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晴丹
兩年前,Science發表了歷時6個月的調查報告,猶如一記驚雷炸響了整個學術界:一篇被引2300多次、發在Nature上的重磅論文涉嫌造假。后來,作者同意撤回該論文,其一度被認為將是被引次數最多的撤稿文章。
然而,一篇22年前發在Nature上的開創性論文于6月17日正式被撤,刷新了這個紀錄。這篇論文由世界干細胞領域“大牛”Catherine Verfaillie在2002年發表,該論文聲稱,一種來自骨髓的干細胞可以生長分化為任何體細胞類型。它被引次數近4500次,無疑是迄今為止被引次數最高的撤稿論文。近日,《撤稿觀察》對此進行了報道。
2002年發表論文,Nature近日撤稿
消息一出,很多人倍感震驚。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表示,“沒想到這位權威科學家竟然也會有學術不端的一天。”而如此高影響力的一篇論文“塌方”后,意味著會對該領域相關研究造成顛覆性影響,更有數億投資經費可能面臨打水漂的結局。
事情發生后,Verfaillie所在的比利時魯汶大學并未對她作出任何處置,目前她仍是醫學院的名譽教授。
Catherine Verfaillie 圖源:魯汶大學
爭議不斷,仍不影響名利雙收
1982年,在魯汶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Verfaillie,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擔任研究員,在Phillip McGlave實驗室從事造血干細胞相關工作。1991年她成為該校醫學系教授,1997年獲得該校終身教職,在同行中享有國際聲譽。
2002年,她領導的研究發在Nature上,關于成體干細胞能夠分化為不同類型細胞的報道立即在科學界引起轟動。因為這是首次報道成體干細胞具有以前只屬于胚胎干細胞的特性。
這一發現被認為是開創性的,Verfaillie也因為這篇論文名聲大噪,并在論文發表后的幾年里陸續獲得了好幾個大獎。英國《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志稱這是“干細胞的終極發現”。
不過自論文發表以來,這項研究就一直備受爭議,許多科研人員提出了質疑。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大衛·內森杰出兒科講座教授Stuart Orkin指出:“如果這些干細胞真如她所說的那樣,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但目前還沒有人證明這一點。”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Rudolf Jaenisch說,“我沒有看到任何令人信服的數據表明有人重復了該實驗,所以我不認為這項研究成果是真的。”
盡管質疑聲不斷,但人們注意到,Verfaillie很快就從這項研究中獲益。她的實驗室規模和獲得的科研經費都翻了一番。一些實驗室甚至熱衷于合作擴大這類干細胞的使用范圍。
而且,Verfaillie被譽為比利時最偉大的科學家,成為該國名人,她的頭像甚至被印在比利時的郵票上。1998年至2006年,Verfaillie擔任明尼蘇達大學干細胞研究所所長,現在是魯汶大學干細胞研究所所長。
這些年來,Verfaillie獲得了數千萬歐元的科研資助。例如她在2011年獲得500萬歐元的初始資助;2015年,她成為歐盟委員會資助的一個重要項目的負責人,該項目耗資1000萬歐元,致力于制造人工肝臟;2016年,她成為獲得歐盟1150萬歐元資助的研究寨卡病毒團隊的一員;2019年,她獲得290萬歐元,用于與一家制藥公司合作,為髓鞘相關神經系統疾病設計治療方案。
Verfaillie不僅獲得大量資金,她還是Experimental Hematology和PLOS one等期刊的編委會成員,可謂實現了名利雙收。
一個喜歡“甩鍋”的“慣犯”
“樹大招風”,Verfaillie的研究引起了著名學術偵探Elisabeth Bik的注意。她通過大量詳細比對,發現Verfaillie的多篇論文都存在數據和圖像問題。其中就包括2002年發在Nature上的那篇。Bik將有疑問的地方都公開發表在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
在2006年爭論最激烈的時候,Verfailli仍繼續為自己的工作辯護,并列舉了一系列證明MAPCs效用的出版物,但對于Jaenisch以及其他學者提出的關鍵實驗數據不可重復的問題,一直不作回應。
關于Verfaillie的研究工作可能存在問題的第一份報告發表時間是在2007年初。當時《新科學家》報道說,2002年的Nature論文中的一些圖像出現在大約同一時間發表的第二篇論文中。同年,Nature發布了一則更正通知,Verfaillie對原始論文進行了勘誤,勘誤沒有承認數據造假,并聲稱原文章結論仍然成立。
《新科學家》在2007年的報道中透露,Verfaillie于2001年發表在Blood上的一篇被引用近1800次的論文中存在偽造的圖像。由于這篇論文發表時,Verfaillie尚在明尼蘇達大學工作,該校便對她的研究展開了調查。調查于2008年10月得出結論,承認論文包含偽造的圖像,但排除了Verfaillie有學術不端行為,她本人對這些圖像并不用負責。
按照Verfaillie的說法,是她的研究生Morayma Reyes重復用圖,偽造了數據。據Nature報道,Reyes作為論文第一作者承擔了全部責任。而作為通訊作者的Verfaillie僅被指責“監督不力”,她甚至還指責Reyes犯的錯誤,宣稱自己也是受害者。
2009年,應學校要求,Blood雜志撤回了這篇文章。Verfaillie公開表示,“學校的調查結論是對我個人的指控不成立。盡管如此,我還是深感抱歉,因為我作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并沒有注意到這些圖像問題。在科研過程中,我一直堅守誠信。”
后來,Verfaillie跳槽到魯汶大學,成為該校的名譽教授。但事情并未就此結束。在2019年末,魯汶大學科研誠信報告辦公室收到了一封投訴信,稱魯汶大學教授Verfaillie發表的一些論文中可能存在圖像篡改行為。然而經過調查,該校科研誠信委員會得出結論,“被審查的論文均不存在違背研究誠信原則的行為”。
魯汶大學校長Luc Sels還對曝光此事的媒體記者進行了猛烈抨擊,“調查結果出來之前,我們仍對涉事科研人員充滿信心。我們希望能保護我們的研究人員免受通過公共平臺進行的毫無根據的舉報或投訴。表達懷疑和公開點名羞辱是有本質區別的。”
顯然,Verfaillie的為人并不值得校長維護。Bik對Verfaillie發表的文章“抓住不放”,更多的數據質疑被一一呈現出來,再次將Verfaillie推向了風口浪尖。
2010年初,Verfaillie發表在《美國生理學雜志-細胞生理學》上的論文被撤回,原因是“現在有證據表明,所呈現的數據并不可靠”。
Bik則指出,Verfaillie團隊還有10多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她還會繼續追蹤下去。
造假重災區,損害仍在繼續
被稱為“萬能細胞”的干細胞是生物醫藥領域最熱門的研究之一,近年來發展勢頭十分強勁,而且每一個重大進展都能帶來巨大的收益和關注度。“香餌之下,必有懸魚”,也正因如此,總有人選擇“火中取栗”,干細胞領域也成了歷年來造假的重災區。
Verfaillie的造假事件“拔出蘿卜帶出泥”。她當年的“發現”被一些臨床科研人員作為研究基礎來驗證腦死亡和再生醫學的想法,即從患者體內提取骨髓干細胞用于修復甚至創造氣管。
其中一人正是前段時間因學術不端鋃鐺入獄的意大利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他因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納米材料合成器官+干細胞移植手術而一炮走紅。
當年,Macchiarini為患者做的人工合成氣管移植手術,很大程度上是源于Verfaillie的研究成果,而且二人也一起合作過基于干細胞的氣管移植臨床試驗。彼時,Verfaillie正因被舉報學術不端接受調查,Macchiarini宣布成功移植人工合成氣管成了她的救命稻草,挽救了她的職業生涯。
2013年2月,Verfaillie還打電話祝賀Macchiarini給一位2歲患者成功完成人工合成氣管移植手術(該患者在手術8周后死亡)。
事實證明,Macchiarini聲稱可以替代人體原生氣管的人工合成氣管,就是一個彌天大謊,導致8名患者死亡。這場“大屠殺”正是Verfaillie學術不端留下的“遺產”,而推遲撤稿無疑讓事情變得更糟。至今仍有許多受害者飽受手術失敗的折磨。
一篇造假論文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而那些引用這些問題論文的學者,不僅研究受誤導,研究成果或成泡影,甚至還可能陷入“被動造假”的不利局面。
參考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087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4533
2025年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劉超團隊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孫偉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
據新華社深圳2月18日報道,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于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研究成果,發現常......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近日,山西方創環境檢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創公司)和西安科納檢測校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納公司)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案依法宣判。判處方創公司罰金二十萬元,沒收違法所得,判處公司法定代表人、技術負責人、實驗......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一月內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呂昭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介紹01高熵非晶合金中的連續多形性轉變非晶態多形性轉......
在21世紀的今天,你見過手繪的實驗數據圖嗎?在一本“值得尊敬的”國際權威期刊上,竟充斥著大量“幼兒園水平”的手繪實驗數據圖:這些數據圖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異常交叉、斷裂和扭曲。這些奇葩論文是美國哥倫比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