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輔助加熱系統工程10日通過發改委組織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驗收。分析人士認為,人造太陽概念股有望爆發。
據了解,EAST輔助加熱是國家發改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2011年11月開工建設。驗收委員會認為,EAST輔助加熱項目組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設計、研制了關鍵部件,建成的輔助加熱系統其輸出功率、運行脈沖長度等參數均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擁有完全獨立知識產權,其中“低雜波系統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性束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EAST是由中國獨立設計制造的世界首個全超導核聚變實驗裝置,于2007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并在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實驗成果。
金百臨投資顧問袁超表示,EAST裝置完成了重大升級改造,其科研水平已達國際磁約束聚變裝置的最前沿,成為未來五年世界上最有能力實現400秒長脈沖高性能放電的聚變裝置之一。二級市場上與核聚變相關的超導電纜導體有望受益。
從北京大學獲悉,由該校牽頭負責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的兩個項目——“激光驅動的天體現象實驗室模擬研究”和“基于超快強激光超高時間—空間—能量分辨技術及應用”項目日前正式啟動。......
行星發動機、智能量子計算機、太空電梯……一段時間以來,電影《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科技”元素引發廣泛關注。你知道嗎?電影中的很多裝備在現實中都有原型。“你們盡管想象,我們負責實現。”最近,社交媒體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24.shtm本報合肥1月7日凌晨電(記者常河)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
隨著核聚變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很多相關技術獲得突破。在科技創新越來越需要協同作戰的今天,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更有耐力、能長期投入的“國家隊”和更靈活、試錯成本更低的民營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合作,推......
“人造太陽”逐日夢,“聚變合肥”加速度。冬日暖陽下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創新創業熱潮涌動,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建設如火如荼,該設施的主體工......
記者22日從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獲悉,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標顯著優于設計要求,具備了批量制造條件。這標志著中國......
依托現有核科技工業體系,凝聚核工程領域具有專業經驗和技術基礎的相關研究單位和企業,逐步搭建聚變能的技術開發體系和工業體系,集中力量開展核聚變工程和技術攻關,再經過三十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到2050年左......
20日從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處獲悉,10月19日下午,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團隊再傳佳績,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HL-2M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創造了......
記者在2022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合肥主會場采訪時了解到,隨著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大科學裝置正加速催生應用成果。作為“雙創周”系列活動之一,合肥大科學裝置成果轉化......
核心閱讀日前,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實現了重大突破,產生了場強45.22萬高斯的穩態磁場,刷新了同類型磁體保持了近23年的世界紀錄。穩態強磁場實驗條件在物理、化學、材料、生命科學等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