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8-17 16:42 原文鏈接: 交叉學科發展仍需營造良好生態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研發與人才培養形式的變化,以及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發展需求,交叉學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也成為我國在國家層面對于學科發展提出的要求。

      應該說,我國交叉學科的發展歷史雖然不及某些西方國家悠久,但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看到交叉學科的重要性。1985年召開的全國首屆交叉科學學術討論會就發出了“迎接交叉科學的新時代”的聲音。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加快了對交叉學科的建設步伐。2004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要求高校綜合多學科的優勢和特色,打造兼具靈活性與適應性的交叉學科研究基地。2005年,國務院也提出應對交叉學科進行重點部署。“雙一流”建設的相關文件更是強調協調交叉學科與傳統學科,探索制定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國交叉學科建設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其發展依然面臨著一系列困境。比如,交叉學科的資助與評估缺乏較為清晰的制度界定,導致其資源配置存在較大的隨意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相關機構與人員對交叉學科的持續興趣與投入。

      為此,可以有針對性地學習國際上的相關經驗,為我國交叉學科的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

      首先,科研管理部門應成立專門機構,為交叉學科的研究提供常態化的支持與管理。以美國為例,其國家科學基金會為促進交叉學科研究的發展,進行了一系列機構設置與調整,不但為交叉學科的活動與事務專門設置了多個有針對性的管理部門——整合活動科主要負責對交叉學科研究項目進行管理,融合加速辦公室主要負責推動基礎研究的成果融合與轉化;還在生物科學、工程、數學和物理科學,以及社會、行為和經濟科學等各學部內下設了管理機構,專門負責交叉學科的工作,推進交叉學科資助計劃的實施。

      更重要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進一步將活動科、科學處及其他相關部門進行了整合,形成了跨部門的交叉學科項目主管協作團隊,共同審議和管理交叉學科的科研項目。這樣,交叉學科的機構與科技人員就能夠和非交叉學科一樣,通過正常的程序與渠道獲得國家提供的科研經費支持。

      其次,評估機構應為交叉學科的研究成果建立清晰、可行的評價機制。目前,我國交叉學科的科研人員往往因為科研成果難以得到外界認可而心生沮喪。這不是中國的特例,而是世界普遍現象。

      面對這一問題,英國現行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卓越研究框架(REF)給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英國的科研成果評價始于上世紀80年代。作為一項定期進行的科研評價,其目的是對參評高教機構的科研成果進行質量評價,以此作為科研排名和科研撥款的重要依據。

      英國的科研成果評價并不是一開始就有針對交叉學科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REF最近一次評估于2021年進行,較為全面地考慮了交叉學科研究成果評價的特殊性,包括允許跨學科合作研究成果被不同高校和學科院系重復提交;建立“跨學科研究網絡”,并在每個評價專家組設置至少兩位“跨學科研究評審員”,負責消除其他專家對交叉學科的認知偏差或偏見;定期召開會議進行討論,克服各成員在學科領域和評價認知上的偏差等。

      最后,高等教育機構應建立專門的交叉學科院系實體。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多所大學通過建立實體的方式,促進交叉學科形成穩定的學術共同體。比如,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在學院之外,獨立設置了交叉學科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卓越集群和研究生院,有效地促進了交叉學科的發展;日本筑波大學也成立了專門的全球教育院,用于管理交叉學科領域的學位項目。

      在這方面,我國也有一些高校走在了交叉學科改革的前沿,并相繼成立了專門的學科交叉教學和研究機構實體,如清華大學的交叉信息研究院等。

      總之,為更好促進我國交叉學科的創新發展,各利益相關方應協力構建和諧的生長環境,包括在科研管理部門成立專門機構、對交叉學科的研究提供常態化的支持與管理、評估機構為交叉學科的研究成果建立清晰可行的評價機制、高等教育機構建立專門的交叉學科院系實體等。

    相關文章

    學科交叉融合學術沙龍在四川農大舉行

    4月19日,四川農業大學教工部、動科學院、理學院在成都校區聯合舉辦了“學科交叉融合,碰撞思想火花”學術沙龍暨青年教師發展座談會。座談會現場   四川農大供圖座談環節,與會......

    太原科技大學兩位學者登上2023“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在近日愛思唯爾發布的2023“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太原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馬立峰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崔志華再次上榜。據悉,愛思唯爾2023“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主要采用全球權威的引文與索......

    北京市召開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座談會

    1月19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組織召開“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座談會”。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政府黨組成員于英杰出席座談會并講話,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主持會議,相關國家部委......

    “激勵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創新”——從職稱評審看江蘇探索人才分類評價改革

    一套智能產線,不僅幫企業提升了25%的生產效率,也成為南京工業大學教師方成剛晉升職稱的重要砝碼;一直沒有職稱的科研人員郭欣政,憑借扎實的學術造詣,通過“綠色通道”被直接認定為正高級職稱……如今在江蘇,......

    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工作召開會議,討論總結發展戰略

    10月9日下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工作聯合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召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常進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竇賢康作為聯合......

    四大板塊19個學科|國自然基金“十四五”學科重點支持方向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四五”發展規劃》正式公布規劃全文,共計21個章節,完整的闡明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十四五期間的發展方向與相關理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規劃公布了四個板塊19個學科重點支持方......

    研究敦煌的學者,為何不在西部在北京?

    “研究敦煌、青藏高原、祁連山的學者,主要不是在西部,而是在北京。”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王鑒指出,我國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一些西部高校......

    高校學科專業邁向分類發展特色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日前,教育部等5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推動開展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

    首批95家|安徽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擬認定和培育名單

    近日,安徽省科技廳發布首批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認定和培育名單,擬認定48家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名單和擬培育47家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名單。根據《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實施......

    教育部等五部門:將優化調整高校兩成左右學科專業布點

    日前,教育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進一步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