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不斷加劇,預計到2030年,全球接近60%的珊瑚將會死亡。在以色列南部、紅海亞喀巴灣之濱的城市埃拉特,當地科學家正在不斷試驗,希望為珊瑚尋找一片棲息地。
總臺記者 趙兵:我身邊的這些水族箱,可不僅僅是用來展示這些美麗的紅海珊瑚。更重要的是,以色列科學家正在通過它們來模擬紅海的環境。并通過改變水溫等參數,來觀察珊瑚在不同水文條件下出現的變化。
埃拉特位于北緯29度,是地球上最北的珊瑚礁棲息地之一。這里的紅海珊瑚經過數千年的自然進化,較其他地區珊瑚具有更高的耐熱性。這為當地的珊瑚保護研究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校際海洋科學研究所珊瑚礁生態學實驗室主任 毛茲·菲內:通常珊瑚會在水溫比夏季最高水溫高出1到2攝氏度的情況下發生白化和死亡,但是在亞喀巴灣這里,它們可以承受比夏季最高水溫高5到6攝氏度的水溫,這太神奇了。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為珊瑚礁在氣候變化中找到一處最后的棲息地。
通過這些水族箱中的模擬器,他們發現,當給珊瑚施加更多的外部干擾,比如石油泄漏、化學污染、沿海過度開發,這些珊瑚的耐熱性就會被極大削弱甚至消失。菲內說,在有限的時間內,保護珊瑚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技術,而是盡量減少對它的破壞。
據聯合國環境署數據顯示,珊瑚礁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雖然只覆蓋了不到1%的海底,卻是25%的海洋物種賴以生存的家園。埃拉特當地的水族館很早便開始讓當地兒童參與認養珊瑚的項目,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們保護珊瑚的意識,希望下一代能夠在保護珊瑚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第一監測站,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各流域海域局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為提高環境監測實驗室分析技術水平,按照《生態環境部2024......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環境標準樣品研究所: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珍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姚永堅團隊合作,在南海洋殼結構與巖漿增生歷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揭示了南海洋盆巖漿增生的時空分布新規律。相關成果發表在......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的“第二屆海洋內波與混合研討會”在廣州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陳植武和蔡樹群作為共同召集人,邀請了中國海......
近日,為保障“海基二號”海上安裝和聯調期間的作業安全,基于國產GNSS浮標和自主海浪模式,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一所”)喬方利研究員團隊開展了南海流花海域涌浪監測與精細化預報工作,相......
日前,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觀測技術規范宣貫與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觀測技術規范》第一卷《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正式發布,包括了森林、草地、海洋、湖泊等不同類型生態系統以......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法明團隊與合作者在海岸帶互花米草入侵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系統評估了互花米草入侵對中國沿海泥灘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通報》(ScienceB......
近日,第三屆全國海洋科技名詞(海洋科學領域)審定工作啟動會在青島召開,會議由全國科技名詞委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主辦,采用線上與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開展。這標志著海洋科學領域科技名詞的編寫與審定工作......
日前,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通信與定位技術創新團隊被授予第二十八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2023年,哈工程“星海1000”極地探測無人潛器深潛于北極冰蓋之下,我國科研人員首次清晰地觀測北極海冰冰底形態......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副院長甘波瀾團隊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未來北半球人為氣溶膠減排速率放緩會導致副極地北大西洋、南印度洋以及南大洋海表加速增暖。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是影......