅動的海洋環流變化對熱帶太平洋變暖空間結構具有重要貢獻。這項新觀點發表于《自然-通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等,在海洋巖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定量計算了全球海洋板塊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沖帶是海洋板塊,尤其是地......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等全球16個研究......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積超過90%。深海熱液系統發現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海底深處沒有生命。“最近十幾年,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把實驗室搬到海底’。我們做了一根探針,叫‘拉曼光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小平團隊,在河口咸淡水混合過程中氮的遷移轉化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Thedistinctphasesoffresh-......
2023年12月11日,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在北京召開“海洋移動信息網絡理論與關鍵技術”專項項目評審會。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陸建華出席會議并致辭。信息科學部常務副主任劉克主持開幕式。陸建......
10月26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嶗山實驗室于際民研究員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該研究結合深海酸度數據和冰芯二氧化碳記錄,揭示兩極海域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多種模式來調節大洋深海通風狀況。這些模式可以解......
10月23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實驗室)與廣州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共建“廣州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據了解,本次合作雙方秉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整合各自優勢資......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尹寶樹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針對海洋障礙層結構反演重構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ResearchCo......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尹寶樹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針對海洋障礙層結構反演重構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Research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